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事持續,當一眾以歐美為首的民主陣營國傢欲對俄羅斯製裁時,卻發現他們在能源上仍極度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石油或煤。對此,最近不少國傢視核能為保障能源獨立的齣路。然而,烏剋蘭的核電廠在戰事中也成為攻擊對象,引發另一重安全憂慮。到底俄烏戰事將如何影響未來核電發展?
近來核能重新引起各國政府注意和討論,就如美國西屋電氣(Westinghouse)的能源係統商務主席David Durham歸納:「這些國傢的動機都一樣:脫碳、能源安全和國傢安全。」
有些國傢已積極部署以核電脫碳。中國雖然在2020年佔瞭全球煤炭消耗量56%,但是根據《日本經濟新聞》,截至2019年末,中國已安設的核電廠發電量已達66吉瓦(gigawatts),在全球僅次於美國;若連同興建中的核電廠發電量,中國更位列全球之首。
至於能源和國傢安全的考慮,源於俄烏戰爭。
近月來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已上漲瞭不少,先是因應多國逐漸走齣新冠肺炎大流行階段,對能源需求增加;後是各國擔心戰爭會阻礙俄羅斯的能源供應。上周俄羅斯停止嚮波蘭和保加利亞供應天然氣,要脅他們和其他國傢,不要再對俄羅斯實施禁運或支援烏剋蘭。難怪愈來愈多國傢正在重新審視擺脫對俄羅能源依賴的可能,核電長久以來的正反爭議也因而又再掀起。
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福島核災後,不少歐、亞國傢視俄羅斯天然氣為比核能安全的主要能源。例如歐盟在2019年總共有60%以上能源為進口,當中47%煤炭、41%液化天然氣及27%原油進口自俄羅斯;泰國也中止瞭五個核反應堆建設計劃。
但是,國際能源署(IEA)署長Fatih Birol說俄羅斯入侵烏剋蘭,「重新定義瞭歐洲對於能源安全的考慮」。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15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5月3日)《 俄烏戰下能源價格暴漲 可推動核能普及? 》 。 按此 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第 315期《香港01》電子周報 其他獨傢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