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9:34:30 AM
一、一個傻子成瞭軍師的傳奇
戰國時期孫臏的傳說故事傢喻戶曉,這個故事的傳奇之處在於孫臏從一個“傻子”到“軍師”並嚮一個“聰明人”復瞭仇。
孫臏和師兄龐涓同為鬼榖子的兩個優秀學生,孫臏單純,龐涓聰明。可是鬼榖子看齣龐涓非善類,就留瞭一部兵法沒有教給龐涓,卻教給瞭孫臏,因此孫臏比龐涓有本領。
龐涓聰明而且功利心強,跑到魏國做瞭大官,為魏國立下汗馬功勞。後來龐涓聽說孫臏比他強,就將孫臏騙到魏國,設計讓孫臏遭到瞭臏刑,又在孫臏麵前裝好人,為的是要孫臏將從鬼榖子那裏學到的兵法教給他。
孫臏識破瞭龐涓的詭計,為瞭自保不得不裝瘋賣傻,施三十六計中“假癡不癲”之計,連屎尿都吃,以此騙過龐涓到齊國做瞭軍師,結果在馬陵道一戰全殲龐涓,報瞭大仇。
孫臏的傳奇被民間演義瞭很多版本,各有不同,可是唯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他裝傻之後的逆襲。
曹操對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有一段話:“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這句話說明瞭英雄的變化範圍很大。英雄可以讓普通人視自己為無物,也可以讓普通人高不可攀。
因為如此,孫臏纔成為英雄的傳奇。
唐朝時期,也有一位逆襲者,這位比孫臏更加傳奇,因為他從大傻而逆襲成瞭皇帝,此人就是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
二、唐宣宗怎麼成為皇帝
唐宣宗原名是李怡,從血緣上看,他完全沒有做皇帝的資格和可能,因為他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子。從唐憲宗到唐宣宗,中間經曆瞭四任皇帝,這四任皇帝被唐憲宗的三兒子唐穆宗父子四人包攬,分彆是唐穆宗本人,唐穆宗的老大唐敬宗,老二唐文宗以及老五唐武宗。
李忱是唐穆宗的弟弟,是唐穆宗的老大唐敬宗,老二唐文宗以及老五唐武宗的叔叔,早已過瞭當皇帝的站,而且齣生也不好,他的母親本是鎮海節度使李��的妾。
當年鎮海節度使李��和朝廷對抗,被唐憲宗不廢一兵一卒平定,他的妾鄭氏被唐憲宗收納,充當“內職禦女”,也就是一個沒有名分的宮女,之後就有瞭李忱。
因此從常理來說,皇帝桂冠無論如何到不瞭李忱頭上。
李忱本人更沒有皇帝相。
李忱小時沉默寡言,眼光也並不有神,被宮中人們認為很笨。
十來歲時,李忱得瞭重病,成天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一天突然爬起來端端正正地拱手作揖,他的乳母就斷定他是個傻子。李忱的這個傻行為傳到瞭唐穆宗耳裏,唐穆宗笑著說反話:“看來我這個弟弟是英纔。”兄弟猜忌是唐朝皇室的傳統,可是唐穆宗不僅對弟弟李忱的行為不以為意,還賞賜他玉如意、禦馬、金帶。
曆代帝王之所以成為帝王,常常有主客觀兩個因素,一是麵相氣質非凡,這是客觀因素;二是從小博覽群書,廣交俊傑,這是主觀因素。
李忱的麵相沒有帝王之相,他的行為更讓人輕視,一個讓人輕視的人,自然也讓人看不到他的博覽群書和廣交俊傑。
也許,瞭解李忱的隻有他的母親鄭氏。
鄭氏本是鎮海節度使李��的小妾。李��是個很高調的人,他的治下百姓怨聲載道,他根本沒有能力和朝廷抗衡,卻自認為可以螳臂當車,結果朝廷大軍未到,他竟然被自己外甥和親信齣賣獻給瞭朝廷。經曆這一劫後的鄭氏又被充入唐憲宗的後宮,充當地位低下的“禦女”,可想而知,鄭氏深刻領會瞭世道艱險,必須收斂鋒芒的道理。
李忱常常做夢,他夢到自己乘龍飛到天上,他把這個夢告訴鄭氏,鄭氏急忙堵住他的嘴:“這話以後再也不能說瞭,也決不可以對旁人說。”此後的李忱更加沉默寡言。
李忱這樣的狀態,到唐文宗和唐武宗時期錶現得特彆明顯,隻要人多時,他就不說一句話。
李忱錶現得超乎常人的沉默寡言,內心卻非常明朗,這使得他占據瞭很好的位置優勢,彆人以為他是大傻,可以在他麵前毫不設防地錶演,他卻把每個人從外在到內心看瞭個透。
對李忱這個叔叔,他的兩個皇帝侄兒態度又各不同。
唐文宗是完全不把叔叔李忱當迴事。十六宅是皇室子弟生活起居的宅第,到這裏來的都是唐門自己人。一天唐文宗在十六宅宴請諸王,為瞭活躍氣氛,唐憲宗拿李忱搞笑,他不斷叫李忱“光叔”並帶動在場的唐門子弟引誘李忱說話,他們想看看這個李忱會說齣什麼讓人逗樂的話。李忱具體錶現如何不得而知,估計也是呆癡癡地默不齣聲。
唐武宗對李忱這個叔叔雖然也不尊重,可是相比唐文宗而言,唐武宗對李忱還多瞭些忌諱。唐武宗對李忱的忌諱,雖然沒有齣現在正史中,卻有兩段野史。
1、意外墜馬說
唐武宗登基後,在一個大雪紛飛的鼕天帶著諸王齣去玩,其中自然少不瞭李忱,可是遊玩一圈迴到傢中,誰都沒有留意到少瞭一個李忱。因為在迴返途中,李忱竟然中途意外墜馬,一個人孤零零被遺棄在冰天雪地之中,沒想到第二天他完好無損地迴來瞭。
2、被關宮廁說
唐武宗秘密命令四個太監將李忱突然關進瞭永巷,這裏是宮內關押宮女和嬪妃的地方。李忱在這裏被關瞭幾天後,又被扔進瞭臭烘烘的宮內廁所,這時,他的“傻”救瞭他。
自唐肅宗以後,唐朝就成瞭宦官們的天下,他們主宰瞭大半個朝政,也主宰著皇帝的命運。唐敬宗被宦官所殺;唐文宗聯閤大臣們要消減宦官的權力,事到臨頭卻嚇得中途倒戈,使得他身邊的大臣們被宦官殺瞭一大批,最終本人也間接死於宦官之手;唐武宗想限製宦官的權力,卻始終不得要領。
宦官們要保住自己的權力,自然也有自己的手段,而李忱的“傻”讓宦官看到瞭為我所用的價值。一名叫仇公武的太監對唐武宗說:“這是個王子,老在宮內廁所裏放著也不是辦法,乾脆殺瞭吧。”唐武宗就將李忱交給瞭仇公武。結果,仇公武將李忱帶齣宮秘密收養。
唐武宗對李忱的忌諱,還有很多傳說,這些傳說無論真假,都說明瞭一點,即李忱一定曆經瞭宮廷權力鬥爭帶來的磨難,最終由於他的“傻”而大難不死。
會昌六年即公元846年3月,唐武宗一病不起,十來天無法說話。以馬元贄和仇公武為首的太監頭頭們開始瞭行動,他們一方麵將唐武宗和大臣們隔離,不允許唐武宗見大臣,特彆不能見唐武宗最信任的宰相李德裕,另一方麵則逼著垂死的唐武宗寫詔書立李忱為皇太叔並傳位李忱。做完這一切後,宦官們對外宣布,唐武宗的兒子年齡太小,因此立賢德的光王李怡(李忱之前的名)為皇太叔。這樣一來,在唐武宗未死前,李忱就開始監國,也就開始行使皇帝的權力。這一年李忱37歲。
宦官們以為自己的如意算盤打得很好,日後他們可以隨意控製“大傻”李忱,沒想到李忱如川劇變臉一樣,讓所有人都傻瞭眼。
李忱成為皇太叔監國的當天就變瞭臉。李忱接見百官時,以前毫無錶情的臉突然變得愁容滿麵,說話辦事不僅有條有理,而且果於決斷。這讓在場所有的宦官和大臣大吃一驚,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瞭一處,原來這個李忱一直在韜光養晦,他們對李忱有瞭“外晦而內朗”的評價。
李忱成瞭皇太子監國四天以後,唐武宗駕崩瞭,又再過瞭四天,李忱在唐武宗靈柩前即位,並正式將名字由“怡”改為“忱”,也就是唐宣宗。
這位一改自己大傻形象的唐宣宗,開啓瞭唐朝的“大中之治”。
三、唐宣宗登基後的反轉
唐宣宗即位的第一個月,就罷免瞭唐武宗時期位高權重的宰相李德裕。李德裕在位多年,樹大根深,門生故吏遍地,沒想到被唐宣宗揮揮手就罷免,連帶李德裕一黨所有官員都被清除齣朝廷。
唐宣宗的這一霹靂手段,連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驚恐。解決瞭李德裕之後,唐宣宗就解決瞭當時為患唐朝已久的黨爭問題。
唐宣宗早就慧眼識人,他在被人認為是“大傻”時,就暗暗將朝廷的官員們梳理瞭一遍,他認為白居易有宰相之纔,因此一登基就要用白居易為相,可是白居易已經去世八個月,這不僅是唐宣宗和白居易的遺憾,更是曆史的遺憾。
唐宣宗極其重視科舉,他大力啓用科舉齣身的官員,他還限製高官人數,規定官爵的授予必須有規定的時間和政績,不能以個人好感和親近關係隨意授予官爵。為瞭震懾宦官,唐宣宗還為唐文宗時期在甘露事變中被宦官所殺的大臣們平反。
唐宣宗崇拜李世民,為此將《貞觀政要》寫在屏風上,常常正色拱手拜讀,還將魏徵的五世孫魏謨用作自己的宰相。
魏謨的剛直不輸魏徵,在文宗時期就敢直言頂撞。唐宣宗讓魏謨做瞭宰相,官職超過瞭當年的魏徵。魏謨的作風也確實和其他宰相不同,其他宰相都怕得罪唐宣宗,因此諫言委婉,唯獨魏謨開門見山,直指關鍵。唐宣宗很欣賞他,常嘆魏謨有祖風。
登基前被人隨意戲弄的唐宣宗,登基後卻讓人感到不怒而威。在朝堂之上,唐宣宗的威嚴不可仰視,以緻宰相令狐��感嘆每次嚮唐宣宗奏事時總是汗流浹背。朝堂之外,唐宣宗對待大臣們卻非常禮遇和恭敬。
唐宣宗對外也同樣不示弱,他從吐蕃手中收復瞭絲綢之路上潢河之地的秦、原、安樂三州和石門、驛藏、木峽、製勝、六盤、石峽、蕭等七關,俗稱“三州七關”,取得瞭安史之亂後,唐朝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勝利。
唐宣宗即位前韜光養晦和戒急用忍,即位後又維持瞭唐朝十三年的穩定,他本人勤儉治國,愛護百姓,減少賦稅,在法製建設上也頗有建樹。
唐宣宗以一個被大傢認為的傻子登基,卻使得頹廢的唐朝齣現瞭“大中之治”,百姓們生活逐步走嚮富裕,他本人也被稱為“小太宗”。雖然曆史上對唐宣宗治國的評價還有爭論,可是唐宣宗擁有的帝王之質卻毋庸置疑。
四、彆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唐宣宗收斂自己的聰明,扮瞭37年的“傻”,他濛蔽瞭除自己母親以外的所有人。
而認為唐宣宗“傻”的人,卻完全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聰明正如三國中的楊修和蔣乾,最典型的恐怕要數唐文宗。
當唐文宗在十六宅戲弄傻子李忱時,他實在想不到,正是日後的李忱解決瞭他無法解決的黨爭問題,抑製瞭讓他望而生畏的宦官權力,更重塑瞭在他手上日漸丟失的朝廷權威。
類似唐宣宗這樣的人,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遠。我們今天也常常後知後覺地看到一些所謂的傻人,當我們隻能從結果看齣他們是最聰明的人時,他們已經一飛衝天。那位當年一直被大眾以娛樂心態消費的網絡紅人某姐的,某朝一日纔為眾人突然發現,原來彆人纔是最聰明的人,而自己纔是被消費的大傻。
世上事,也許正應瞭唐伯虎那句話:“彆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