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3:37:06 PM
01
《四不可吟》裏說:“命不可忽,天不可違。”
《太甲》裏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古人的話,似乎是在互相“反駁”,但是你認真思考,就會發現這樣的道理:隻要你慎重對待自己的命運,不要玩世不恭,就能夠改變命運。
老天隻是懲罰那些“聽天由命”的人;隻會幫助那些“不認命”的人。
把做人做事的大道理,融入到生活的點滴之中,具體分析,就會發現――自帶“天意”的人,多半是以下幾種人。
02
第一,堅持做自己的人,很有主見。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隻要你不懶惰,願意嘗試,那麼你走任何一條路,都會抵達夢想的彼岸。大多數的人,都會這樣思考。
可是,我們走的路太多,進入的岔道太多,就會迷路。以後要重新迴到“正道”,很有難度。
做人,很多時候,要有“走自己的路,讓彆人去說”的勇氣。不要人雲亦雲,走彆人的老路,總是模仿彆人。
作傢李尚龍寫過這樣一件事:他的朋友肖央一直想成為一名畫傢,十多歲的時候,就想去美院讀書,但是落榜瞭。
後來,他再次發起衝鋒,順利進入美院。再往後,他把美好的東西,拍攝下來,傳播齣去。就有瞭《老男孩》《小蘋果》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肖央說:“我特彆害怕自己有人設,因為你有人設的時候,你可以是任何人,唯獨不是你自己。”
當你選擇瞭一條路,必須用盡全力,老天纔會幫助一把。
很多人,稍微努力一點點,齣瞭一點點的汗,就認為自己“熬不住”瞭,放棄瞭;然後就以為,成功人士的方法,更省力。幾次摺騰之後,反而把力量用完瞭,還一事無成。
03
第二,懂得順其自然的人,藉力使力。
如果你用心去觀察,就會發現“天力”:風吹動瞭樹葉;水衝下瞭懸崖,激起瞭浪花;石頭滾落下來,砸齣瞭一個坑;厚厚的雲彩裏,有閃電......
聰明的人,製造瞭風車、水車、帆船、杠杆、滑輪等,把自然的力量收集起來,為己所用。
作為普通人,要製造什麼,是有睏難的,但是可以利用古人的智慧、手裏的工具,去藉助自然的力量。同時,還可以藉助社會的力量。
有一段時間,上海靜安區某超市的清管員浦賽紅走紅瞭,她經過十多年的研究,製作瞭蚊子的《作息時間錶》,讓蚊子無處遁形,能夠第一時間被消滅。
接著,浦賽紅走進瞭大學課堂,傳授她的經驗。還被聘為上海大學管理學院的校外導師。
當我們抱怨老天爺不公平的時候,一個在底層的工作人員,都做齣瞭“偉業”。這不是老天在捉弄我們,而是我們忽視瞭身邊的各種力量。
蚊子的生活規律,被充分掌握瞭,滅蚊就容易很多瞭。這就是順其自然的做法。
把自然中的某個細節悟透瞭,你也會很瞭不起。小事情,大作為,彆錯過。
04
第三,真心去愛彆人的人,善有善報。
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叫“破鏡重圓”。
南北朝末年,隋文帝吞並瞭陳國。陳國的一對夫妻――徐德言、樂昌公主,把一麵鏡子分開,一人一半。
戰火中,夫妻失散瞭。樂昌公主被隋朝大臣楊素收留,並納為小妾。當楊素知道樂昌公主抱著半邊鏡子,每天以淚洗麵之後,果斷決定,讓徐德言、樂昌公主重修舊好。
一個故事裏,齣現瞭幾種真愛――夫妻的愛,成人之美的情,後人歌頌的情。
很多人,兜兜轉轉一個大圈,都沒有遇到“愛人”,或者有幾次戀愛,但是無法走進婚姻。因而,我們認為,有緣無緣,都是天意。
其實,如果你想盡辦法去愛一個人,對方就會被感動,也會陪伴你一生。
以此類推,朋友交往、兄弟姐妹相處、父母和兒女相處、左鄰右捨、陌生人交往,隻要勇敢去愛,錶達自己的真情,就會有迴報。
遇見誰,都是天意,但是成全真愛的,一定是你的付齣、執念。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這份愛,源自你的內心的善意,也就是說,隻要善待一切,就能得到一切的迴報。
05
第四,一生讀書的人,學有所成。
林青霞,是一位演員,還是一位作傢。
她息演之後,寫瞭《窗裏窗外》等書籍,獲得瞭很多點贊。
當我們羨慕一個演員可以轉型為作傢的時候,多半會這樣想,有瞭名氣的人,說什麼都對,做什麼都會引起轟動。
從人生規矩來看,我們就會發現,林青霞在2004年,寫瞭一篇文章《滄海一聲笑》,並見諸報端;她還常常參加文藝活動。寫書,是磨礪齣來的,不是空穴來風。
我們經常說,某個人,占據瞭“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所有的優勢,都是自己創造的。
把書讀薄瞭,人生就有瞭厚度;一輩子讀書,人生就有瞭高度。你站在製高點,想要做任何一件事,都很容易成功。
你人生裏的“書”,就是一張進入任何領域的“門票”。
06
主持人竇文濤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帶天命的人,你根本壓不住。”
如果你有硬本事,是沒有誰可以壓製住的。就像一個錘子,哪怕放在袋子裏,也會突齣來。
真的,不要再抱怨“老天”瞭,天下很大,人很多,老天不可能照顧到所有的人,隻有那些像金子一樣灼灼發光的人,纔會引起老天的注意,接著就有瞭“天意”。
曾國藩說過:“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餘生不長,你盡管努力,盡管善良,剩下的事情,交給老天。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