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6/2022, 2:41:53 PM
男人,要麼流芳百世,要麼遺臭萬年。這是東晉著名權臣桓溫常常掛在嘴邊的話,能說齣這樣話的人,一定是不拘世俗眼光的人
曆史上對於桓溫這個人的評價說法也是各有差異,有說他是民族英雄的,文化人中備受推崇,著名史學傢王夫之和黃宗羲對他都有很高的評價,說他“英略過人”、“匡扶華夏第一人”
然而在大部分曆史學傢,特彆是持忠君觀念的那些大儒們,對他的評價隻有兩個字:奸臣。然而說他是奸臣,他卻是為數不多且付諸實踐的北伐之人
桓溫是江南四大傢族之一桓傢的人,父親是名將,齣生起點極高。然而不幸的是少年喪父,十六歲那年發生“蘇俊之亂”,他父親死在瞭這場戰亂中
但也正是因此,桓溫迎來瞭人生第一個轉摺,東晉皇室為瞭安撫桓傢,將女兒安康公主嫁給瞭他,桓溫成瞭駙馬爺。加上世傢大族、忠臣之子的身份,桓溫前方,是一條康莊大道
二十三歲那年,桓溫受命擔任琅琊內使,後又擔任徐州刺史,正式步入官場,在他的努力下,原本戰火頻繁的徐州地區,卻無人敢擾,慢慢穩定下來
後又被任命為荊州刺史,總領東晉重要邊鎮荊州的民事、軍權。這一年他三十四歲,風華正茂。也是在擔任荊州刺史的時候,桓溫發現成漢政權對東晉的威脅
於次年公元347年,開始瞭平定成漢政權的戰役,桓溫身先士卒,奮勇衝鋒,擊敗成漢,將四川地區重新收復
收復四川,對於東晉的意義是巨大的,南方的中國漢地基本被連成一片,四川更是成瞭東晉抗擊北方政權的穩固後方
然而桓溫可不僅僅滿足於此,男兒當流芳百世,他要建不世之功,對於當時的東晉王朝來說,不世之功,隻有一件能算得上:北伐復山河
這也確實是桓溫心中的夢想,然而這個夢想,卻和當時很多利益相關者站在瞭對立麵,尤其是那些世傢大族,自然也就包括桓溫自己的傢族
但無論艱難萬險,桓溫都不曾放棄,公元354年,桓溫發動瞭他人生的第一次北伐,主要攻擊對象是盤踞關中平原的前秦政權,是中原各政權裏最強的一個
北方百姓對於東晉是有感情的,聽聞東晉大軍前來,主動迎接,加之桓溫將所有可能都考慮到瞭,既有陸路進攻,又有水上軍隊,還有騎兵襲擊,進展十分順利
然而物資補給方麵卻齣瞭問題,戰綫拉長,糧草輜重必須跟上纔行,東晉主政大臣王衍便是反對北伐之人,對物資自然是百般拖延。最終的結果顯而易見,徒勞無功地班師迴朝
雖然第一次北伐失敗,但是在戰鬥中將敵人打得潰敗,也給他掙來瞭榮耀。因為這樣的勝利,給瞭一心收復山河的人們信心
第一次北伐失敗兩年後,桓溫捲土重來,再次北伐, 這一次可是打瞭大勝仗,收復瞭東晉故都洛陽。但同時他提齣瞭一個得罪東晉所有士族的建議,遷都洛陽
這一舉措,本該是英雄的他,卻遭到瞭全國的反對。這一次北伐之後,桓溫整整沉寂瞭十三年,纔發動第三次北伐
這時的桓溫已是年近花甲,帶著五萬大軍,意圖攻打前燕政權。這一戰桓溫明白是背水一戰,能不能收復山河隻看這一次
桓溫帶領軍隊發起瞭對前燕的猛攻,一句擊敗前燕邊防部隊,都城鄴城就在桓溫前方,此時桓溫同樣麵臨彈盡糧絕的問題
要麼見好就收,要麼班師迴朝,桓溫開始猶豫瞭,他既不想退,也不敢貿然進攻,最後竟是選擇在金鄉屯兵觀望局勢等待糧草
前燕趁此機會猛攻過來,帶隊的是名將慕容垂,他不和桓溫正麵交鋒,而是繞道河南,阻斷瞭桓溫的退路
這一戰,桓溫遭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慘敗,比之前北伐任何一次都慘,所帶來的的軍隊幾乎是全軍覆沒,他的榮耀和戰功也在這一次賠光
三次北伐都未成功,桓溫想要的流芳百世自然是再沒有機會,那便遺臭萬年吧。桓溫有瞭篡位的打算
然而桓溫是有些猶豫的,所以他並沒有徹底廢掉東晉皇室,改朝換代,而是另立晉簡安帝,他則駐兵姑蘇,遙控京城
公元372年,晉簡安帝病逝,機會再次擺在瞭桓溫麵前,這一次,他是準備孤注一擲瞭。隻是此時的他已經病重,謝安在他的登基儀式上故意拖延
桓溫病重在建康呆瞭十四天便返迴姑蘇,這最後一步,他終是沒有走上去,便撒手人寰瞭
桓溫這一生,最開始是想建功立業,成不世之名的。然而三次北伐都失敗,特彆是最後一次,更是損失慘重,流芳百世再無機會
篡位奪權最終也還差臨門一腳,而未能成功,後世雖然有貶損之人,但遺臭萬年倒也談不上。大丈夫立世,桓溫最終沒能成為他想成為的那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