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11:52:29 AM
文|鄰章
3月8日,蘋果召開瞭春季發布會,發布瞭包括新一代iPhone SE在內的多款産品。
但業內對新一代iPhone SE並不待見,將其稱為新一代“電子垃圾”、智商稅、炒冷飯。
評論對新一代iPhone SE的批評集中在:其不僅在外觀設計上整體沿襲自上市已有八年之久的iPhone 6,同時其在配置上也沒有全麵屏、高刷新率、多攝像頭以及大電池。
這一切,使其與當下市場似乎有些格格不入,畢竟當前國産産品,隨便拿齣一款産品,多攝像頭、高刷新率、全麵屏設計幾乎都是標配。
電子垃圾or真香産品?
那麼新一代iPhone SE就真的如此不堪?
顯然,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且不說蘋果公司是當前在電子消費品領域最為成功巨型公司,要說他推齣一款産品,隻是為瞭給市場一個批評其“炒冷飯”的機會,這恐怕任誰也無法相信。
事實上說來有趣的是:與國內互聯網上對新一代iPhone SE看衰相反的是,市場對其銷量錶現其實頗為看好,這款産品大概率又或將上演真香定律。
據SellCell 公布的一份針對2459名成年iPhone用戶的報告顯示:有40% 的美國 iPhone 用戶打算購買新一代iPhone SE,同時來自郭明�Z和韋德布什證券等公司的調研報告,也都將新一代iPhone SE第一年的齣貨量定格在3000萬部左右。
而用戶購買新一代iPhone SE 的驅動力構成中:大多數用戶計劃購買的原因是價格,15.2% 的用戶因為支持 5G 網絡,11.3% 的用戶更喜歡其緊湊的外形,6.7% 的用戶更喜歡 Touch ID。
為什麼會産生網絡差評但現實真香的差異,事實上這或與觀察視角有著莫大關係――如果僅僅將視角放置在國內市場,那麼新一代iPhone SE的銷量可能的確不會很好看,但顯然的是,新一代iPhone SE的市場定位是全球市場,事實上,日本和美國纔是iPhone SE這類産品的旺盛需求者。
來自市調機構Counterpoint發布的iPhone SE(第二代)銷量分布數據就顯示:日本占據瞭iPhone SE(第二代)的33%,美國占據瞭24%,中國市場雖然位列第三,但占比也僅為8%。
一年3000萬部銷量,是什麼概念?
將其量化,則是其能為蘋果貢獻韆億營收,事實上這也超過瞭眾多安卓廠商一年的中高端産品銷量。
如果說這樣的産品銷量錶現是一款所謂電子垃圾創造的,那麼安卓廠商們或許都渴望能擁有這樣的電子垃圾,且多多益善。
並且說來十分有趣的是,這樣真香場景,在iPhone産品上已屢屢上演――iPhone XR、iPhone SE(第二代)、 iPhone 11皆為例證,可以說,正是這些所謂的“電子垃圾”,成功推動瞭用戶的換機升級需求,也讓蘋果公司進一步完成瞭市場下沉和服務轉型步伐。
設計躺平的蘋果,為何還能收割3000萬部市場銷量?
從市場現實來看,起售價3299元的新一代iPhone SE,其試圖覆蓋住的價位段用戶,其實與當下安卓廠商的主力價位其實是高度重閤的。
事實上,安卓為瞭拿下這一價位段的目標用戶群,在産品競爭上可以說早已處於高度內捲狀態――大尺寸屏幕、多攝像頭組閤、高刷新率、大電池容量、遊戲優化、各類散熱技術等等可謂花樣百齣。
但在此現實下,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蘋果用一個老舊設計就能被市場預估將取得高達3000萬部的銷量成績,但安卓廠商們在産品上都已經內捲得不能再內捲瞭,卻還是被蘋果不斷收割市場?
難道僅僅是如一些評論所言的,它擁有一個蘋果Logo?
誠然,品牌影響力會有部分因素,但這顯然不會是全部。事實上,在我看來:造成這一現實的原因或在於――對全球市場差異化需求的滿足以及核心技術差距。
從全球市場差異化需求滿足層麵來看:
當前,全球人口超過70億用戶,但顯然的是,70億用戶的需求不可能是一緻的,這也導緻瞭不同市場的需求具備多樣化特徵。這也是為什麼市場已經被智能手機席捲超過十年,但功能機卻依舊還能有市場,且每年銷量達韆萬部的原因所在。
事實上,在高達70億的龐大用戶基數下,也必然會有用戶對多攝像頭、大屏不感冒,他們雖然並不是當下市場主流,但在高基數下的所形成的用戶規模,依舊是不容忽視的存在。
但麵對這些需求,目前智能手機廠商中,其實隻有蘋果還在堅持滿足這部分用戶的需求,安卓廠商們,則聚焦在瞭大屏智能手機市場上。當然,這也與國內廠商在美國、日本這些市場錶現不佳有關係。
從核心技術差異角度來看:
擁有更強芯片技術和生態優勢的蘋果,能夠在目標用戶群的競爭中以軟硬一體,獲得更多相對優勢,成為更為“有趣的靈魂”。
如我們所見:在iPhone SE係列産品上,蘋果玩的套路其實是“科技以換芯為本”――依托其強大的核心處理器自研能力,蘋果可以將其最新處理器放置在其最底端的産品上,在iPhone SE(第二代)上如此,在新一代iPhone SE上,亦如此。
蘋果在新一代iPhone SE上,直接將當前智能手機産品中最強的A15處理器放置其中,這意味著用戶在未來幾年內都不會存在性能憂慮,同時也意味著這款産品還將獲得與iPhone 13係列同等的係統升級支持,並且iOS係統還擁有本就相對優秀的應用生態。
這些優勢的疊加,使得這款産品得以擁有更長用戶使用生命周期,而這對價格敏感、換機周期長的用戶而言,事實上將增添吸引力。
但觀察同樣定位的安卓産品,則能發現受限於芯片采購帶來的高昂成本壓力,事實上,隻有高端旗艦産品纔能用上驍龍最新芯片,定位於中低端的産品,隻能退而求其次使用中低端芯片。可以說,處理器在事實上成為瞭安卓陣營區隔産品高端與否的核心特徵。
這種自研能力的差距,也直接導緻瞭蘋果和安卓在産品競爭力塑造上的不同取嚮――安卓廠商在外觀設計等方麵遠超新一代iPhone SE,但在産品性能上卻又被新一代iPhone SE遠遠超越――依托自研處理器優勢,蘋果將旗艦級處理器不斷下沉,從而在中低端産品上形成對競品的性能碾壓。事實上,即使是安卓廠商們在旗艦産品上使用的驍龍最新旗艦芯片,在單核性能上,也僅是蘋果兩年前的處理器的水準。這樣的性能代差,使得蘋果在産品性能上擁有巨大優勢。
也正是這種核心自研實力、生態以及係統支持的強勁性,使得蘋果可以設計躺平,但安卓廠商們卻隻能在攝像頭、遊戲、散熱等方嚮不斷努力,纔能被蘋果少偷一點塔。
在此,帶給國産廠商的震動或是:在持續發力主流需求的同時,也需要適當關注一些非主流的需求,畢竟這些需求放置在全球市場70億用戶的龐大基數上,其實也擁有相當規模。當然,於國産廠商而言,接下來更為重要的事情是,需要進一步在自研芯片這條道路上,咬定青山不放鬆。
畢竟蘋果已用實際成功證明瞭,自研芯片這條道路走通後,是可以怎樣的“為所欲為”。
當然,國産廠商們當前也幾乎是集體意識到瞭芯片自研的重要性,開始從難度和成本風險相對較小的專用影像芯片、充電芯片研發著手,邁齣瞭自研芯片第一步,而這無疑是一個積極信號。在此也不由得讓人期待,有朝一日當國産廠商們企業們集體用上自研芯片後,市場競爭又會是怎麼樣的一番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