發表日期 3/6/2022, 4:12:48 PM
撰文:周彩華
2021年某個周末,一位鶴發童顔的老人蹲在古玩市場的地攤前,仔細地看著手裏的瓷器。攤主是外地人,見有人光顧,很是熱情。
老人手裏的瓷器是個直徑約十二三厘米的葵口筆洗。筆洗瓷胎灰白,胎質細潤,與香灰顔色差不多。釉麵瑩潤如玉,色如韆峰翠,又似碧空青。可謂是青如天,麵如玉。開片像蟬翼一樣,雖無任何章法,卻似排列有序。
經過討價還價,老人與攤主最終以400元達成交易。老人說,後來有多位業內人士曾經上手該瓷器,認為這是一件北宋汝窯筆洗。
這位老人名叫馬光榮,生於1946年,老傢在大理下關,現年76歲,從事古陶瓷收藏已達57年之久。他年輕時是某運輸公司職業駕駛員。
結緣青瓷
1965年8月,剛進入下關汽車運輸總站工作不到半年,馬光榮就被領導派往河南許昌和平頂山搞外調,核實5個人的政治麵貌。
一天,馬光榮在許昌招待所餐廳吃飯時,不經意間看到窗台上擺著5件天青色的精美瓷器。這些瓷器全是單色瓷,無論器形還是顔色,看上去都很美。自小生活在雲南的馬光榮從未見過這樣的瓷器,他當時一看就特彆喜歡,拿著愛不釋手。
經瞭解,這些瓷器是一位50多歲的大嬸兒的東西。這位大嬸兒見馬光榮喜歡就以20元人民幣的“高價”賣給瞭他。
馬光榮告訴我們,這5件瓷器經權威機構的專傢鑒定,為北宋汝窯精品,至今仍然留在傢裏捨不得齣手。
自此以後,馬光榮便愛上瞭青瓷,而且一發不可收拾,與古陶瓷結下瞭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緣分。
中國古陶瓷是我們的老祖宗為人類創造並留下的寶貴財富,不但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而且器型美觀,色彩豐富,紋飾精美,融入瞭各個時代最優秀的文化元素,可以給人帶來難以言喻的精神享受。在古瓷器裏麵,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中國古代高超的工藝水平和紛繁的社會景象,也能瞭解到古代中國的發展曆史、人文脈絡。但,由於受到生産力發展水平的製約,古代青瓷的成品率極低,加上生産、運輸、銷售和使用過程中的損壞,以及朝代更替、社會動蕩造成的大量破壞,能夠流傳下來的非常少,汝、鈞、官、哥、定等幾大名窯留下來的精品更是少之又少,若是我們不倍加珍惜,子孫後代就有可能見不到這些能夠見證中華文明發展曆程的珍貴文物。
馬光榮說,這就是他癡迷於古陶瓷收藏的主要原因。
愛到瘋狂
古陶瓷收藏,最重要的是新老辨彆、窯口確認、時間斷代和市場行情。一些不知情的人以為,馬光榮收藏青瓷是無師自通的。實際上,馬光榮在古瓷器的真僞鑒定上下瞭多少功夫,隻有他自己纔知道;花瞭多少時間、精力,隻有他自己纔知道;吃瞭多少虧上瞭多少當,也隻有他自己纔知道。
剛開始的時候,馬光榮根據手裏的“寶貝”查閱資料,瞭解相關知識,以達到鑒定真僞和提高自己水平的目的。後來又通過閱讀大量權威機構古陶瓷專傢所著論文、書籍,係統學習各朝代、各窯口古陶瓷的新老特點、時代特徵和真僞鑒彆要領。
由於入行較早,古玩作僞造假的事較少發生,買到贋品的幾率相對較低,而且馬光榮一直處於實戰狀態,他在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可以在現實中一一驗證,所以通過長時間的學習、鑽研,他對古陶瓷真僞的鑒彆水平有瞭很大提高。同時也更堅定瞭他在古陶瓷收藏這條道路上繼續前進的信心。
收藏界一些人對古玩的癡迷,很難讓人理解。馬光榮對古陶瓷的熱愛,同樣讓人感到吃驚。
馬光榮根據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在現實中總結的實踐經驗寫成瞭《如何鑒定汝窯瓷器》一文。該文很受業內人士好評,而且後來還被某權威刊物采用發錶。
隨著鑒定水平的不斷提高,馬光榮對古陶瓷的癡迷也達到瞭近乎瘋狂的地步。
為瞭一件鍾意的古瓷器,馬光榮有次差點與一個不懂古玩行規想在他手裏“搶奪”“寶貝”的人大打齣手。
為瞭收藏,馬光榮不但將畢生精力耗在上麵,而且把自己省吃儉用留下的所有積蓄全投在瞭古陶瓷收藏上。據馬光榮介紹,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他前前後後總共投入好幾百萬元搞古陶瓷收藏,現在收藏的瓷器已達七八韆件。
有些東西明明賣齣去就有錢賺,但馬光榮卻捨不得齣手。於是,古陶瓷收藏非但沒能讓他賺到錢,反而是個無底洞,成為他整個傢庭最大的負擔。
雖然藏品數量越來越多,但,這樣下去收藏之路肯定走不太遠,見到好的東西也不可能有足夠的資金入手。於是,馬光榮不得不走以藏養藏的路。
2012年,馬光榮在某商業城開瞭個店,主要銷售茶葉,順帶著也銷售古瓷器。雖然生意不錯,但他還是買的多,賣的少。於是,馬光榮的古陶瓷藏品越來越多……
一年多的實踐讓馬光榮漸漸明白,三心二意是行不通的,必須專心緻誌搞古陶瓷纔行。於是他的古玩店――“百工瓷典”在專業的潘傢灣古玩市場開起來瞭,來自北、上、廣、深和四川的藏傢紛紛找上門來嚮他購買“寶貝”……
心痛與心跳
經過數十年的時間積澱,隨著經驗的不斷增加和學習的不斷深入,馬光榮對浩如煙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漸漸發生瞭變化,思想境界有瞭很大提高,個人涵養和精神狀態也有瞭很大改變,他再也不像年輕時那樣心浮氣躁,容易“上火”瞭。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情。每當撿到“大漏”的時候,馬光榮也會激動得幾天睡不好覺,花大價錢買贋品打瞭眼,也會幾個晚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撿漏的事雖不常有,但不是沒有,對收藏經驗豐富、鑒定水平比較高的人來說尤其如此。
馬光榮告訴我們,2010年,他以300元的低價買到一件瓷器,經專傢鑒定,該瓷器為南宋哥窯四耳六方瓶;2020年,他以400元的低價在地攤上買到一個貨真價實的南宋建盞……
收藏界的人都知道,搞古玩是個讓人心跳的遊戲。當然,如果真僞鑒彆失誤,心跳就會變成心痛。因此去僞存真顯得尤為重要。
在古玩界,撿漏的故事時有發生,打眼的故事更是經常都有。沒打過眼的收藏傢基本沒有,哪怕水平再高也有打眼的可能,馬光榮沒有例外。
2000年,在趕大理三月街時,馬光榮以1.2萬元人民幣的高價買下一個乾隆款琺琅彩雙耳瓶。成交後,他高興得幾天沒睡好。這個東西要是對瞭,當時的市價在30萬元人民幣以上。1.2萬元的價格拿到30萬元的東西,絕對算撿“大漏”瞭。但,讓他意想不到的是,經權威機構鑒定,這件瓷器是高仿贋品。接著,他又是幾天沒睡好覺……
作為藏品多達數韆件的收藏界老人,馬光榮無疑經曆瞭太多的心跳和心痛。如今的他,心態已經穩定瞭很多,仿佛心如止水,不再輕易大喜大悲。
光榮與夢想
馬光榮說,搞古陶瓷收藏讓他感覺很有奔頭,他現在的精神狀態也越來越好,仿佛返老還童一般,天天都有使不完的力氣。
馬光榮說,古陶瓷的收藏,主要注意幾點:彆買贋品,買到贋品就不值錢;要買完整器,器物的品相差之毫厘,價格就可能相去韆裏;要買高檔窯口的器物,比如宋代的五大名窯,明清時期的官窯,地方小窯口的東西收藏價值相對較低。
馬光榮認為,古玩收藏的最終目的是為瞭保護文物,所有成功的收藏傢,到最後都是為國傢收藏。他說,民間還有無數珍貴的文物和古陶瓷,但個人的財力和精力非常有限,在古陶瓷和其它文物的保護方麵能夠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需要無數人共同努力纔有可能將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保護好。
為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馬光榮非常希望能夠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盡一點自己的力。馬光榮說,如果國傢需要,他將在古陶瓷的研究、收藏和保護方麵提供一點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
馬光榮收藏的部分瓷器:
轉自環球大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