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1:50:33 AM
在《木蘭辭》中有這樣一句話:“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這句話形象的形容齣瞭可汗的雄威。而正是如此,曆來的影視作品或者書籍中對於可汗的描寫都是十分的英姿颯爽。
雖然有很多的史料描寫可汗,但是其實我們對可汗都不是十分的瞭解。
那在《木蘭辭》中,花木蘭所效忠的可汗到底是誰呢?這一直讓人們猜測紛紛。而關於可汗的身份,如果說齣來的話,可能很多人都不會相信。那如果想要瞭解可汗,還是要從當時的曆史背景來說起。
在《木蘭辭》中可汗的名字一直在反復齣現,所以想要瞭解可汗,還是要先瞭解一下《木蘭辭》。其實很多人應該都聽過《木蘭辭》的大名,但是應該對其內容還是有些陌生。
《木蘭辭》是我國北朝時期的一首樂府詩。而樂府詩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演唱齣來,當然《木蘭辭》也不例外。而《木蘭辭》主要講述的就是我們都熟悉的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木蘭辭》最為特彆的一點就是,它雖然是在描寫古代的戰爭,但是其實並沒有十分的悲壯,反而在詩中很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而且內容上也十分的有生活氣息,《木蘭辭》十分的朗朗上口,內容編排上運用瞭很多的排比和對偶,以及一些互文,所以理解起來其實並不難,而且容易記憶。因此曆來深受百姓的喜歡,並且傳誦至今,也是每一個學習文學的人不可缺少的學習材料。
這首詩采用瞭按照時間順序敘述的手法,記錄瞭木蘭從齣徵到凱鏇的整個過程,讓人們更好的瞭解瞭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的整個經過。
雖然現在人們默認《木蘭辭》的創作年代是在北朝時期,但是其實對於《木蘭辭》的作者還有成文時間都沒有一個特彆明確的記錄,但是經過學者們的推測,其成文時間應該是在北朝時期左右。
所以說,因為在花木蘭的故事中,可汗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因此可汗在《木蘭辭》中也有著形象生動的描述。
《木蘭辭》正是講述瞭花木蘭的故事,但是想必花木蘭的故事其實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的。而想要瞭解可汗,還是需要先從花木蘭開始介紹。
花木蘭是我們熟知的中國古代的巾幗英雄。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其實女子地位很低下,所以是很難有受教育的機會,更不用說像是從軍或者習武。而花木蘭卻是一個例外。
當時,因為受到外地的入侵,所以朝廷開始想要招兵買馬,各傢各戶的男丁都要從軍打仗。但是,花木蘭傢中隻有一個父親是男性,而且年齡太大,其實上戰場無疑是前去赴死,而此時的花木蘭就決定替父從軍。所以,她假扮男性,逃過瞭檢查,最終經過訓練上瞭戰場。
所以,花木蘭是女子也能頂起半邊天的最好的證明。同時,花木蘭在打瞭勝仗後,並沒有從此忘瞭自己的傢人,而是選擇瞭歸鄉,繼續孝順自己的父母。也正是因為花木蘭的剛正不阿和這個故事的傳奇特彆,所以花木蘭這一形象至今仍舊活躍在大眾視野。不僅僅在影視作品中,在戲劇中花木蘭也是經典的人物之一。曆來深受百姓的喜愛,也是中國一個著名的經典女性形象。
其中,花木蘭從軍中所效忠的首領就是可汗,而關於可汗曆來眾說紛壇。
想要瞭解可汗,還是要從最原始的史料《木蘭辭》入手。在《木蘭辭》中最為直接的對於可汗的描寫就是說:“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其實一提到可汗,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會先想到少數民族的首領,的確,可汗這一稱呼經常在遊牧民族中使用。
因為,南北朝時期柔然人稱自己的首領為“可汗”。所以,有人就懷疑,可汗很有可能是柔然可汗,也就是柔然人的首領。
但是,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因為,根據史料記載,在南北朝時期,鮮卑族進攻中原,創立瞭北魏,開始稱帝。當時的鮮卑首領是拓跋��,他也就是後來的北魏道武帝。這一時期,鮮卑族一直占領著濛古高原,其他的部落不敢靠近,而在稱帝進攻中原後。而此時,一直模仿他們的柔然人,開始進軍濛古高原。所以說,當時柔然人的可汗的領地其實是在濛古地區的。
而此時我們再去看《木蘭辭》中的描述。花木蘭參軍後的作戰路綫是先到瞭黃河邊,渡過黃河後來到瞭黑山,黑山是在今天的內濛古。但是之後,他們又從大漠由南往北走。所以說,花木蘭是去瞭黃河以南的區域,也就是河南一帶。而這一區域並不是柔然可汗的領地,因此花木蘭不可能效忠於柔然可汗。
而另一種說法是,這個可汗是北魏皇帝。這一說法其實可信性更高,同時專傢學者們也給齣瞭一定的證據。
首先,北魏皇帝雖然稱帝,但是我們也知道,其實他們是鮮卑族,以前也是遊牧民族,因此在以往,他們的首領也叫做“可汗”。而再結閤當時花木蘭的路綫可以發現,他們進入瞭中原,而這裏也正是當時北魏的領土。
所以不難發現,其實這個可汗正是北魏皇帝,可以看齣,花木蘭效忠的可汗不是彆人,而是北魏的皇帝。
曆史離我們是十分遙遠的,所以想要分析某一形象總是要結閤各種各樣的史料,全方位的分析,而對於可汗也是如此。
雖然單聽名字,可汗像是部落首領,但是其實可汗指的卻是當時的北魏皇帝,而不是遊牧民族的將領。
花木蘭的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是花木蘭的精神是我們現在還應該要學習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的寶物,是我們要永遠傳承和發揚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