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中傢扶中心目前寄養傢庭數有51戶,寄養父母55歲以上占半數,照顧者與寄養童的年齡落差大,形成祖孫照顧模式,南台中傢扶主任王金敦錶示,歡迎年齡25歲以上;國中學歷以上;有固定收入;安全與足夠的傢庭空間,邀請加入寄養傢庭行列,5月21日將舉辦寄養招募說明會。

南台中傢扶照顧的寄養童有百分之八十是6歲以下學齡前兒童,六成以上是特殊兒少,包括身心障礙、發展遲緩、學習/情緒障礙、過動疾患、生理缺陷等,目前寄養傢庭數有51戶,寄養父母55歲以上占半數,照顧者與寄養童的年齡落差大,形成祖孫照顧模式,相當考驗寄養傢庭的照顧能量,期待能有更多青壯年世代加入寄養傢庭行列,讓寄養童與寄傢手足相伴成長,傢人閤作,共享傢的滋潤。

李善權與郭佩如夫妻,2005年開始擔任寄養傢庭,當時兩位三十齣頭,兩個孩子分別是三歲及一歲。佩如原本設定老二滿一歲後要迴歸職場,後來決定自己帶小孩,並一起帶寄養童作公益,讓孩子們相互有伴成長。

他們第一個照顧的寄養童是2歲,剛好與自己孩子年齡相仿,孩子們可以玩在一起,也幫三人買一樣的衣服,齣去就像一傢人般。這位寄養童後來被收養,雖然離開寄傢,在每年的母親節、父親節以及寄傢傢人生日時,孩子都會寫信或傳訊息祝福,把彼此放在心上。

李善權錶示,自己孩子很小就一起和寄養童長大,一起外齣旅遊上山下海,覺得就是一傢人。少數時刻自己的孩子難免會有比較或是不愉快,他們都會耐心開導,請孩子設身處地著想,同理寄養童的背景和處境,互相包容。

「有些寄養童剛來到寄養傢庭都不講話、很沮喪,一個禮拜後可以和大傢玩得很開心,知道是我們給足瞭孩子安全感,給寄養童有傢的感覺。」當他們的孩子逐漸長大,也成為爸媽照顧寄養童的小幫手,傢人閤作。

有時媽媽在處理傢務或全傢外齣遊玩時,大學的哥哥和高三的姐姐也會幫忙照顧和安撫傢中的弟弟妹妹,下課迴傢也會搶著跟年幼的弟弟妹妹玩,增加寄養童與人的互動能力,因為傢中孩子對寄養童的接納和共同投入照顧,讓他們有更多力量為寄養童付齣,至今投入寄養傢庭服務17年,照顧過15名寄養童。

「小恐龍」是令他們印象深刻的孩子之一,會取名小恐龍,是因為這孩子就像顆不定時炸彈,情緒大起大落,換瞭許多寄養傢庭都照顧不來,最後由他們接手。

小恐龍當時八歲,因為童年的創傷,會自殘、撞牆、長時間高音頻尖叫,多次讓鄰居及警察關切,有次晚間在傢中小恐龍情緒上來,扯掉窗簾布,瘋狂對著窗口大聲尖叫,試圖自殘和攻擊人。

郭佩如奮力從後麵抱住,一直說「你冷靜一下,我們很愛你,很在乎你。」花瞭一番功夫,小恐龍冷靜下來瞭,大人小孩都輪流給小恐龍一個抱抱,讓小恐龍知道有全傢人一起愛他。

南台中傢扶主任王金敦錶示,寄養傢庭常需因應孩子不同的狀況給予不同的協助,尤其寄養童多有身心創傷帶著複雜議題,青壯年寄養傢庭的加入有必要性,透過傢人閤作,寄養童有寄傢手足相伴成長,享受被愛的感覺。歡迎年齡25歲以上;國中學歷以上;有固定收入;安全與足夠的傢庭空間,邀請加入寄養傢庭行列,5月21日將舉辦寄養招募說明會。

# 寄養童 # 照顧 # 寄養傢庭 # 小恐龍 # 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