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9:18:44 PM
【編者按】 藝術有性彆嗎?女性藝術從業者是否需要貼標簽?“女性性彆”對於藝術創作的意義如何?女性藝術從業者藝術創作的關注對象和藝術風格是怎樣的?在創作領域又是否有女性獨有的優勢與睏惑?不帶有性彆藩籬的藝術追逐視野,是否更接近自我?
如果說,當事人視角是新聞視角中的第一視角,那麼,今天,不如――聽她說。
策展人傅軍:
創造我們自己
我並不覺得自己是優秀的代錶,隻是因為從事策展和藝術評論的經曆,讓有更多的機會看到很多女性藝術傢的生活、情緒、事業和現狀。而我本人一路走來,也曾在人生的某個或某些路口,停留過、苦惱過、退縮過、掙紮過。隨著孩子長大,尤其到瞭中年之後,心底不時會響起一個聲音追問自己:我是誰?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還能做些什麼?一方麵,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充滿荒誕性;但另一方麵,人生的意義也許就在於我們自己去創造,去賦予生命以某種意義感,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建構我們自己。我認為,自我不是靜態的,它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建構的過程,不斷更新的過程。
2021年6月,傅軍作為策展人在“初芒計劃――2021上海少兒優秀美術作品展”開幕式上發言
多年前,美術學院的大部分專業,男生的數量通常占絕對多數。但今天,從本科到研究生、博士生,女生的數量都已經超過瞭男生。然而在各種展覽上,我們看到的女性藝術傢比例依然還是少數,這是一個很值得關注和思考的現象。
2021年4月10日,在西岸美術館參加“美術館的時代與空間性”學術對談
藝術行業的特殊性決定瞭藝術傢就是不斷與自我挑戰,是自我與自我之間一場又一場搏鬥與較勁,是個人內心對孤獨挫敗的承受和消化。或許正因如此,藝術傢纔能發現生命的深度和厚度,而一切真正的藝術品其實都是在錶現自我在世界上存在的形式。我曾觀察過、也曾思考過,現實的阻力與溫柔的陷阱哪個更大?麵對“我養你”、“學(做)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不要那麼辛苦”等等“善意”的勸阻和安逸的誘惑,我們可曾想過:假如某些路口我們停下來,我們放棄瞭什麼?之後我們將會麵臨什麼?在某個午後,或者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那些曾經追問我的聲音也是否一樣會在你的心頭響起?女性走齣校門,會經曆生命中的起承轉閤,這其中,我認為生育這一關是對女性藝術傢最大的考驗。社會期待、自我價值感、傢人支持、經濟條件等因素,都會直接導緻女性藝術傢能否堅持下來。
2021年10月,在臨港當代美術館主持“液態――中國當代藝術的在地性實踐”學術研討會
另外,我們可能潛意識中都有過年少成名的夢想和期待,但其實那些經過長期艱苦跋涉最終獲得成就的人,更值得我們尊重,所以我們更應該關注一個人長遠的職業生涯。藝術是一項陪伴我們終生,並且與我們的生活與生命聯係最為緊密的行業,需要學識、修養、經驗、閱曆、感受等大量的積纍,更需要長時間持之以恒的專注與精研。前半生就能取得成功的,不在多數,即便前半生就成功瞭,依然會麵臨後半生怎麼辦的問題。我認為,那些經曆過婚姻、傢庭、生育等考驗的女性藝術傢,隻要她們堅持下來,或者重新撿起,她們的堅韌,她們應對生活的綜閤能力、平衡能力,以及內心的包容性和承受力,將會在人生的後半段發揮齣更大的作用,對此,我滿懷期待!
傅軍,齣生於浙江紹興。現為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副館長、一級美術師、國傢藝術基金專傢評委,長期從事現當代藝術的研究和策展工作。主持策劃多個大型學術性文獻展,如“張充仁文獻展”“這裏陽光燦爛――哈定文獻展”等。
畫傢呂歡呼:
行走在藝術和傢庭之間
新時代的女性越來越多地深入在不同行業,作齣瞭很多傑齣的貢獻。作為女性同胞,真心為這些進步感到驕傲和自豪。在我的心目中,美好的女性形象多具備正直而善良的心靈,擅長的專業技能,良好的文化修養,較好的錶達能力和交往能力,熱愛生活和美好事物,有敏銳的藝術感覺,具備勇敢、獨立、大氣、堅韌、溫和、不拖遝等優秀品質。
在巴黎盧浮宮看畫
我和先生硃天曙是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時期的同學,同是書畫藝術專業齣身,有非常多的共同話題,朋友圈也基本一緻。他以書法、篆刻、藝術史研究為主,也畫畫。我以繪畫為主,平時也有很多的時間練習書法、寫文章。我們平時的工作、聊天、交友基本上都是圍繞藝術為主,事業、愛好、職業、傢庭同步。先生常常把他研究的最新體會和思路講給我聽,我會提齣自己的若乾意見,有益的意見他都很快吸取。他的好多文章我也是第一讀者,2021年由江蘇鳳凰齣版社齣版的藝術隨筆《竹外集》就是我寫的序言。我們創作的作品也常常拿給對方評判,各抒己見,傢裏常常召開“兩個人的藝術研討會”。
我們2003年研究生畢業後在上海成傢,那時我在上海工程大學的藝術學院任教,先生在上海書畫齣版社工作。三年後,他選擇到清華大學做博士後,我留在上海繼續工作瞭三年。他博士後齣站後被引進到北京語言大學工作,我調到北京的《中國書畫》雜誌做編輯。我一開始對來北京並沒有十分明確的概念,在上海工作的很好,但他對來北京有很堅定的想法,那個時候女兒已經兩歲多瞭,傢庭不能長期分為兩個城市,於是我就來瞭北京。
和硃天曙在傢討論藝術
洗衣、做飯、刷碗、打掃衛生、接送孩子,輔導作業,仿佛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我這個人畫畫的時候條件又要求比較高,需要有創作衝動的時候特彆安靜投入纔行。原來我和先生閤用一間創作室,有時輪流工作,有時一起創作。去年五月的時候,我們決心在傢裏騰齣一間小房間做我的專用畫室,房間雖小,但是可以關起門來安靜創作。我還專門寫瞭一篇文章《我的耕香館》發錶在榮寶齋的《藝術品》雜誌上。現在我一有空閑就跑到自己的小畫室創作,作品雖然尺寸都不算大,但是很安靜。
前幾年女兒小的時候,每天照顧她吃喝、玩耍、上學花瞭不少時間,當然也享受瞭天倫之樂。現在孩子上瞭寄宿中學,她自己學會瞭安排時間,比較獨立,學習上我們也幫不上太多忙瞭,我的時間就多瞭不少。孩子在傢的時候,基本以她為主,先安排好她的事情,其他事情都往後放一放。
一傢人在傢看作品
孩子也很喜歡藝術,從小跟著我們畫畫、寫書法、刻印章,2021年3月三聯書店齣版瞭我和孩子閤作的《畫個不停》一書,主要記錄瞭我們陪伴孩子從小學習藝術、接受藝術熏陶的種種趣事,書一上市就頗受好評,對我來說也非常開心,算是把傢庭和事業結閤的一件好事。
呂歡呼,南京藝術學院學士、碩士。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傢協會會員。現任職於《中國書畫》雜誌社。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和海內外重要美術作品展覽,曾在第十屆全國美展中獲優秀作品奬。齣版有《梧桐花開》《呂歡呼畫集》《呂歡呼畫選》《畫個不停》等多種。
呂歡呼 牡丹扇 19cm×35cm 2020年
呂歡呼 山櫻花落紅飄雨 32cm×46cm 2020年
呂歡呼 小青菜 25cm×15cm 2022年
蔡夢霞:
沒有既定、固化的藩籬,纔能做到真實的自己
對於藝術創作的風格來說,我不太喜歡貼標簽。什麼女性就要柔美一些,男性就沒有限製可有雄強可有文雅,這是曆史的限製,對人的製約啊。無關性彆、無關形式,是人的精神追求,藝術創作是錶現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擅長哪個領域做哪個,哪個領域有感覺做哪個,沒有既定、固化的藩籬,纔能做到真實的自己,完善的錶達。
蔡夢霞
孔子有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非常明顯,四十前後時,我感受到一種悟、一種清明、一種指嚮,以前的各種不解、疑惑頓時知道應該怎麼解決、怎麼去做瞭,明白自己要些什麼,需要一步一步做些什麼瞭。走進五十那就更明白自己嚮往的是與古代曆史經典所追求相一緻,這是超越時空的東西,不因錶麵形式變化而變化,能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理想彼岸是畢生的追求。
蔡夢霞,中國書法傢協會女書傢委員會委員。中央美院書法博士,導師薛永年、王鏞教授。2008-2010年清華美院博士後工作,閤作導師杜大愷教授。現為中央美院中國畫學院副教授,碩導。著有《魏晉書法視覺形式研究》《閑聽鞦水―蔡夢霞書法作品集》。
蔡夢霞 躺平 楷書小品 21cm×34cm 2021年
蔡夢霞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草書小品 23cm×34cm 2021年
蔡夢霞 到清涼境生歡喜心楷書對聯 34cm×136cm×2 2021年
畫傢顧靜:
作為女性,我沒有過被動生存的觀念
我平時很少會考慮如何平衡事業和傢庭的問題,因為不論事業還是傢庭中需要承擔的,總是覺得責無旁貸。在自我的成長經曆與傢庭教育背景中,我似乎沒有過被動生存的思想觀念。自我的價值一定是建立在自我經濟、人格的獨立之上的,我更享受自己創造與獲得,而不同的經濟狀態下,都會有不同的滿足點。也許作為女性,對傢庭更有一種強烈的責任。在承擔的同時,也獲得瞭另一種人生的滿足,而這些體會如果更用心去品味,也會轉換為獨特的女性認知。
顧靜
作為女性的我們,更能體驗生命的起始與流逝,我會傳遞給孩子對時間與生命的感悟。我是一個很認真的媽媽,但並不算“嚴格”。女兒看到我對工作、對事業的認真,但我並不會過於嚴格的要求她,對她的缺點、不足,以及小小的懶散,我總是能理解的。我常常對她說:好逸惡勞是人之天性,但如果能剋服天性之不足,並自律的人,纔會獲得大多數人難以體驗的自由與豐盈。
當下對美好女性的定位非常多樣化,我心中的理想化狀態是:有獨立的思想,有自我判斷與自我認知,有自己熱愛的事業,有愛人與被愛的能力。縱觀中外及曆代女性藝術傢的藝術創作,對自我內心世界的錶達、內在精神的錶達,以及生活細微處的錶達,也許是更加側重的方麵。
顧靜,藝術學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現為貴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主修中國畫。
顧靜 烹茶圖 28cm×50cm 2019年
顧靜 頑童 35cm×70cm 2019年
顧靜 悠閑圖 38cm×50cm 2019年
書者霍超:
“女性性彆”對於藝術創作的意義
《說文》中女部字共有238字,在全書中屬最大的部類之一,同時也構建瞭繁蕪的“女性語義場”。使女性語義中偉大與渺小並存,高貴與卑微雜糅,呈現齣異常復綜的情形。女性意象經常是一種文化標誌,摺射齣社會變革、經濟建設情況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女性藝術傢,也經常因為女性標識被區彆和獨立齣來,她們藝術創作也容易因為“女性性彆”而受人關注,但她們並不希望受性彆的影響,隻希望被定義為藝術傢。
霍超創作場景
女性從小就祈盼或仰望“美”的事物,對藝術的感知力天分使然,天然對藝術有著敏感的洞察力,使她們能夠敏捷地捕捉到美,這種獨特的藝術情結紮根在心。成年後隨著傢室負擔的逐年厚重,生活的經營成本也在成倍疊加,大多數女性藝術傢免不瞭需要在一地雞毛的現實與閃閃發光的理想中尋找平衡。因此,女性藝術傢對於創作風格的選擇往往也與其性情有關,心之所契,更容易流露於字裏行間,基於對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藝術創作成為女性藝術傢的情感寄托,也是她們精神世界的獨白甚至是調解慰藉。92歲的女性藝術傢草間彌生曾說:“一切都可以殺死我,但藝術救瞭我。”
霍超創作場景
女性藝術作品中經常會呈現齣對個人情感和個人生活的關注和思考,這與女性具有天生的母性有關。女性藝術傢在藝術錶現方式和用筆特徵等方麵可以見齣她人格的一些特點。從女性藝術傢對人性、情感、生命的關注可以窺見女性內心深處的柔弱和身不由己。風格即人,女性藝術傢的生活閱曆、教育背景、審美趨嚮都是其藝術風格産生的主觀因素。
唐有薛濤,宋有硃淑真,元有管道�N,明有刑慈靜,當代有蕭嫻、遊壽、周慧�B、林岫等老一輩女性藝術傢,如今中國書協主席孫曉雲,作為藝術傢群體女性的傑齣代錶,她在《書法有法》中將書法視作“女紅”的達觀態度,她認為書法令人愉悅,使其心平氣和,躲避名利煩惱。女性藝術傢的在創作中不斷尋繹錶達方式,創作風格也不限製於秀麗柔美,也有追求勁拔生拙的雄渾之美的女性書法傢。她們對於技法上細膩的追求,進而隨著思想觀念的變化,在創作風格上呈現齣多樣性和多元化。
藝術沒有性彆,而藝術傢有自己的性彆,藝術傢中的女性群體可以將藝術追求視作一種生活態度,將內心的關注錶達在藝術作品中,藉物抒懷。她們也可以“為藝術而藝術”,將藝術審美從現實中獨立齣來。行遠自邇,登高自卑。總之,真誠地對待藝術,真實地對待人生,將是我在追求藝術、不斷前行路上堅持的人生信條。
霍超,1988年生於江蘇常州,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東京學藝大學訪問研究者。2007―2019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次第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師從虞曉勇教授、倪文東教授。理論專攻以書法史、書法教育為主,創作專攻行書,楷書,隸書。書法作品多次入選國傢級展覽,書法作品被陸維釗書畫院、中國書法文化博物館等文化機構收藏。發錶學術論文多篇。
霍超 宋詩三首 38cm×38cm 2015年
霍超 心經七寸扇麵 2021年
霍超 孟浩然詩 34cm×17cm 2015年
圖片由藝術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