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曆史悠久,可追溯的曆史近5000年,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有2800多年。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高唐城(高唐故城)始建於齊國齊桓公時期,為齊國五都之一,並命名為“高唐”。齊城鎮為高唐城(故城)的衛星鎮和前沿堡壘,在齊國曆史上,春鞦爭霸(齊桓公),戰國爭雄(齊威王),發揮過極其重要的戰略軍事作用。
《金史·地理誌》載:高唐,有黃河,鳴犢溝,鎮四:固河、齊城、靈城、夾灘。這四鎮是高唐曆史上的四大名鎮,至今固河、靈城即今南鎮,夾灘尚在,而齊城鎮卻消失的無影無蹤。齊城鎮為何消失瞭,它在哪裏?溯根追源,還原齊城鎮曆史的本來麵目,解開齊城鎮神秘的麵紗,還要迴到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尋找齊城鎮。
齊城鎮的始末
“ 齊城” 之名始見於《孫臏兵法· 擒龐涓》:
眾多史書和《高唐州誌》記載:五代晉時,改高唐曰齊城。說明五代時期齊城尚在。
《金史· 地理誌》中,也明確記載瞭齊城鎮的存在。
《高唐州誌》元朝高唐人翰林學士閻復書齊城鎮廟學碑:吾黨齊城鎮有文宣王廟舊矣。故老相傳:石晉末契丹入中原,孔族有北遷者。迨金剋遼宋,子孫還過是鄉,愛其風土,因傢焉。廟之初基實本於此。今附鎮有孔氏即其裔也。金季廟毀於兵,遺像僅存者五,鄉人惜其暴露。前有東方曼祠相與,權厝是祠積有年矣。興舉廢墜,非公之力不可。
上文記錄瞭重要信息:石晉末齊城鎮還是個繁榮的城鎮,孔氏路過此地時,視其為風水寶地,並在齊城鎮安傢建廟,其廟在金朝末年曾毀於戰火,並且此廟與其前麵的東方曼倩祠相連。即齊城鎮中除有孔廟外,還有東方曼倩祠。
《高唐州誌》載:元代東阿縣人文學傢、政治傢李謙重修廟(高唐州)學記:
縣(高唐)有四鎮:“ 曰靈鎮,曰齊城,曰夾灘,曰固河” 。前縣尹劉仁,始於齊城創構一殿,廷翼繼至,謂四鎮皆民居駢集,富庶不可無教,乃勸民俾知所本,當農事之隙,鎮為一廟以奉先聖為師,又為庠塾,擇師以主教導。
此文再一次說明,元朝時,齊城鎮的存在。並且縣尹劉仁曾在齊城鎮建殿興學“ 明教化,育人纔” 。
明朝《高唐州誌》載:齊城鎮廟學,有閻復記,今廢。
市鎮:州市(高唐城)、梁村、夾灘、南鎮、北鎮、固河。
從以上文字可以看齣:明朝時不僅齊城鎮的廟學廢瞭,齊城鎮也不存在瞭。已無齊城鎮的記載瞭。
從以上資料綜閤分析可以得齣:齊城鎮名始於公元前354年起至元末明初1368年止,齊城鎮至少存在瞭1722年。從現已掌握的資料分析齊城鎮始建時間應晚於高唐城(故城)的建設時間。
明朝《高唐州誌》序:高唐居中原衝衢,海內兵作,先被荼棘,金元之際,乾戈倥傯,為戎馬蹂躪之場。
齊城鎮及其孔廟在金朝末年曾遭到戰爭的破壞,而到瞭元末,戰事把齊城鎮徹底摧毀。
明朝《高唐州誌》載:“ 迨至元末,毛貴、田豐倡亂山東,紐的該遂棄東昌走,田豐入據,大掠諸郡,殺戮傷殘,東郡騷然,消弱不振極矣。”“ 百有八十年來,土曠人稀,一望尚多荒路,而舊染之汙未盡革除。”
元朝末年,朝廷的腐敗加上重大自然災害,引發通貨膨脹,激起瞭紅巾軍的起義,毛貴、田豐為紅巾軍將領,攻城拔寨,橫掃山東,雖然起義以失敗告終,但加速瞭元朝的滅亡。
這場戰爭及其慘烈,齊城鎮也沒有幸免於難,城毀人亡,慘不忍睹,隨後又有明滅元之戰事,徹底摧毀瞭齊城鎮。《元史· 地理誌》載:“ 高唐州,戶一萬九韆一百四,口二萬三韆一百二十一” ,這是元朝至元七年升州時高唐戶數和人口數。因戰爭至明朝初年時人口銳減,《高唐州誌》載:明洪武二十四年,戶一韆二百九十六,口八韆二百三十。遷民者,洪武二十四、二十五年,遷南人填實高唐,以曠地給之。後又從山西、登州、萊州、青州等地,外遷入大量人口,填實高唐,這也是今天高唐人多為外遷人的曆史原因。
明朝建立後,首要任務是恢復經濟社會的發展,高唐建設的重點應該在高唐城,由於齊城鎮與高唐城相距十裏之遠,此時已成為廢墟,齊城鎮難以復建。但明朝初年,又有山西外遷人口,落在齊城鎮舊址上建村。即今人和街道相莊、馬莊、十裏園、盧田、趙秦等村。而齊城鎮卻永遠消失瞭。
齊城鎮的位置和規模
齊城鎮的具體位置在何處,《高唐州誌》沒有記載。但從閻復《東方朔祠碑》和《齊城鎮重修廟學碑》記中可以得到齊城鎮位置的答案。
閻復在這兩通碑記中,提到瞭齊城鎮中有廟學和東方曼倩祠,廟在後,祠在前。並且“ 前有東方曼倩祠相與” ,而東方曼倩(東方朔字曼倩)祠的位置,閻復在《東方朔祠碑》記中,說的很具體:東方朔祠在城(高唐城)東北十裏而遠,金明昌間題遍在焉。《高唐州誌》載:東方朔祠,在州東北十裏。閻復在《齊城鎮重修廟學碑》中記載:齊城鎮中的廟學與東方朔祠“ 相與” ,且東方朔祠在城東北十裏,那齊城鎮也必然在城東北十裏瞭。城東北十裏處即今高唐縣人和街道相莊、十裏園村處。
東方朔祠現位於人和街道相莊村西南角。現已成為一戶農宅,民國十四年(1925年)重修東方朔祠功德碑尚在。東方朔祠在1966年“ 破四舊、立四新” 運動時拆除。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確定齊城鎮部分或主城區就在人和街道相莊村。
據該村96歲的老人相廷俊迴憶,相莊村西南即九路泊車北區車間處有瓦渣崗子,村民相文臣說,曾在相莊村西北即今變電站處,耕地時也發現大量碎瓦片。這些建築遺存應該是齊城鎮當年留下來的建築碎瓦片。兩點相聚1.1韆米,如果以此兩點距離按齊城鎮方城計算,麵積至少為1800多畝。但這兩點並不一定是齊城鎮的南北邊界。
齊城鎮舊址——現九路泊車廠址所在地, 九路泊車 是中國垂直循環立體車庫技術領先企業,專注於垂直循環智能立體車庫的創新與製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立體車庫生産基地,中國醫院協會和南方電網閤作供應商。中國電科集團第三十八研究所智慧車庫研發中心、博士創新基地,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示範企業,山東省兩化融閤優秀企業,央視《品質》欄目上榜品牌。
《戰國策· 趙策三》記載:趙國趙奢和田單(曾為齊將,趙國用三城換田單為趙國帥,攻擊燕國)論用兵之道:今韆丈之城,萬傢之邑相望也。如果按“ 韆丈之城” 計算,城的長寬各為2.25韆米(秦製),城的麵積約為7600畝;按“ 萬傢之邑” 計算人口,每戶按3-5人計算,城中居民人口約3-5萬人。從《孫臏兵法· 擒龐記》記載看,從齊城、高唐調齣的兵力為8萬人,但齊城、高唐也必留有重兵防守,以防魏軍偷襲。據有關資料記載,高唐(包括齊城、靈丘)駐兵最多時可達30萬人,以此推算齊城鎮居住的兵、民不會少於10萬人。
雖然以上數據是推測而來,但可以判斷齊威王時,齊城鎮的規模還是很大的一座軍政閤一的城池。隨著時代的變遷,齊城鎮的規模也會有相應的變化。
齊城鎮的曆史遺産
高唐自古以來,因其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曆來都是兵傢必爭之地。戰國前為東西之爭的要塞,秦統一全國後為南北之戰的要衝。戰爭之烈,破壞之慘,極其殘重,影響深遠。齊城鎮見證瞭二韆多年來發生在高唐的所有戰事。高唐人也經受住瞭殘烈戰爭的洗禮,對高唐人産生瞭重大影響,孕育産生瞭許多具有軍事纔能的英傑人物。春鞦齊國大將殖綽。戰國齊國大將盼子。曹魏太尉華歆。晉朝太尉劉寔。唐朝太常呂纔(作教飛騎戰陣圖)。宋朝檢校太尉、義武軍節度使昝居潤,將軍張質(著《兵要》),奉國軍節度使王友直。金朝信武將軍騎都尉虞寅。明朝兵部尚書杜潛。清朝兵部尚書、總督硃昌祚,直隸總兵晉淑玉,左都督陳一鵬(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副將),武進士將軍楊治寜,汀州總兵徐太平等。他們以身率先,捨生如死,爭戰四方,有勇有謀,指揮有方,為國傢的統一和發展,建立瞭不朽的功勛,將永載史冊。
“ 高唐” 之名是齊桓公建城時命名的。此地為炎帝後裔所建高國的故都,又為齊文公次子公子高受封所建的“ 高邑” ,命名新建城時取其“ 高” ,同時此地還是唐堯帝命大禹治水最後取得成功的地方,為紀念唐堯夏禹這一開天闢地的豐功偉績,命名時又取其“ 唐” ,逐定名為“ 高唐” ,這就是“ 高唐” 名字的由來。
高唐之名曆史上曾有三次改名,皆因諱帝之名、之韻、之音。第一次改名是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稱帝,因忌諱“ 唐” 字,於公元693年將高唐縣改為崇武縣,即崇敬武則天之意。公元705年李顯復唐,恢復瞭高唐原名。
第二次改名,公元907年,宣武節度使硃溫代唐,即帝位改國號梁。硃溫,一名硃全忠,又名硃晃,“ 晃” 與“ 唐” 同韻母“ ang” ,為避帝諱,改高唐之名為重丘。《一統誌》、《通誌》曰“ 魚丘” 。蓋“ 重” 字乃“ 魚” 字之誤。未知孰是。公元924年後唐滅梁復高唐縣名。
第三次改名,公元936年,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稱帝,國號晉,史稱後晉,又稱石晉。因“ 瑭” 與“ 唐” 發音相同,改高唐之名為齊城縣。公元947年後漢滅後晉,又復名高唐縣。
從高唐縣這三次改名看,第一次改名體現的是皇權之威,第二次改名,或是以地形而名,但有“ 重” 與“ 魚” 不清,尚存爭論。第三次改名,是因齊城之名,最有意義。體現瞭高唐曆史的延續,是對高唐的曆史文化認真研究後而得以此名。同時也說明石晉時齊城鎮規模及其影響力除高唐城外是最大的瞭。其足以能代錶“ 高唐” 之名。
從公元前354年始見齊城之名至今已有2375年的曆史瞭,而齊城鎮現在唯一能見到的地麵遺存是東方朔祠的遺址和重修朔祠石碑。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西漢著名文學傢。東方朔在漢武帝徵召賢士時上書自薦,先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被尊稱為占蔔者鼻祖,相聲界的祖師爺。相莊村人世代傳說:東方朔為相莊人,外號“ 邋遢張” 。過去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在東方朔祠舉行廟會,附近一帶的盲人術士來此聚會,祭祀東方朔。直到今天相莊人每逢陰曆三月三、九月九,傢傢戶戶包水餃,供祭東方朔。可見東方朔在相莊人心中的地位是及其崇高的,把東方朔作為保護他們的神靈來供奉。《高唐州誌》載:“ 東方朔祠在州東北十裏,朔,平原人,高唐舊隸平原,祠廢碑存。州判陳蘭芝立東方朔故裏碑於城北。” 東方朔祠幾毀幾修,難以記敘。元至元年間,武略將軍,高唐尉劉義泊重修東方朔祠,邀請閻復為之撰寫重修碑文。碑文書丹者是元代著名文人,書畫傢,翰林承旨劉賡。這道碑文辭優美,書法精妙,可謂碑刻中精品,具有極高曆史文物價值。
在齊城鎮為東方朔立祠,說明齊城鎮與東方朔有著某種聯係。從地理位置上講,東方朔傢鄉與齊城鎮相距60多裏,以口傳東方朔是相莊人,並有“ 邋遢張” 之稱,和高唐為“ 東方朔故” 裏看,東方朔青少年時期曾在齊城鎮生活學習過,並且和當地人關係非常親密,為城鎮居民做過許多感恩的善事,而為東方朔立祠紀念。據《漢書》記載,東方朔在自薦書中說:“ 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瞭父母,依靠兄嫂的扶養長達成人,我十三歲開始讀書,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讀的書籍已經夠用,在十五歲學習擊劍;十六歲學《詩》《書》;閱讀量達到二十二萬字。十九歲又開始學習兵法和作戰知識,懂得各種兵器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鉦鼓。…… 如今我已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二寸,雙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齒潔白整齊得像編排的貝殼,勇敢像孟賁,敏捷像慶忌,節儉像鮑叔,信義像尾生。我這樣的人,應該能夠做天子的大臣吧” 。漢武帝讀後認為東方朔氣概不凡,便命他在公車署中等待召見。據《洞冥記》載,東方朔的父親為張夷,字少平,母親田氏在東方朔齣生三天後去世,東方朔本人由鄰居抱養。三歲時外齣纍月,迴到傢時養母生氣用竹條子打東方朔,東方朔又外齣多年歸,養母問東方朔去瞭哪裏?東方朔說去瞭都崇堂,姓王的公公給他吃穿。從《洞冥記》記載看,東方朔外齣去的地方很有可能就距離傢鄉不遠的齊城鎮,是都崇堂的王公收留瞭他,負責東方朔的生活學習。東方朔自薦書中所學習的書術是在齊城鎮都崇堂獲得的。東方朔從小不修邊幅,性情豪放,言辭敏捷,滑稽多智,善助人樂,深受齊城人的喜愛。齊城人送給他外號“ 邋遢張” ,也在情裏之中。其他曆史書籍中,包括東方朔的傢鄉也無此稱號之說,東方朔二十二歲齣仕前的主要時間是在齊城鎮度過的。高唐為東方朔故裏是有其曆史根據的。
因東方朔傢鄉陵縣東方朔祠的建設時間為東漢,作為東方朔青少年時期學習生活過的齊城鎮,也會照此為東方朔立祠,以錶達對東方朔崇拜感恩之情。因此齊城鎮的東方朔祠建設時間也應在東漢。
東方朔祠曾列入高唐古八景之一,一些文人官員路過高唐時來此憑吊,留下詩篇。
元朝西台禦史、中丞張養浩《過東方朔廟》詩:
先生高識過當時,誰道偷桃舊小兒。
揖讓不逢三代盛,滑稽聊免一身危。
草荒漢構雲承宇,苔蝕顔書雨澀碑。
我亦從來惡苛禮,斜陽遙望酹空卮。
硃與誠《東方朔祠》詩:
自薦書呈直禁廬,朝朝索米伴侏儒。
金丹未換劉郎骨,青鳥空傳阿母書。
待詔尋常陪玉輦,偷桃三度上天衢。
那知此日行祠廢,衰草茫茫失故墟。
清朝高唐知州龍圖耀《曼倩荒祠》詩:
滑稽玩世固雲高,待詔金門心尚勞。
不信細君喜割肉,卻傳王母笑偷桃。
半間茅屋存遺像,數尺殘碑委斷蒿。
已有仙名注仙籍,何能為汝復年騷。
清朝詩人劉逢源《鞦深過高唐道中》詩:
疏淪何年辨九河,鞦風此日一經過。
綿駒故裏空名在,曼倩荒祠落日多。
郊外池塘多植柳,村中場圃盡登禾。
時清更喜年豐在,野老行遊發嘯歌。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南巡路過高唐,曾到齊城鎮憑吊,齊城鎮雖已消失,但曼倩荒祠猶在,留下瞭《高唐懷古》詩篇,這也是高唐曆史上唯一一個皇帝為高唐題寫的詩作:
春風偶此經齊邑,行雨非關夢楚王。
見說東風待金馬,何如盼子守高唐。
玲瓏日影標穹塔,衛水波流簇遠檣。
為憶綿駒能變俗,深慚刑措讓成康。
十裏園和相莊村相鄰,十裏園的田園美景也深深吸引瞭乾隆的目光,又為十裏園村題詩,這也是乾隆極少有的一次為一個村莊題詩。從詩中再現瞭清乾隆時十裏園村的田園風光,引起人們無限遐思。
十裏園詩
高唐北十裏,厥有十裏園。
一例村社中,名幽地較偏。
綠樹團郭外,新水流門前。
場圃築於旁,菜畦開其邊。
詎誇亭台麗,而於農桑便。
想有幽人居,頗宜詩老傳。
昨來苦風塵,車帷曾未搴。
今日策馬度,景物看暄妍。
緋桃花已開,絳杏蕾早嫣。
韶令與行人,爭進無留延。
幾曾飛落英,鬍至武陵源。
即景有會心,稍為停吟鞭。
有關齊城鎮曆史的發現,應該得益於閻復題《齊城鎮重修廟學記》和《東方朔祠碑》記。閻復作為高唐人,具有很深厚的傢鄉情懷,留給高唐的文章碑刻最多,不愧為“ 高唐第一人物、第一文章、第一碑刻” 。高唐應該為閻復樹碑立像,紀念這位傑齣的高唐人,發揚傳承閻復熱愛傢鄉的精神,為建設高唐做齣不懈的努力。
齊城鎮雖然消失瞭,但齊城鎮遺脈依然紮根在高唐大地上,使高唐的曆史更加厚重輝煌。齊城鎮的曆史文化將永遠載入中國史冊,齊城鎮寶貴的精神遺産將永遠留在高唐人心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