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6/2022, 12:55:08 AM
魯迅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有瞭好茶,還要會泡。
生活中如果不留心,沒泡好也相當於糟蹋好茶瞭。
洗綠茶
洗茶,是個老習慣。
以前茶葉製作沒那麼講究,人們認為洗過一道,茶湯更乾淨,其實更多的是心裏安慰。現在食品質量要求嚴格,不必過於擔心。
洗茶多見於烏龍茶和黑茶,目的在於醒茶,以便更好地衝泡齣茶湯的內含物質,泡齣滋味。
有些人洗茶洗齣習慣瞭,綠茶也洗,其實不必。
綠茶容易泡開,沒有醒茶的必要,尤其是名優綠茶,頭道茶湯裏的內含物質豐富,洗掉實屬可惜。
沸水泡綠茶
綠茶芽葉嬌嫩,水溫過高,細嫩的芽葉會被泡熟,變暗,即傷姿態之美,又使茶湯泛黃,産生熟湯味。
一般來說,高級細嫩的綠茶,用80~85℃水衝泡,大宗綠茶用85~90℃水衝泡。
鼕季天氣寒冷,水溫可以比夏季水溫高上5℃。
塑料杯、紙杯泡茶
逢年過節,或辦喜事的時候,傢裏客人多,茶杯不夠用,會用塑料杯和紙杯代替,這無可厚非。
也有些人懶得清洗,喜歡用塑料杯或紙杯泡茶,其實從品茶的角度來說,是不推薦的。
用塑料杯或紙杯泡茶,非但茶湯冷得快,塑料杯和紙杯中殘留的異味也會影響茶湯,使滋味和香味大打摺扣。
自來水泡茶
自來水用氯氣消毒,水中難免含氯,而且自來水在水管中停留時間較久,難免帶上鐵質,直接燒自來水泡茶,破壞茶湯色澤,影響茶湯滋味。
單獨喝可能不明顯,同一款茶,同時用傢庭飲用水和自來水衝泡,對比著喝,會明顯感覺到滋味差異。
用飲水機裏的開水泡茶
有些人圖方便,在傢直接用飲水機裏的開水泡茶,說是開水,實際上沒開,水溫到不瞭100℃。
一般飲水機開水的溫度是85℃~90℃,有些高端的飲水機頂多到95℃,用這樣的水泡綠茶勉強可以接受,若是泡烏龍茶和黑茶,水溫不夠,茶泡不開,寡淡無味,可惜瞭好茶葉。
綠茶不避光
一些人認為,常喝的綠茶隻要密封,不沾潮氣,隨便放哪兒無所謂,反正幾個月就喝完瞭。
這是低估瞭光照的影響。
茶葉對光敏感,茶葉色素和脂類等物質會因為光照發生化學反應,茶葉顔色會由綠色,逐漸變暗褐色。
實驗錶明,綠茶用透明容器包裝,透光環境下放10天,維生素C減少10%~20%,在25℃環境中,用1700照度的熒光燈照射30天,茶葉顔色變暗,香氣滋味明顯劣變,維生素C完全消失,氧化物含量增加,日臭氣明顯。
所以為保持口感,綠茶也應盡量避光保存。
一次性放太多茶葉
有些人泡茶,為圖省事,喜歡一次性放大量茶葉,一喝喝一天。
要是茶水分離還好,如果一直泡著,茶湯會非常濃鬱,錯過茶葉最佳口感,過濃也不利於健康。
此外,內含物質過早析齣,會使後續加水後的茶湯滋味過於淡薄。
紫砂壺不洗
有個不知哪傳齣來的故事,說某人養瞭多年的紫砂壺,不放茶葉,熱水倒入壺裏,就變成瞭茶湯,滋味甘甜。
為什麼有如此神效?
因為不洗壺。
後來茶壺被不知情的人清洗後,再也不能把熱水泡齣茶湯味瞭。
故事隻是故事,並不科學。
茶壺不洗,熱天容易酸餿變味,即使不酸餿,茶壺上積纍的一層物質,說是包漿,其實是茶垢。
茶壺的包漿,應該是茶多酚在壺上的氧化聚閤,是一次次泡茶、晾乾,再泡茶,再晾乾的過程,需要漫長的時間積纍。
茶垢則不然,積纍得非常快,幾天時間就能讓茶具變黃變褐。
用這樣的壺泡茶,味道暫且不提,衛生方麵是值得擔憂的。
關注蘇茶,喝好茶,不踩坑,長見識,好生活。
“無事偶來成獨坐,落花風度煮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