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綜閤自川觀新聞、封麵新聞、成都日報、廣安日報等
3月31日,2021年四川考古界“雙子星”—— 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 和 稻城皮洛遺址 ,雙雙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由國傢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自該評選1990年啓動以來,四川考古工作成績斐然,迄今已有14項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4項“十大”的殊榮,摺射著四川考古事業的蓬勃發展。
讓我們一起
從四川曆年獲評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裏
迴望璀璨的曆史坐標
開啓一段跨越時空的文明追溯
(按入選年份排序)
▼
四川成都平原史前古城遺址群
入選199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我國西南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包括新津寶墩古城、大邑高山古城、大邑鹽店古城、崇州紫竹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雙河古城、郫縣古城、溫江魚鳬城八座史前古城,距今約4500年—3700年。
▲寶墩古城遺址考古發掘航拍圖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自上世紀90年代陸續被發現,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傢族墓地
入選199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國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級彆最高、最具藝術價值的宋代傢族墓地。
▲安丙墓齣土的南宋三彩陶俑(圖源廣安日報)
安丙墓位於四川華鎣市雙河鎮東2公裏處,是南宋魯國公安丙夫婦及族屬墓群,共清理齣墓葬5座及地麵附屬建築遺址4000餘平方米。墓內結構反映瞭宋代古建築的獨特風格。工藝十分考究,具有很高的曆史、藝術、科研和參觀價值,是國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級彆最高、最具藝術價值的宋代傢族墓地。
▼
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
入選199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我國第一個經科學考古發掘的最全麵、最完整、最古老、最具民族獨創性的古代釀酒作坊遺址。
川酒,曆史源遠流長。1998年,成都市錦江區水井街全興酒廠改建時,發現瞭我國第一個經科學考古發掘的最全麵、最完整、最古老、最具民族獨創性的古代釀酒作坊遺址。
▲水井坊 記者吳亞飛攝
國傢文物局認定這是我國發現的古代釀酒和酒肆的唯一實例,填補瞭我國酒坊遺址專題考古空白,是中國白酒業發展的一部無字史書。
▼
四川成都古蜀國大型船棺獨木棺墓葬遺址
入選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跟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前朝後寢”建築形式相吻閤,在此前國內考古發掘中從未見過。
成都古蜀國大型船棺獨木棺墓葬遺址位於成都市商業街58號建築工地,墓坑麵積達600平方米,現存船棺、獨木棺等葬具17具,其中一具最大的葬具堪稱中國的“船棺王”。
在該墓葬南邊發現有帶榫頭的條形方木,推測應是建築的基礎,說明當時在該墓葬之上還應有地麵建築,這跟古代文獻中記載當時的宗廟及陵寢製度中的“前朝後寢”的建築形式相吻閤,在以前國內考古發掘中從未見過。
▲商業街船棺葬齣土大漆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供圖)
2018年,當年從船棺中齣土的一批漆木殘件成功修復齣兩張富麗堂皇的木床。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漆木床,為瞭解古蜀上層人物的生活方式和藝術審美,增添瞭重要材料。
▼
四川成都金沙商周遺址
入選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齣土的太陽神鳥金箔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産標誌和成都城市形象標識主圖案。
▲金沙遺址齣土的太陽神鳥金飾
金沙遺址,於2001年2月開始進場組織發掘,分布麵積在3平方公裏以上,是一處大型的商周時期蜀文化中心遺址,極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後在成都地區興起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為古蜀國的又一都邑所在。
▼
四川綿竹城關鎮劍南春酒坊遺址
入選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不同窖池生産不同品種的酒類,這在過去的酒坊遺址發掘中從未見過。
▲劍南春“天益老號”古窖池群 瀋苑/圖
四川綿竹劍南春酒坊遺址又叫作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麵積1.2萬平方米。從2002年到2004年,共發掘麵積800平方米。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展現瞭傳統釀酒工藝的完整流程,遺址整條街“前店後廠”的格局完整清晰。不同窖池生産不同品種的酒類,這在過去的酒坊遺址發掘中從未見過。
▼
四川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
入選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是目前全國發現的唯一保存完好的磚鋪古街,堪稱世所罕見、獨一無二。
位於成都春熙路附近的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因唐宋時期古城街道、房址和完備地下排水係統,入選“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7年此地被發掘,發掘麵積4800平方米。發掘齣唐宋時期房址22座、鋪磚路4條、泥土支路4條、大小排水渠16條,齣土瞭數以韆計的瓷器、陶器、骨器、石雕、錢幣等文物標本,是四川在唐宋時期文化遺存中遺跡最豐富、齣土文物最多、最典型、最具代錶性的遺存。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中發現與街道、房址相配套的大小排水渠共21條(圖源成都日報)
值得一提的是,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發現瞭唐宋時期縱橫交錯、長達數十餘米的鋪磚坊內街道。這在中國城市考古史上十分罕見,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城市規劃等方麵提供瞭寶貴材料。
▼
四川宜賓石柱地遺址
入選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石柱地遺址分布麵積之大、文化堆積豐富、時代跨度時間較長,在川西南乃至金沙江流域是首次發現。
石柱地遺址位於宜賓屏山縣樓東鄉,麵積約10萬平方米。共清理新石器、商周、戰國秦漢、明清各時期遺跡800多個,齣土上萬件考古標本,140多座墓葬,重要齣土文物近3000件。在此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存,更是將川南曆史嚮前推進瞭3000年。
▲宜賓石柱地遺址(圖源封麵新聞)
在此地區發現的大批戰國秦漢墓葬,文化內涵豐富,跨度長,墓葬形製多樣,齣土器物體現巴蜀文化、石棺葬文化、中原漢文化等多種文化因素,足見該區域為蜀人南遷路綫上的重要節點,也更說明該區域正處在文化交匯的漩渦地帶。
▼
四川金川劉傢寨新石器時代遺址
入選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首次在川西北大渡河上遊的大小金川一綫發現距今5000年前後的馬傢窯文化。
▲劉傢寨考古發掘現場(圖片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這處麵積僅有3500平方米的史前遺址,齣土瞭豐富的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動物骨骼等文物。在學術界看來,劉傢寨遺址對於構建四川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時空構架和譜係研究具有標杆作用。在該遺址被發現之前,四川已發現瞭不少新石器時代遺址。但劉傢寨遺址的年代比這些遺址的年代更為早遠,且與甘青地區的聯係更為密切,人工、自然遺存豐富程度遠超川西北地區已發掘的同時期遺址,對深入研究馬傢窯文化地方類型和分布區域諸問題提供瞭重要實物資料。
▼
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入選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首次發掘齣土舉世聞名的蜀錦織機模型,第一次發現早已失傳的扁鵲醫學體係的多部竹簡醫書,第一次發現西漢時期完整經穴髹漆醫學人像,第一次大批齣土西漢成都漆器。
▲老官山漢墓齣土的漢代織機
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迴鎮,考古人員清理齣瞭4座西漢時期的木槨墓,齣土瞭2000年前的漆木器、陶器、銅器、鐵器等文物。其中,齣土的920多支醫學竹簡,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瞭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4件竹木製織機模型為蜀錦提花機模型,是第一次齣土完整的西漢織機模型,填補瞭我國絲綢紡織技術的考古空白。而帶有“心”、“肺”等綫刻小字的人體經絡髹漆人像的齣土等一係列發掘成果都屬於國內首次考古發現。
▼
四川石渠吐蕃時代石刻
入選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首次在雅礱江沿岸發現吐蕃石刻,為“唐蕃古道”走嚮或文成公主進藏路綫的考證提供瞭新的論據,填補瞭青藏高原東部“唐蕃古道”走嚮重要環節的資料空白。
▲石渠吐蕃時代石刻
2010年至2013年,考古人員陸續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以東雅礱江流域,發現瞭3處1000多年前的吐蕃時期石刻群遺存:須巴神山石刻群、白馬神山石刻群和煙角村石刻,這也是我國藏族地區規模最大、最為密集的吐蕃時期石刻群。通過這一發現可以確認,唐王朝和吐蕃王朝之間另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唐蕃古道”就在石渠境內,石渠縣成為“唐蕃古道”的重要節點。
▼
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
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內水考古項目,對研究明代的政治製度、社會經濟和物質文化乃至明末清初的社會曆史走嚮都具有重要意義。
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河道內,從2017年開始,已曆經三次發掘。第一次的發掘以首次齣水金銀錠、金銀冊、各種金銀首飾等3萬多件文物,證明瞭張獻忠江口沉銀並非傳說。
▲蜀世子寶
2018年的第二次發掘,再度齣水大量金銀器以及蜀王金寶等文物,並以火銃等戰爭所用的實物進一步證明瞭江口遺址作為戰場遺址的性質。
2019—2020年度第三次考古發掘,再度齣水1萬餘件文物,其中重要文物2000件,大多數為金銀器。其中,齣水的一枚“蜀世子寶”,是蜀王府曆代世子傳用之珍寶,也是國內首次發現世子金寶實物,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枚。
期待四川考古有更多新發現
以詳實的考古材料
拼齣色彩斑斕的四川曆史
為璀璨多姿、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
添色增彩
編輯:陳睿
校對: 侯洋
審核:徐帆
更多精彩推薦,請關注我們
▼
把時間交給閱讀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