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與新津
宋李公麟《蜀川勝概圖》之修覺山。
今日通濟堰。硃鴻偉攝
□硃鴻偉
宋代大詩人陸遊原籍浙江紹興,與川西平原的新津小縣隔瞭韆山萬水,但在其一生履曆中,卻與新津有過不淺的緣分。
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陸遊任蜀州(今成都崇州市)通判,但上任不久,大約農曆五月間即改任嘉州(今樂山市)通判,算來任蜀州通判不過幾個月時間。不過嘉州通判任職時間同樣不長,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陸遊又調迴蜀州任通判。這次任職時間有一年多,淳熙二年(1175年),陸遊再次被免蜀州通判。陸遊與新津的緣分正是發生在他兩任蜀州通判或之後期間。
蜀州即今之崇州,新津是蜀州轄縣,位於州東南,一條西河連接蜀州與新津,而自新津順岷江買舟南下可抵達嘉州。所以陸遊因私、因公曾數到新津。陸遊筆力雄健,一生作詩萬餘首,其中與新津有關的就有8首:《過修覺山不果登覽》《新津小宴之明日欲遊修覺寺,以雨不果呈範捨人二首》《遊修覺寺》《中夜投宿修覺寺》《紀勝亭》《十二月十一日視築堤》《蔬食戲書》。
這8首詩,或寫陸遊本人彼時鬱悶心情,或描繪新津水利工程建設,或詠嘆新津地方風物,詩情飛揚,內容寫實,為後世讀者留下瞭一幅新津風土人文畫捲,十分珍貴。
壹
築堰場麵發詩興
通判是州府副長官,掌管糧運、傢田、水利和訴訟,另外對知州還負有監察責任,所以這個官職職責微妙,既要負實責,也要善於拿捏好與知州之間的關係,並不好當。因此,陸遊視察新津水利工程,是他分內之事。據《十二月十一日視築堤》這首詩的題目推測,陸遊當是淳熙元年(1174年)十二月十一日蒞臨新津視察水利工程的。此工程指通濟堰大河歲修。通濟堰是川西重要的古水利工程,創始於西漢末年,至今仍在發揮積極的灌溉效應,其實灌眉嘉平原52萬畝農田,受益村莊達320多個。但其重要性長久被忽視,以至名氣難彰。
通濟堰位於新津東南修覺山下岷江口處,引西河、南河水流沿長鞦山腳灌溉彭山、眉山、夾江、青神一帶農田,清中期以前,通濟堰灌溉係統與都江堰並無交集,各有各的灌溉範圍。通濟堰有一道大堤橫切南河,各個時期長度不一,最長時在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由眉州知府句龍庭實修築,堰堤“橫截大江二百八十餘丈”(約閤今860米),直逼今西河大橋。
這條大堤每年因洪水衝擊會遭到損壞,於是鼕季水瘦時常要維修,此即大河歲修。如何歲修?不同時期,方法不同。或以火磚漿砌堤埂,或籠石纍積堤埂,明清後纔以籠石為定規。籠石的好處是就地取材,且洪水一來,衝毀堤埂,順便也將淤積於堤埂下的砂夾石帶走;而壞處是漏水嚴重,歲修頗耗財力民力。當然,漿砌堤埂也有優缺點。優點是一勞永逸,但初始投入巨大,地方財力往往難以負擔。但因堤埂堅固,時間一長,會淤積大量砂夾石,緻使河床抬高,升高水位,威脅新津城。
《十二月十一日視築堤》大約作於陸遊第二次任職蜀州通判期間,詩雲:
江水來自蠻夷中,五月六月聲摩空。
巨魚穹龜牙須雄,欲取闤市為龍宮。
橫堤百丈臥長虹,始誰築此東平公?
今年樂哉適歲豐,吏不相倚勇赴功。
西山大竹織萬籠,船舸載石來無窮。
橫櫟屹立相疊重,置力尤在水廟東。我登高原相其衝,一盾可受百箭攻。蜿蜿其長高隆隆,截如長城限羌戎。安得椽筆記始終,插江石崖堅可礱。這是一首七言古詩,生動描寫瞭通濟堰的壯闊景緻與歲修的熱烈場麵。“橫堤百丈臥長虹”敘寫堰堤之長,如長虹臥波。“西山大竹織萬籠,船舸載石來無窮”則生動描寫瞭伐竹編長條形竹籠,再盛以鵝卵石的勞動場景。“橫櫟屹立相疊重”則以寫實手法描繪瞭籠石纍疊形如屹立棟梁之情形。陸遊按捺不住視察築堤的激動心情,“蜿蜿其長高隆隆,截如長城限羌戎”錶達瞭他的感慨。
貳
韭黃彘肉入詩中
陸遊七言古詩《蔬食戲書》開篇即語涉新津,詩題雖言“戲書”,詩中卻以寫實筆法描繪瞭“新津韭黃”與“東門彘肉”兩大新津風物:
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餘。
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鬍羊酥。
貴珍詎敢雜常饌,桂炊薏米圓比珠。
還吳此味那復有,日飯脫粟焚枯魚。
人生口腹何足道,往往坐役七尺軀。
膻葷從今一掃除,夜煮白石箋陰符。
首句即提到“新津韭黃”,且以“天下無”來贊美。“新津韭黃”是否當得起如此名頭暫不論,但它確有自己的特點,此即葉子長色澤嫩黃,其長度似乎比他地韭黃要長一些,看上去令人賞心悅目。今天,“新津韭黃”已獲國傢地理標誌産品稱號,在新津農村廣泛種植,而其中的興義鎮幾成韭黃之鄉。
韭黃是韭菜的衍生品,一年可種兩季,每季生長期5個月。種植韭黃以油砂土最佳,新津五河匯流,河灘廣袤,油砂地遍布河流兩岸,因而一直盛行種植韭黃,長久的種植形成瞭“新津韭黃”品牌。此韭黃烹製的湯品,韭黃浮麵,如雪似玉,是新津鄉村“九鬥碗”筵席必備湯菜,一般作為最末一道菜上席。
韭黃以外,《蔬食戲書》還提及新津另一妙物“東門彘肉”,此何物?是生是熟?因年代久遠不得而知。但從“肥美不減鬍羊酥”一句來看,再通過古文獻可窺其影子與滋味: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有關於鬍羊肉(鬍羊酥)的製法,乃是將羊肉與拌料置於羊肚縫閤,再投火坑烤製。但“東門彘肉”是否也是烤製尚不能確定。不過民國時期,新津東門齣瞭一傢知名小吃“王 肉”,則是以長時間煨燉豬膀而成,其味肥美。時至今日,“王 肉”仍在營業。
叁
修覺山,詩人心中的聖山
修覺山在新津城南,岩壁峭立,直逼江邊,與城隔江而望。山水相依,形成碧水青山的秀美景緻。唐時禪宗漸悟派神秀禪師曾於此山結廬修煉,因之後來誕生瞭修覺寺,而山也名之為修覺山。修覺寺曾迎來瞭曆史上多位重量級文學傢,令其成為聲名遠播的名山。到明代,修覺山名氣巨增,更是上升到天下名山之列。明末崇禎六年(1633年),墨繪齋刻本《中國名山錄》問世,入選天下名山50座,有黃山、九華山、峨嵋山、青城山、衡嶽、匡廬、嵩山、泰山、武當、華嶽、武夷山等名山,修覺山赫然在列,排名第45位。《中國名山錄》是當時的畫師鄭韆裏、吳左乾、杜士良等所繪。畫師筆下的修覺山重巒疊嶂,溪流飄閃,鬆柏堆翠,森森古木掩映著古香古色的亭台樓閣。
陸遊似乎偏愛修覺山,他寫新津的8首詩裏,有6首與修覺山相關。從詩題來看,陸遊曾因兩次未能登臨修覺山而心中鬱悶,這兩首詩即《過修覺山不果登覽》《新津小宴之明日欲遊修覺寺,以雨不果呈範捨人二首》。雖未登臨,陸遊卻對修覺山充滿瞭嚮往之情。《過修覺山不果登覽》裏的“白塔映硃閣,間見青林間”兩句,即繪寫齣瞭修覺山明麗優雅的景緻,令人遐想不已,可見此山在陸遊心中的分量。
陸遊在蜀期間,與蘇州人範成大結下深情厚誼。淳熙二年(1175年),範成大任四川製置使,知成都府,是陸遊的上級。可是此間,陸遊因遭主和派讒言,範成大被迫將陸遊免職。陸遊遂於浣花溪畔躬耕自活。
淳熙四年(1177年),範成大因病去職返鄉,他先令妻子傢小走外江至彭山等待,再單騎至郫縣(今成都郫都區)、都江堰、蜀州一一拜彆友人,復行舟沿西河至新津,再由岷江至彭山。這一路陸遊為之送行至眉山,寫下瞭《新津小宴之明日欲遊修覺寺,以雨不果呈範捨人二首》送給範成大:
一
風雨長亭話彆離,忍看清淚濕燕脂。
酒光搖蕩歌雲暖,不似西樓夜宴時。
二
新津渡頭船欲開,山亭準擬把離杯。
不如意事十八九,正用此時風雨來。
這兩首詩的調子憂傷,風雨、長亭、渡頭常是離彆場景,而當日小宴話題恰是送彆,如此氛圍下,陸遊直抒胸臆:“不如意事十八九,正用此時風雨來”陸遊本擬登修覺山,因下雨未能成行。對此,範成大《吳船錄》記載:“己卯。大雨,不可登修覺。修覺者,新津對江一小山。上有絕勝亭,一望平野,可盡西川。杜子美所謂‘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是日,霧雨昏昏,非遠望所宜,故不復登。”這實為一大憾事。範成大留給新津的詩總共兩首:《將之新津過西湖作》《新津道中》,這兩首俱與修覺山無涉。若天公作美,想來範成大定會作一首“修覺山”詩。
陸遊登臨修覺山的詩,主要是《中夜投宿修覺寺》《遊修覺寺》《紀勝亭》這3首。《中夜投宿修覺寺》錶明陸遊走陸路經新津東麵的方井村雲藏寺,再於老五津鎮渡江登修覺寺,且時已半夜。這首詩約作於淳熙元年(1174年)春天,其時江流桃花水發,夜渡其實不便;七律《遊修覺寺》寫齣瞭修覺山崔巍之勢,畫麵感強烈,視覺效果頗佳。陸遊攜物登崖,但見“山從飛鳥行邊齣,天嚮平蕪盡處低”,近處則“花落忽驚春事晚,樓高剩覺客魂迷”。其時作者似乎心情愉悅,於是“興闌掃榻禪堂臥,清夢還應到剡溪”。
《紀勝亭》是一首詠懷之作,頗能見陸遊彼時鬱悶心結:
蜀漢羈遊歲月侵,京華乖隔少來音。
登臨忽據三江會,飛動從來萬裏心。
地勝頓驚詩律壯,氣增不怕酒杯深。
一琴一劍白雲外,揮手下山何處尋?
詩人在此藉詠紀勝亭,一吐自己無以收復大宋失地的滿腔愁緒。陸遊生活的時代恰遇南宋偏安江南,而他是有愛國情懷的著名詩人,所以一生鬱鬱不得誌。他曾擔任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僚,初時被派往漢中前綫,陸遊也頗欲有一番作為,可惜很快又被投閑。現實令他傷感,《紀勝亭》詩正是其內心的寫照。
紀勝亭在修覺山頂東側懸崖,造型為飛簷六角,俗呼六角亭,其曆史久遠,上世紀七十年代尚存,今已廢棄。金馬河、南河、西河三河在此亭前交匯,江聲浩蕩、波瀾壯闊。麵對此山水勝景,詩人豪情頓生,“登臨忽據三江會,飛動從來萬裏心。地勝頓驚詩律壯,氣增不怕酒杯深”的詩句令人熱血沸騰。可惜酒闌之後,仗劍挾琴又嚮何方呢?陸遊這首《紀勝亭》將個人的憂傷、孤單、睏頓、失意、豪情、壯誌融為一體,讀來令人思之茫茫,感慨萬韆。
作為我國文學史上的偉大詩人,陸遊姻緣際會間為新津留下瞭8首詩作。品讀這些詩,不惟可以體察詩人心情,也可窺視彼時新津的風土人情,所以詩也是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