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7/2022, 2:01:17 PM
1900年6月21日,清廷高層終於如願以償的嚮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十一國宣戰。那麼說清廷各方對這場戰爭,有著怎樣的期望呢?
咱們先說說偉大的慈禧老佛,唯一一個同時嚮全世界宣戰的瘋狂老太太。有人會問,不是惹瞭八國聯軍嗎?怎麼是嚮全世界宣戰?你看老太太宣戰詔書寫得好啊,叫《對萬國宣戰詔書》。等於說這不是一份近代外交體例下的宣戰書,而是老太太以大清皇帝的名義下瞭一道聖旨。既然是對萬國宣戰,那即是見者有份。世界上沒有一萬個國傢怎麼辦?
老佛爺嚮洋人宣戰
老太太的這份詔書,對東交民巷的各國使館一傢送瞭一份,一共送瞭十一份。送完之後尷尬的一幕齣現瞭,多寫瞭一份,還一份閑著。老太太巨能想主意,多餘的一份給瞭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赫德也是一臉的懵圈,作為大清的官員,收到一份來自大清的宣戰詔書,簡直匪夷所思。
老太太倒也沒想真能滅瞭全世界,她畢竟領導瞭大清幾十年的洋務運動,不至於像端郡王那樣沒數。老太太就一個目的,那就是讓洋人知道,大清是哀傢說瞭算。你們不尊重我,就是不尊重中國。不尊重中國,就是不尊重中國四萬萬人民。我大清的太後、朝廷、國傢是一個概念。
那麼怎麼纔能讓洋人懂得這個概念呢?詔書上寫的明白:
“彼仗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我國忠信甲胄,禮義乾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馀省,人民多至四百馀兆,何難減比凶焰,張我國威。”
翻譯一下就一句話:老娘敢拿四億人跟你們拼命!
慈禧太後
看看厲害吧,先嚇唬嚇唬洋人,完事再談,讓洋人以後消停點,一定要尊重我老太太。
慈禧是這麼琢磨的,端郡王的小算盤就不一樣瞭。他要讓他兒子當皇帝,而且要當真皇帝,決不能當光緒那樣沒保障的皇帝。隻要煽動起這場戰爭,讓慈禧的武衛軍和洋人拼瞭,乾不死洋人還乾不死武衛軍麼?隻要武衛軍完瞭,那掌握義和團的端郡王、莊親王就是大清最大的實力派。到時候再跟洋人議和,哪怕是割地賠款,隻要能廢瞭慈禧,其他在所不惜。
這事有例子可循,當初英法聯軍進京,滅瞭朝廷的正規軍,收攬點殘兵敗將的勝保,都成瞭實力派,保著慈禧和恭親王政變成功。端郡王也是有樣學樣,他根本不在乎能不能打贏洋人。倒是宣戰之後,沒少跟慈禧提議,先殺瞭光緒再說,隻不過老太太沒同意這麼乾。
然後我們說一下京城這些大官裏麵,有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就是武衛軍的總指揮榮祿。按派係分,榮祿是洋務派,他是個明白人,堅決反對跟洋人開戰。但是,他也是慈禧的親支近派,他不敢忤逆慈禧。所以在武衛軍最重要的戰爭中,榮祿交齣瞭軍隊指揮權,給瞭董福祥。
為什麼給董福祥,而不是給聶士成?因為董福祥威信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我們老說義和團戰力低下,十幾萬人打不下來使館區。其實董福祥的部隊也一個德性,攻不進使館區。董福祥不僅戰鬥力不行,而且沒有大炮,他想從中軍調大炮都掉不齣來。隻有幾門土炮的董福祥,沒有變現齣來戰鬥力。等於說從戰爭一開始,榮祿就在想怎麼給朝廷擦屁股。而且,榮祿曾給李鴻章透過信,說此時國亂,不必太拿朝廷的聖旨當迴事。
榮祿影視形象
我們再來說說大清國的真正中堅力量洋務派。原本洋務派在慈禧的操縱下,分裂成瞭北洋、南洋、兩江三派。自從戊戌政變之後,洋務派被打壓的沒有瞭發言權。彆看這些封疆大吏一封封奏疏寄到朝廷懇請不要作死,但是朝廷一直置若罔聞。一旦真到瞭朝廷作大死嚮全世界宣戰,洋務派對朝廷的信心全都被掐滅瞭。哪怕是慈禧最忠誠的官僚張之洞,都對朝廷産生瞭絕望。也就是從1900年開始,張之洞纔是一個值得人們尊敬的愛國士大夫。之前不算,之前的張之洞就是一個官僚,最擅長的就是唱高調。朝廷的宣戰,讓湘軍、淮軍、南洋派係走在瞭一起,擰成瞭一股繩。
也就是說,其實1900年,慈禧嚮世界宣戰之後,等於是敲響瞭大清的喪鍾。倒不是因為八國聯軍能把大清打成什麼樣,而是朝廷這個腦殘行為,徹底的把大清的正經人和明白人都搞得離心離德。指望那些個隻會喊萬歲的,根本救不瞭大清。
義和團和董福祥的部隊打不進沒有正規軍的使館區,董福祥又調不來大炮,於是充滿民間智慧的義和團,決定點燃翰林院,讓火勢蔓延到使館區。最終的結果是,使館區啥事都沒有,翰林院和大清僅存的《永樂大典》成為瞭灰燼。
在慈禧宣戰的兩天後,慈禧就後悔瞭。確切消息傳來,天津那邊不僅沒有打敗洋人,反而丟瞭大沽口炮台。要不跟洋人商量商量彆打瞭?看來夠嗆。那如果拼死一戰能不能以勝迫和呢?沒準可以。按照慈禧的計劃,用義和團當肉盾抗血,武衛軍主攻,調地方各省的精兵勤王,封堵聯軍的後路,可能還有一綫生機。
但是,慈禧的手下們,包括愛國的義和團小將們,卻各有各的打算。自古以來就是這個道理,真到瞭需要真刀真槍“愛國”的時候,那就是另一迴事瞭。
你以為義和團傻?他們老大可是端郡王載漪,他們還琢磨著讓武衛軍上去抗血,他們在後麵撿漏呢。你彆看義和團喊著“扶清滅洋”,但是他們的作戰計劃,是盡可能的消滅武衛軍。重點是消滅武衛前軍,聶士成部。
義和拳民
武衛軍內部,中軍是跟著看熱鬧的,能不打就不打。後軍跟前軍不和,這倆部隊不對攻就算不錯瞭。指望他們精誠閤作夠嗆,後軍和義和團的關係卻非常不錯。
武衛軍真正衝到前綫跟八國聯軍拼命的,是聶士成的武衛前軍。聶士成部有個理念,攘外必先安內。隻要有機會,聶士成非常想先滅瞭義和團,再跟八國聯軍決戰。因為聶士成知道,義和團是標準的禦敵無方擾民有術,留著他們彆說幫忙瞭,還得搗亂。
等於說清朝京畿駐紮的幾十萬武裝力量,完全不能統一指揮統一作戰,最可怕的是,沒有人去擔任這個總指揮,而是讓他們各自為戰。
對慈禧來說,比這個隱患更顯爆發的危機,是東南各省督撫的反應。東南各省的總督,都是洋務派,從來沒支持過義和團、大阿哥、對外宣戰。如今慈禧像鬧著玩一樣對全世界宣戰,如果大傢跟著慈禧一起瘋,那就是亡國滅種。當時八國初步計劃對華作戰進入十萬大軍,隻不過後來因為戰爭規模沒那麼大,所以大部分軍隊就沒有來。這種明知必敗的戰爭,如果不可避免的發生,那麼規模越小越好。
當時南方的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Y都是湘軍舊部;兩廣總督李鴻章是淮軍老大,山東巡撫袁世凱是淮軍舊部;湖廣總督張之洞雖然不是團練齣身,但是辦瞭多年洋務,在這次大是大非麵前,決定靠攏湘、淮係統。士大夫齣身的張之洞,對史書的評判,還是有敬畏之心的。
張之洞
但是問題又來瞭,事齣緊急,朝廷雖然抵製瞭全世界,也不得不再接通電報,嚮東南各省發電報,詔令南方各省帶兵勤王。
這事咋辦?各位總督不想去,去瞭是不忠於國傢。但也不能不去,這小小的電報等同聖旨,不尊聖旨等同於造反。聰明如張之洞、威武如劉坤一,誰也不敢牽頭抗旨。關乎中國國運的關鍵時刻,還是兩廣總督李鴻章站在瞭這個風口浪尖上,復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劉坤一、張之洞、許應�Y仿佛看到瞭主心骨,雖然他們平時也或多或少視李鴻章為政敵,但是這次能夠摒棄前嫌精誠閤作,比北京那幫王公大臣的內鬥,還是風格高尚的多。
在李鴻章的親信,鐵路大臣盛宣懷的串聯下,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許應�Y、袁世凱決定聯閤東南互保,這樣讓東南十省避免瞭戰火的蹂躪。十省達成一緻之後,在1900年6月28日,上海道道台徐聯沅代錶十省會見八國駐上海大使,與各國大使共同簽訂瞭《東南互保條約》。
條約規定:保持東南現狀,租藉區由各國派兵保護,但是其他地區,由各督撫派兵保護。中外互不乾涉,商貿往來持續進行。內地教民産業,由各省督撫派兵保護,不許外國派兵保護。內河航道,不許外國兵艦進入。否則一旦齣現內地教民、洋商被屠殺的情況,各地督撫不負責、不賠償。東南沿海的炮台附近海域,不允許外國軍艦停靠,不允許士兵登陸。上海的軍工企業,供給東南清軍使用,目的是保護各國商民,不允許外國軍隊、巡捕靠近。傳教士、洋商人不許去非租藉區,否則有被誤傷的危險。其他有關防務的事情如果需要改變,必須雙方秘密協商,不可大張旗鼓,動搖人心。
你看這份條約,就比較講理。早先北京方麵其實也可以跟洋人這麼談。可他們偏不,非覺得自己聰明,搞齣來義和團搞事情,弄得兵連禍結,大禍臨頭。
東南互保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