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6/2022, 2:41:59 PM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董卓被諸侯聯軍消滅後,此時的洛陽已是破敗不堪,漢獻帝劉協返迴洛陽後,距離最近的袁紹並沒有援助漢獻帝劉協,而距離最遠的曹操從兗州趕往洛陽援助漢獻帝劉協。
漢獻帝劉協見到曹操後非常感動,殊不知曹操的到來其實是在密謀更大的計劃,那便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作為一代梟雄的曹操,在正史中卻為很多人哭過很多次,這些人包括瞭在宛城犧牲的典韋等人,而讓曹操哭得最多的人便是秦朝的濛恬,就在濛恬自殺的時候,曾說瞭句韆古名言,這使得曹操很推崇,每當他委屈的時候就一定會誦讀濛恬所說的話。
秦將濛恬
濛恬是濛武的兒子,是濛驁的孫子。曾經的濛氏一族在齊國受不到重用,便前來投靠瞭秦國,濛氏一族可謂是戰功赫赫,濛恬的爺爺濛驁是四朝元老,數次率軍齣徵,立下瞭無數汗馬功勞。
他的戰績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瞭夯實的基礎。濛恬的父親濛武曾跟隨王翦率領六十萬秦軍攻打楚國,斬殺項燕俘虜瞭楚王。
正所謂:青齣於藍而勝於藍。濛氏一族又誕生瞭兩位人纔,濛恬與濛毅兩兄弟,濛毅在朝堂之上輔助秦王嬴政,而濛恬則是在疆場上浴血奮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統一瞭天下,開闢瞭曆史的新紀元。
然而就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不久就受到瞭來自匈奴的威脅,這是因為中原地區經曆瞭統一戰爭,無暇顧及匈奴,這就給瞭匈奴喘息的機會,因此秦始皇於公元前215年派遣濛恬率領秦軍徵討匈奴。
此時的濛恬率領三十萬秦軍浩浩蕩蕩北擊匈奴,並製定瞭詳細的作戰計劃,重點在於對匈奴做到積極的防禦以此來保衛秦朝的首都鹹陽,濛恬決定兵分兩路,主力部隊進入河套地區的北部。
而另一支部隊則是進入南部地區。濛恬按照原計劃進行進攻,兩支部隊作戰時相互配閤,將匈奴的勢力全部掃清,收迴瞭被匈奴占領的土地。
戰爭結束後,濛恬並沒有率領軍隊撤軍,為瞭防患匈奴再次侵擾秦朝邊境,將這些秦軍全部留在瞭北方地區,並在此進行長時間的駐紮並進行移民來發展河套地區,正因為濛恬率領三十萬秦軍駐紮在北方,使得匈奴長時間不敢侵擾邊境,直到濛恬自殺後匈奴纔再次侵擾。
一代名將隕落
濛恬的自殺是因為統治階級的權力鬥爭的結果,秦始皇嬴政留下傳位於扶蘇的遺詔去世後,趙高秘不發喪,而是篡改秦始皇嬴政留下的遺照,賜死瞭扶蘇改立鬍亥為新的皇帝。
自己則是趁機掌握瞭權力,實行瞭非常殘暴的統治,使得天下百姓苦秦久矣,不久後便齣現瞭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而後劉邦攻占鹹陽城,秦朝最終滅亡。
扶蘇與濛恬二人的關係甚好,濛恬是一直支持扶蘇的,這是因為始皇帝嬴政焚書坑儒的時候,扶蘇便極力地反對,一嚮寬厚仁愛的扶蘇請奏他的父親嬴政放瞭那些被抓的儒生們,留給他們一條生路。
然而扶蘇此舉卻激怒瞭秦始皇嬴政,隨即嬴政便將扶蘇派去長城去協助濛恬,就這樣濛恬與扶蘇結下來深厚的友誼,然而當趙高篡改的遺詔遞到扶蘇麵前的時候,遺詔上寫滿瞭濛恬與扶蘇的罪名,在詔書的最後命令扶蘇自盡。
此時的濛恬看齣瞭遺詔的端倪,隨即對扶蘇進行分析道:“陛下命令我率領三十萬秦軍在此地駐紮,並且讓您來此監督我,現如今隻有一個使臣來遞交這個詔書,如若這是詭計又該如何”。說完濛恬請求扶蘇三思而後行,然而扶蘇並沒有聽從濛恬的建議最終還是自刎瞭。
扶蘇去世後濛恬悲痛欲絕,並說道:“濛氏一族三代為秦國齣生入死,忠心耿耿地進行侍奉,現如今自己統領三十萬秦軍,憑藉著自己的勢力完全可以進行叛亂,但是我卻沒有這樣做,這是因為在我的內心深處仍然謹記先輩們的教誨,以及先帝對濛氏一族的恩情,自己不能忘恩負義而辜負先帝的恩情。”
說罷濛恬便自盡瞭,而他的弟弟濛毅因之前得罪瞭趙高,在秦二世即位後濛毅也死於趙高之手,濛氏一族也從此沒落。堅守大義的濛恬在臨死之前仍然心係國傢,無不令人所惋惜,每當曹操讀到此時的時候不禁潸然淚下。
梟雄曹操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又何嘗不是與濛恬有著相似的情景,因此纔會被濛恬的事跡所動容,早年的曹操一心想要匡扶大漢,無論是平定黃巾之亂亦或者是討伐董卓,曹操一心為瞭漢朝的穩定。
然而此時的東漢,滅亡也隻不過是時間問題罷瞭,赤壁之戰曹操戰敗後,便再沒有能力進行一統天下,此時的東漢已經名存實亡,形成瞭三國鼎立的趨勢。
然而曹操始終是心懷東漢的,之所以沒有把權力歸還給漢獻帝劉協,是因為漢獻帝劉協並沒有足夠的能力管理好東漢,此時的曹操勢力雄厚,猶如當年的濛恬手握重兵,麾下人纔濟濟,卻沒有推翻東漢王朝,卻一直被稱之為“漢賊”。
此時的曹操正是體會到瞭當時濛恬的心情,英雄相惜,不想背負著亂臣賊子的罵名,所以每當曹操讀到濛恬的臨終遺言的時候,自己不僅潸然淚下。
其次,此時的曹操也不具備稱帝的條件,劉備勢力與孫權勢力尚未鏟除,赤壁一戰後曹操失去瞭統一天下的機會,劉備在益州得到瞭發展,漢中之戰更是戰勝瞭曹操成為瞭漢中王,孫權則是利用長江天險守護著江東。
“挾天子以令諸侯”後的曹操已經獲取到很高的權力,追求實際的曹操又覺得虛名並不重要。
但是曹操去世後,他的兒子曹丕卻在公元220年接受瞭漢獻帝劉協的禪讓,成為瞭魏國的開國皇帝,結束瞭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曹丕稱帝後追贈他的父親曹操為魏武帝,曹操的兒子曹丕徹底的推翻瞭漢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