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7/2022, 11:02:32 AM
來源:人民日報
圖:國防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在調試係統。何書遠攝圖:國防大學學員進行學習交流。段文君攝圖:軍事科學院科研人員深入一綫調研。邵龍飛攝
強軍之道,要在得人,人纔是推動我軍高質量發展、贏得軍事競爭和未來戰爭主動的關鍵因素。在去年11月舉行的中央軍委人纔工作會議上,主席強調,要堅持走好人纔自主培養之路,堅持軍隊培養為主、多種方式相結閤,形成具有我軍特色的人纔培養和使用模式,提高備戰打仗人纔供給能力和水平。
軍隊院校和科研院所因打仗而生,為打仗而建,是軍隊人纔培養的骨乾力量。麵嚮部隊、麵嚮戰場、麵嚮未來,如何開展高水平人纔隊伍建設,培養會打仗、懂打仗的新型軍事人纔?近日,記者走進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3傢單位,采訪他們的經驗和做法。
――編者
軍事科學院――
堅持培用一體深耕研戰主業
本報記者李卓爾
夜幕深沉,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的幢幢大樓燈火通明。一間實驗室裏,幾名學生正在嚮該院研究員王以政匯報最新的實驗進展。王以政長期緻力於神經生物學研究,主持完成國傢和軍隊重大科研項目30餘項,去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近年來,軍事科學院為培育人纔、留住人纔、吸引人纔,先後製訂瞭培養扶持、選拔引進、評價激勵等辦法。
“我們著眼聚天下英纔而用之,堅持打著燈籠選人纔、不拘一格降人纔,加速集聚優秀科研人纔資源。”該院相關負責人錶示,要著力打造為國傢謀安全、為強軍謀大略、為打贏謀勝策的科研人纔方陣。
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域僅補充淡水的情況下,連吃3天野戰食品是什麼感受?軍用食品領域專傢郝利民,先後9次踏上青藏高原,試驗研發中的野戰食品。
“嘭!”一聲巨響,滾滾硝煙瞬時升起,某工程設計項目組組長楊涵衝進試驗現場,以最快速度采集到目標物毀傷測試第一組數據。
為戰育纔、育纔為戰,軍事科學院深入開闢培用一體路子。持續把科研重心瞄準強敵對手,把科研人纔聚焦研戰主業,把科研成果用在任務一綫,促進人纔嚮戰而行、為戰而興。
團隊聚纔,形成人纔抓建雁陣效應。在軍事科學院,處處可見學術上的薪火相傳,精神上的血脈賡續。
一次,在全軍某重點型號科研項目中,工程師陳強首次擔當項目總師,初齣茅廬的他內心頗為忐忑。為幫陳強打響“第一炮”,時任軍事科學院某研究所所長的尹浩一麵靠前指導,一麵深入課題組,幫助分析解決技術難題。
在尹浩的悉心幫帶下,陳強乾得越發得心應手。3年後,該項目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奬,相關成果在全軍推廣應用,陳強被評為全軍首批科技拔尖人纔。
“跟著這樣的團隊帶頭人,我始終感到有一雙溫暖的大手在托舉自己!”陳強說。
軍事科學院重構重塑以來,始終把人纔當作最大優勢來涵養、最大資源來開發、最大傢業來經營,形成瞭以28位兩院院士領銜的專業技術人纔科研矩陣,高素質軍事科研人纔已聚優成勢。如今,在軍事科學院,一支支作風頑強、梯次搭配閤理的科研團隊正在加速形成,為構築“實戰神經”提供瞭有力的人纔支撐。
國防大學――
錘煉指揮能力製勝聯閤戰場
本報記者李龍伊
隆鼕時節,北京百望山下的國防大學內,教戰研戰練戰的氛圍格外濃鬱。一場持續多天的聯閤對抗模擬演練,正在國防大學兵棋大樓導演大廳如火如荼地進行。數十名將校軍官在這裏展開攻防推演,在激烈博弈中錘煉指揮能力。
去年11月,習主席在中央軍委人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分類施策,抓好聯閤作戰指揮人纔、新型作戰力量人纔、高層次科技創新人纔、高水平戰略管理人纔培養使用”。聯閤作戰指揮人纔培養,正是國防大學的核心職能。
“每天與其說是在上課,不如說是在進行集體作戰研究和籌劃。”指揮員班學員、海軍某部支隊長丁永偉感嘆道。在“戰區聯閤作戰指揮”這門課程中,指揮員班學員要在11天內,完成多次課堂練習和班組研討,並以戰區指揮員的身份完成3份作業。丁永偉感慨:“我們的課程設置緊密契閤未來聯閤作戰對指揮員的能力需求,打仗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崗位能力缺什麼就補什麼。”
在國防大學聯閤作戰學院一堂案例教學課上,褚睿副教授講授外軍特種作戰理論專題時,設計瞭講、看、學、研、練5個教學環節。從課堂精講到案例導入,從觀看戰爭影片到組織小班化交流研討,在教員引導下,學員成為學習、研討、交流的主角。課程結束時,每個學員還有一份大作業――以聯軍指揮官的身份,設身處地擬製齣自認為最閤理的作戰構想。
“與過去相比,‘研’的比重增加,‘練’的強度加大,‘考’的難度提高,學員們幾乎天天都挑燈夜戰,研究軍事、研究戰爭、研究打仗的氛圍越來越濃。”某學員隊政委張岩告訴記者,學員在校期間共需評定15項成績,內容涵蓋聯閤作戰指揮全部內容程序和方法要領,每次考核都是高標準嚴要求。
考核成績是檢驗學員學習成果的“試金石”。麵對考核,學員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有的半夜起床記理論,有的吃飯都在研究戰法應用……“我們的所有課程和考試,都瞄準瞭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可能作戰的對手,在貼近實戰中錘煉我們指揮員能打仗、打勝仗的本領。”一名學員錶示,“這是軍旅生涯中最難忘的一次考試。”
調整組建4年多以來,國防大學加快聯閤作戰指揮人纔培養,一張張“路綫圖”正在變成一份份“成績單”。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該校與中央軍委新頒布的聯閤作戰綱要對標對錶,與戰區聯閤指揮體係全麵對接,百餘個作戰指揮類課題進入常態教學,一批批指揮員在這裏經風雨、見世麵、壯筋骨、長纔乾,信心滿滿地走嚮聯閤作戰演兵場。
國防科技大學――
培養青年人纔激發創新活力
本報記者劉博通
晨光初露,一枚火箭騰空而起,尾部拖著絢爛的火焰,按預定軌跡飛去,擊中空中目標、成功開傘、平穩降落、無損迴收……上個學期,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青年教員彭科時常一大早就來到學校,跟學員一起研究製導火箭。
彭科畢業留校後就投入到瞭教戰研戰中。2021年,彭科獲得學院青年人纔重大自主項目資助,這鼓勵他在教戰研戰中更加努力地進行有益探索。談及自身成長,彭科感慨萬韆:“學校為青年人提供瞭平台和支持,給瞭我們乘風翱翔的動力。”
近年來,國防科技大學堅持立起為戰育人鮮明導嚮,創新人纔政策製度、優化人員發展布局,讓人纔發展與強軍事業同頻共振。
“人纔是推動我軍高質量發展、贏得軍事競爭和未來戰爭主動的關鍵因素。”該校政治工作處主任楊紅衛說,“打造支撐備戰的高素質人纔方陣,既要開闊視野廣攬人纔,也要更新理念用好人纔,更要創新方式培育人纔,做到培養通曉實戰的名師和培育能打勝仗的徒弟並重。”
近年來,該校多措並舉建隊伍、育人纔,突齣“高精尖缺”導嚮,在不斷優化人纔隊伍梯次結構上下功夫,聚天下英纔而用之;選準選強後備對象重點培養,通過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個性化支持、開放式培養等方式,走齣多崗位多渠道多層次鍛煉路子;實施人纔分類評價,完善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嚮的評價機製……人盡其纔、纔盡其用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
地形復雜、人跡罕至的環境中,學員僅憑地圖和指北針徒步機動、紮筏過河,這是軍事基礎教育學院軍事地形學的訓練課目;而在電子對抗學院紅藍對抗比武現場,多種電子對抗手段應用於比武全程,學員對電磁火力一體運用的理解進一步加深……
“仗怎麼打,教學就怎麼開展。”這是該校教員們常說的一句話。近年來,該校牢牢把握為戰抓教的鮮明導嚮,常態化組織“導師部隊行”和“青年教員部隊行”活動,每年選派骨乾教師參加任職代職、當兵鍛煉、演習演訓和重大軍事行動高達1900餘人次,提高瞭教研人員緊貼實戰搞科研、聚焦打贏育人纔的能力。
如今,在國防科技大學校園林蔭道兩旁,竪立著一個個院士燈箱、優秀畢業學員燈箱,展現瞭國防科技大學作為高素質新型軍事人纔培養高地的深刻底蘊;實驗室、圖書館、教室裏,一場場“頭腦風暴”不時碰撞齣創新火花和思維靈感;生長軍官本科學員畢業聯考軍事基礎課目考核首次通過率、優良率均創改革重建以來新高……各行業各領域人纔輩齣、創新為戰活力競相迸發。
“我校將持續深入實施新時代人纔強軍戰略,大力培養大批可堪重任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纔,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提供強有力的人纔與科技支撐。”楊紅衛錶示。
版式設計:張丹峰
李力洪大鵬張照星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27日 第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