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好我是最近有點找不著方嚮的滾滾君,上一期講瞭中宗李顯的五位非嫡齣的公主,這次我們講講韋皇後生的四位。
首先呢,還是要給李顯夫婦的感情打個call的,二人的感情之好,從孩子的數量上也可以看齣來:不算收養的,李顯一共四子八女,韋皇後就生瞭一子四女,這個占有率挺高的瞭,畢竟李淵、李世民、李隆基的孩子那都是一打一打算的。像這種孩子隻有十幾個的皇帝可不多瞭,所以我願稱他們為韋顯夫婦。
韋皇後這四個女兒分彆是:永壽、長寜、永泰、安樂。
其中安樂公主是在李顯夫婦被貶去房州的路上齣生的,當時情況窘迫到,李顯隻能臨時脫瞭外衣,給嬰兒勉強裹起來,所以安樂公主小名就叫裹兒。
公主們的早年經曆還是比較坎坷的,房州那個地方地處中原,離長安不遠,便於監視;但又山多林廣,瘴氣四溢;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皇族流放地。
你說這讓李顯這麼想?難怪他一聽說母親派的使者要來,就嚇得要自殺,是韋皇後勸住瞭他。煽情點說,是老婆一手撐起瞭這個傢。
這樣的傢庭氛圍也確實蠻恐怖的,孩子們都從小目睹瞭父親的軟弱、母親的堅韌,和他們對最高權力恐懼。
但同時呢,因為遠離長安,一傢人縮在山溝裏抱團,反而能夠體會到傢庭成員之間的那種親密感;尤其是這嫡齣的幾個孩子一直非常受寵,所以這四姊妹的成長環境應該還挺有愛的。
她們的具體年齡排序史書沒有記載,隻記載瞭安樂是最小的,而永泰公主的墓誌銘裏寫明瞭她是第七女,所以大概是僅次於安樂;永壽公主和長寜公主究竟誰大那就不知道瞭。
至於公主們的名字,滾滾君這裏再次強調一下,很多影視劇、小說為瞭省事,或者是什麼彆的原因,直接把公主的封號當名字叫瞭,這是大錯特錯。雖然史書一般不怎麼記載女性的名字,但也不能這麼欺負人啊。
太平、安樂也就罷瞭,本來這類封號就是取其寓意,叫起來還好;
館陶、平陽可是地名,叫起來就不對瞭吧;還有衡陽、代國、金城,這也喊齣來不奇怪嗎?更彆提有的公主還會被改封或者加封。
所以滾滾君真的希望編劇大大們不要圖省事,這些帝姬貴女們個個都有名、有字、有乳名,實在不行編一個嘛,反正古今中外杜撰的還少嗎?
下麵,我們先從永壽公主說起。
永壽公主也是個可憐孩子,沒吃到公主的福利,很年輕就去世瞭。
史書對於她的記載很簡單,早年封永壽郡主,先是跟著李顯被流放到房州,隨後嫁給瞭右金吾將軍韋鐬。
這個韋鐬和韋皇後都是京兆韋氏齣身,但估計不是特彆緊密的親戚關係,不然史書上應該會提一筆。
永壽公主生下幾個孩子之後不久就去世瞭,都沒看見她爹當上太子,可能到死也隻是個縣主,因為李顯那時候還隻是廬陵王。
後來李顯當上皇帝,給這個女兒追封公主,讓她陪葬定陵,還建寺廟作紀念,規格待遇雖然比不上永泰公主,但也算不錯瞭。同時,她的丈夫子女在中宗一朝也受到優待。
值得一說的是,永壽公主女兒的墓誌銘被發現瞭,我們這纔知道永壽公主後代的一點消息,原來她唯一在曆史上留有記載的一個女兒進瞭玄宗李隆基的後宮。
按墓誌銘的說法,這位韋氏妃子單名秀,是京兆胄貴裏人,可以證實他爹韋鐬確實和韋皇後是同族。
開元六年,韋秀因為“四德聞於六宮,百行周於一體”被納入後宮,還特彆注明瞭“非色授也”,還有一堆說韋氏這一支祖上如何顯貴,“重侯纍將,四代五公”有點袁紹傢內味兒瞭,所以韋妃是“積無違德,必誕異人”,有點仲尼內味兒瞭。可惜天妒紅顔,開元28年病逝於北宮,被賜謚號曰順。
拋開唐代墓誌銘一貫的浮誇風,我們基本可以推測,韋秀無兒無女,基本宣告瞭也無寵,甚至有沒有封妃位也不好說,不然封妃一事肯定要拿齣來大書特書的。
對比一下武惠妃去世後的待遇,簡直心酸;即使不和被追封為貞順皇後的武惠妃比,和曾經得寵生子、後來失寵的皇甫德儀比,也很寒酸瞭。
皇甫德儀在開元23年去世,墓誌銘寫得華麗無比,明確提到瞭她生前是正二品德儀,後被追贈為淑妃,將她比作漢武帝的李夫人,說她病重時,“送藥必經於禦手”,就是李隆基親自給她端藥伺候,等等等等。
但是話說迴來瞭,皇甫德儀有一子一女,曾經得寵過,所以位分高、葬禮風光,墓誌銘有的吹——簡單點說就是,病中送藥什麼的大傢看看就好瞭,李隆基當時專寵武惠妃、扶其子壽王李瑁上位還來不及呢,哪裏還管皇甫德儀生病不生病的事。
沒兩年皇甫德儀的兒子光王李瑤就跟著太子李瑛一同被廢,然後被賜死瞭,李隆基也沒念皇甫德儀跟瞭他那麼多年的情分。
相比之下,韋秀就更慘瞭,估計是生前位份太低,死後也沒怎麼追封,所以對她的稱呼都是很含糊地用“順妃”帶過,隻是看在她傢世不錯的份上,正常搞瞭個葬禮。
實際曆史上,妃子的傢世確實能影響皇帝的態度,但影響力真的有限,正常情況下,皇帝如果寵她,就是愛她;愛她,就會寵她,就這麼簡單。
這裏沒有全盤否定《如懿傳》的意思哈,大傢對這部爭議很大的電視劇有什麼看法,可以在彈幕或評論區留言。
按年齡順序,本來要講長寜公主,但滾滾君想先講永泰公主。
因為永泰公主在之前的韋皇後係列裏講過瞭,這裏不重復,就簡單概括幾句:她與同母哥哥李重潤、丈夫武延基、還有肚子裏的孩子都死於政治,留下瞭許多後遺癥。
最大的後遺癥就是,韋皇後失去瞭唯一的兒子,韋皇後如果登上帝位,隻能傳位給女兒,李唐再無復闢可能;因此李唐皇室絕不可能與韋皇後妥協,唐隆政變就是他們反抗的産物。
還有就是,因為這對兄妹的死亡太過慘烈,尤其永泰公主還是小産而亡,讓李顯夫婦對孩子們,尤其是安樂、長寜公主有一種補償心態,對她們溺愛放縱到瞭極緻,且不說對當時的政壇産生瞭什麼影響,就說對當時的百姓,那影響真是災難性的。
這一點滾滾君後麵會講到。
先說惡毒姐妹花中的長寜公主。
長寜公主一開始嫁給瞭楊慎交,這位駙馬齣身弘農楊氏,襲爵觀國公,參與過神龍政變,之後為瞭討皇帝老丈人歡心,把自己活活練成瞭馬球高手;而長寜公主自己更是“內倚母愛,權傾一朝”,拿著兩韆五百戶的食邑,在東都洛陽、西都長安侵占國傢土地、百姓私田、甚至軍營去建房子和馬球場,賣官鬻爵什麼更不用說瞭。
唐隆政變後韋皇後、安樂公主被誅殺,長寜公主自然也就失瞭勢,駙馬楊慎交肯定是韋皇後集團的,但幸而不是韋傢人,免去瞭死罪,被貶去瞭地方,你猜長寜公主敢不跟著去嗎?
於是她連忙把洛陽的宅第捐齣來,又把長安的府邸齣售,光是建築木材就賣瞭二十億錢,要沒有她那個妹妹,叫她一聲唐代女和珅不為過。
開元十六年,楊慎交病逝,長寜公主改嫁武將世傢的蘇彥伯,如果她和第一任駙馬年齡相差不大的話,那年近五旬的她應該比第二任駙馬大個十幾二十歲的樣子,隨後就再也沒有關於她的記載瞭。
不過因為在中宗朝撈夠瞭本,她的下半輩子雖然政治失意,但生活應該還是挺滋潤的。
但有意思的是,她和楊慎交的兒子楊洄娶瞭李隆基的愛女鹹宜公主,這位鹹宜公主的母親是盛寵20年不衰的武惠妃,也正是楊洄幫助武惠妃,成功地使李隆基廢掉、賜死瞭包括太子在內的三個皇子,但沒多久武惠妃精神失常死瞭,多年後楊洄也牽扯進一樁謀反案,被逼自殺瞭。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對,天道好輪迴。
不過弘農楊氏這個傢族也真是牛,武惠妃活到成年的四個子女,其中三個的結婚對象都是楊傢的人。
武則天的稱帝,給武傢帶來瞭滅頂之災,但給楊傢真是續瞭命的,因為武則天的母親就齣身弘農楊氏。
總的來說呢,長寜公主雖然恃寵而驕,但沒有攪和到關鍵政治問題裏頭去,所以結局還算好。
那攪和到裏頭去的安樂公主,可就沒這麼好的運氣瞭。
安樂公主李裹兒的早年經曆可以參考長寜公主,但比之其他姐妹更為受寵,主要是因為她是韋皇後最小的女兒,又生在去房州的路上,父母一直覺得挺對不起她的。
而且李裹兒從小就聰明漂亮,舊唐書說她“性惠敏,姿容秀絕”,新唐書說得更嚇人“光艷動天下”,你看這個描述,就說愛不愛吧,真?天之驕女。
父母有多寵她呢?史書直接說:中宗、韋後愛寵日深,恣其所欲,奏請無不允許。
於是乎,搶占百姓土地建豪宅、開鑿定坤池什麼的,都是常規操作瞭,這一點詳細的可以看看之前的視頻;時不時和長寜、定安公主強擼百姓子女為奴僕,李顯也聽之任之;生瞭個兒子,李顯夫婦高興得大赦天下,小外孫纔幾歲年紀就封金紫光祿大夫、太常卿同正員、左衛將軍、鎬(號)國公,賜實封五百戶;還有我們提到很多次的賣官鬻爵,安樂公主直接自己寫瞭敕書,濛著父皇的眼睛讓他蓋章,結果李顯自己上朝也經常搞不清楚下麵站著的官員是誰。
安樂公主參與政治有多深呢?舉個例子大傢就知道瞭,南郊祭天,這樣極其重要的祭祀活動,李顯當然是第一個祭拜的,韋皇後做亞獻,到這裏還算可以接受,畢竟高宗時封禪,武則天就做瞭亞獻。但國子監祭酒祝欽明居然提議讓安樂公主
當終獻,還差一點就成瞭,後來是因為大臣反對,所以改讓韋皇後的族人舒國公韋巨源做瞭終獻。
縱觀整個中宗一朝,安樂公主遇到瞭最大危機,也就是太子李重俊發動的政變,那天她正好在宮裏,跟著父母和上官婉兒逃過瞭一劫,但她丈夫武崇訓和公公武三思被殺死瞭。
不過沒多久她就嫁給瞭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秀,史書說這二人早有勾結,說實話就算這有抹黑的成分,我也願意相信,因為就感覺是他們能乾齣來的事。
雖然安樂公主失去瞭一個丈夫和一個公公,但她迎來瞭一個更帥氣的丈夫和一場更豪華的婚禮。
這場婚禮的豪華程度實在是不亞於太平公主的第一次齣嫁:儀仗是皇後的排場,雍州長史竇懷貞做禮會使,弘文學士當儐相,叔叔李旦做車障,皇帝皇後親自觀禮,送給愛女的嫁妝不計其數,次日來瞭場大赦天下,順便把臨安公主的舊宅給瞭安樂公主建新居,建成後府庫為之一空——滾滾君現在真的意識到賣官的重要性瞭,這麼鬍亂花錢,不賣官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的,隻能賣官纔能繼續建豪宅這樣子。
如果光是以上這些,就還好說,大不瞭新君繼位後,夾著尾巴做人就行瞭。
但要命的是,安樂公主提齣瞭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議案:她要當皇太女。
有一說一,看到這個新名詞,滾滾君是很興奮的,甚至想給她打call,因為她的理由我也很認同,她說啊,那些反對的大臣都是老頑固,不用聽他們的,阿武都能當皇帝,我本來就是皇帝的女兒,為什麼不行?
李顯還真拿這事和大臣討論瞭,結果當然是不瞭瞭之瞭。
安樂公主眼看著從父親那裏繼位是沒可能瞭,所以轉而支持母親當皇帝,反正也有先例嘛。說到這裏,我腦海中浮現長寜公主在大喊“偏心”的聲音。
後來的結局大傢都知道瞭,但滾滾君這裏要說的是,不要把“皇太女”這個被她發明齣來的專有名詞,看成一個驕橫跋扈的公主在異想天開,它能被提齣來,恰恰可以反應齣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
安樂公主為什麼能如此理直氣壯地要當皇太女,乃至接班當皇帝?
第一點肯定是她備受寵愛,長寜公主雖然也是韋皇後所生,但論得寵還是比不上妹妹。
再加上原本她這個傢庭一直籠罩在強勢女皇的陰影下,父親李顯登基後,惶惶不可終日的威脅感終於結束瞭,欲望就像開閘的洪水一瀉韆裏,當安樂公主得到瞭她所能得到的一切之後,也就開始在繼承製度的底綫反復試探瞭。
偏偏李顯是個標準的女兒奴,當初立太子主要是考慮到要穩定朝局,說不上有多喜歡他那幾個庶齣的兒子,太子李重俊兵變被殺後,即使弟弟李旦幾次相勸,他也沒立太子。儲君之位懸空,就像給安樂公主發送著一個信號:沒人上,那我行我上。
第二點呢,我們把目光放到政治時局上看。
首先,武則天作為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她的登基極大地刺激著這些後來者。
然後滾滾君額外說一下對武則天的看法,因為之前有朋友問過一個問題:武則天的稱帝,到底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我這裏統一迴答一下我粗淺的看法:
武則天的功過很有爭議,唐朝人不知道怎麼給她的墓碑刻字,從宋朝開始倒是給她定義成亂政罪魁瞭。現在爭議又來瞭,有的學者認為她上承貞觀下啓開元,極大地促進瞭文化發展;有的學者則指齣府兵製和均田製都是在她任上崩壞的,還丟瞭北邊的不少土地。
這兩派說不上誰對誰錯,但滾滾君自己覺得,武則天作為中國古代唯一一位稱帝的女性,就像一麵旗幟,對現代人來說,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政績,至今也激勵著無數女性打破不閤理的製度和過時的偏見,隻衝這一點,她就應該被大傢銘記。
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也許將來,人們還會賦予她新的意義。
往事如煙,功過任憑說吧。
好,我們說迴當時的政壇,除瞭有這個榜樣,安樂公主自身也集齊瞭當時的三大政治勢力:首先,她是李唐的公主,血統擺在那;其次,她是韋皇後的女兒,等於有瞭外戚勢力擁護;最後,他的兩任丈夫都是武傢人,等於又有武周的勢力加成,更何況她自己還籠絡瞭一批大臣。
這樣來看,無論是太子李重俊,還是姐姐長寜公主,都比不上她這個天選之女。
第三點,我們把目光放到李唐皇室的發傢上看。隋唐的開國之君都是齣身關隴貴族,和北方少數民族通婚很多代瞭,甚至有鮮卑姓氏的。尤其是隋文帝楊堅,我懷疑他的鮮卑語比漢語還要流利。
而北方少數民族的婦女在傢有很大權利,多多少少也影響瞭隋唐皇室。後世有人說:“古未有唐室公主之亂也。”其實不光公主,唐代皇後參政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
第四點,我們再把李唐放到整個中國曆史的背景上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世傢大族壟斷瞭進入上流社會的門票,正所謂 “下品無士族,上品無寒門”,隋唐時期,就是隴西軍事貴族集團和漢族世傢貴族共治天下的狀態。
雖說這個時候科舉製已經發明齣來瞭,但有唐一代,靠考試當官的並不多,至少和宋朝完全比不瞭。即使從武則天那時候開始,考上進士儼然成為光宗耀祖的陽關大道,但大傢想想,那時候紙張都不普及,傢裏沒錢的人怎麼上得起私塾?有條件讀書的、找名師培訓的還得是貴族啊。
不信大傢去數數,有唐一代,做到宰相的,有多少個姓韋的,姓杜的,姓楊的,姓崔的,這些都是枝繁葉茂的大傢族齣身。
不過也因為這樣的政治環境,當時的思想界還沒有被儒學給統一,女人當政還能從彆的宗教典籍裏找到依據。
等到宋代的時候,儒學成為給各階層齣身的知識分子官員們統一思想的工具,原本留給女人的一點點縫隙也被堵上瞭,所以滾滾君覺得宋真宗的皇後劉娥,即使再多活十年,也沒有辦法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瞭。
綜閤以上四點,安樂公主覺得自己可以挑戰皇位繼承製度和宗法製度,問題是,她有瞭可以一戰的錯覺,但我們隻覺得她傻得可愛,死得很慘。
我們先看第一點,她確實很受父母喜愛,但問題是,她父母不受百姓喜愛。李顯這個皇帝當得就很窩囊,執政能力有限也不思進取;韋皇後倒是也想摻和,但她也就當瞭幾年皇後,大部分時間都在跟著老公排除異己、結黨營私去瞭,也談不上有什麼威信;安樂公主更不用說,手段心機比她姑姑太平公主差遠瞭。
第二點,安樂公主身係李傢、韋傢、武傢三大勢力,好的時候就是天之驕女、各方擁戴;不好的時候反對派第一個就容不下她;
第三點,她受到瞭隋唐吸收北方少數民族風氣的益處,但其實唐朝建立後,皇室成員是越來越漢化的過程,李世民娶的還是漢化瞭的鮮卑族長孫氏,李治娶的已經是當時一等一的漢人貴族傢族齣身的王氏瞭;而且北方少數民族婦女的權力雖然大,但畢竟還是男權社會嘛。
第四條和第三條差不多,唐朝已經是貴族社會的晚期瞭,尤其是武則天之後,世傢大族的勢力大不如前,整個社會的轉型依然不可逆轉,有種凡鳥偏從末世齣的感覺……但這個真的是凡鳥。
其實韆言萬語可以歸為一點:韋皇後和安樂公主母女還是逃不過武則天也解決不瞭的難題,甚至後來太平公主也無法解決:就是父係社會下,女性當皇帝,皇位究竟要怎麼傳,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不是一個姓,安樂公主和她的子女也不是一個姓,對於講究傢天下的王朝來說,這就是個死結。而且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努力地打開。
而安樂公主最後的結局呢,電視劇《唐明皇》拍瞭《新唐書》的版本:主方覽鏡作眉,聞亂,走至右延明門,兵及,斬其首。
安樂公主正對鏡畫眉呢,聽到動靜就往外跑,結果被追上砍瞭頭。
《舊唐書》裏則說:及韋庶人敗,延秀與公主在內宅,格戰良久。皆斬之。
韋皇後被殺後,安樂公主和武延秀在府內與士兵激戰良久,最終都被斬殺。
可以說,《新唐書》的版本很有戲劇性,夜深人靜,美貌公主,對鏡描眉,慌不擇路,死於刀下。這幾個詞隨便湊一湊就是一篇震驚體。
可惜啊,我還是相信舊唐書的說法,聽聞兵變,拔劍反抗,格鬥良久,這纔是唐朝公主的底色。
安樂公主的一生就此結束瞭,死時大約25歲,花一般的年紀。
她創造性的提齣皇太女一詞,並且極有勇氣挑戰繼承法和整個宗法製,確實讓我心生敬意。
但這裏滾滾君也不想給她翻案,因為她確實沒做什麼好事,雖然她這樣驕縱美艷還帶點天真的形象可能讓大傢覺得有大女主既視感,甚至還有代入感,畢竟誰不想有這樣的爹媽寵著呢。
但我還是要說,如果我們真的穿越瞭,有多大的幾率穿越到這樣的人物身上啊?基本都是穿越到平民百姓身上,遇上個好皇帝還能吃飽飯,遇上李顯這樣的皇帝,再被李裹兒這樣的公主一壓迫,那就是傢破人亡啊。
總的來說,唐朝的公主們參與政治的程度遠高於其他朝代,不過基本隻集中在中宗朝、睿宗朝和玄宗朝先天時期,前後加起來也不過10年,帶來的大部分影響都是負麵的,當然也不乏後人的妖魔化。這也是滾滾君做這個係列視頻的初衷,不洗白翻案,也不亂扣帽子,盡量真實地還原這些曆史人物。
視頻做到這裏,後武則天時代裏,沒作專題講得好像隻剩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瞭吧,這兩個人參政時間長,之前也提到瞭很多次,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也不知道怎麼動筆寫……可能鴿一下,先做《唐明皇》係列吧。
最後想說,如果能穿越到那個時代的話,我第一件事就是想知道這些女性的名字,不過,貿然打聽宮廷女眷的名字,閤適麼……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