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11:05:09 AM
新智元報道
編輯:David 拉燕
【新智元導讀】 從VR到元宇宙,一文看盡虛擬現實發展史。
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天纔除草人》到這個月上映已有30年瞭。
這部電影頗為荒誕,它的立意是要警示人們,要多留心虛擬現實這項技術。VR在當時還算是個新生事物。
全球最大的社交媒體公司Facebook改名叫Meta以後,該公司的戰略重心轉移到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上麵,並搭建瞭元宇宙平台。自那開始,每一傢大公司都已經開始著手布局,或是打算布局XR(AR和VR的統稱)産品。
到今天,VR已經經過瞭一段長時間的發展,並且在未來還會有更長的路要走。
本文梳理瞭VR領域的一些「裏程碑事件」,從1992年電影《天纔除草人》上映,引入VR這個概念開始講起。
電影《天纔除草人》首映 (1992年3月6日)
這部電影並不是第一次史蒂芬・金的電影被改編到熒幕上,還被改爛瞭。
電影內容稍顯淩亂,包含暴力因素。但片中的噪音和燈光又營造瞭一種令人感到舒適的鈍感。
這部電影中提到,VR最終會被少數科學傢和未來學傢所掌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論斷越來越被證明其正確性。
小說《雪崩》齣版 (1992年6月)
紮剋伯格等科技巨頭的老闆被「元宇宙」這個詞深深吸引。
「元宇宙」這個詞正是首次齣現在這部小說中的詞語。
這部小說構建瞭一個反烏托邦的未來。書中描繪瞭未來的一切都依托於元宇宙,而各大企業控製瞭所有的虛擬現實網絡。人們在元宇宙中工作,娛樂,做任何事情。
這好像正是今天Meta想要實現的東西。
作者尼爾・史蒂芬森在小說中刻畫的元宇宙概念有很深的社會階級分層。互聯網世界並沒有解放,也沒有進化。顯然這也是當今矽榖所持有的想法。
與其說這本書聚焦於VR,不如說聚焦於語言。史蒂芬森創造瞭元宇宙這個詞,直到今天,我們還活在其中。
任天堂發布the Virtual Boy(1995年8月14日)
這是任天堂控製設計的一種實驗性方法的案例。Virtual Boy是最早的一批VR頭顯産品。這款設備和人們想象中的質量差得很遠。Virtual Boy隻能顯示立體3D黑紅圖像。
但是,任天堂的設備讓人們發現瞭在傢中戴著頭顯玩遊戲的新模式。這種模式還在延續,隻不過設備一直在更新換代。
Second Life發布(2003年6月23日)
Second Life是一款大型多人在綫遊戲,由Linden Lab打造。這是一傢初創公司,1999年開始探索XR。
這款遊戲是由玩傢設計的世界閤集,這是一個小小的數字化宇宙,包含所有的房地産和相關品牌。
Second Life中上演著真實的人生。有人甚至還在這款遊戲中結瞭婚。
很多人覺得這款遊戲會具有重要意義。事實上,從某些角度來看也確實如此。
2000年是這款遊戲的鼎盛時期。自那之後,Second Life受到的關注就越來越少瞭。但如今,Meta和其它科技公司正狂熱地追逐元宇宙的浪潮。2003年的Second Life證明瞭,這個理念不完全是新的。
Palmer Luckey開發the Oculus Rift (2009年-2010年)
Palmer Luckey是VR的狂熱愛好者。同時他也是Oculus的創始人。最早他開發瞭Oculus Rift的原型,他甚至還攢錢購買這款設備的零部件。
根據Eurogamer的一份檔案,最早的模型有90度的視野範圍,低延遲,和觸覺反饋。
Luckey和Doom的開發者John Carmack在Meant To Be Seen論壇上建立瞭友誼,他們一同對Luckey的VR模型做瞭一些修改。這段重要的關係一直到Oculus形成還在延續。
小說《頭號玩傢》齣版(2011年8月16日)
歐內斯特・剋萊恩的暢銷小說中的一些內容是對小說《雪崩》中的一些元素的緻敬。
這部小說刻畫瞭另一個有關未來的反烏托邦,同樣依賴於VR科技。這一次的主題是逃離全球變暖和現實世界大麵積的經濟倒退。
這部小說的情節是《查理和巧剋力工廠》的融閤,還融入瞭很多流行文化的元素。所以,這部小說隻是在錶麵上展示瞭涉及VR的一些問題。
和《雪崩》相比,這部小說也許在對人們形成對VR的認知上沒有那麼大的文化影響力。但這部作品有助於明確VR與現實世界的關係。這正是當今的科技巨頭所追求的。
VR成為瞭逃避苦難現實的手段,成為瞭逃避主義的終極工具。
Oculus Rift原型誕生 (2012年5月-7月)
約翰・卡馬剋藉用瞭Luckey的原型,在2012年初開始嚮媒體展示他的産品,媒體相當感興趣
在2012年的E3上,卡馬剋宣布Doom 3 BFG版將支持VR頭顯。
這款設備的早期原型是用電工膠帶固定在一起的。它的問世瞭被冠以「重新點燃瞭人們對VR開發的興趣」。
它還為Luckey的Kickstarter項目造瞭勢,這是他在Carmack演示之前一直有的打算。
第一代Oculus Rift開發工具包被證明非常成功,在Kickstarter上籌集瞭超過240萬美元。遊戲中的VR模式也開始逐漸齣現在PC遊戲領域。
Facebook收購Oculus VR(2014年3月25日)
Oculus VR成立於2012年。Luckey、Brendan Iribe和Nate Mitchell 是櫥窗成員。不久之後,John Carmack離開瞭Id Software,成為瞭Oculus的首席技術官。
2014 年,該公司被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Facebook計劃將Oculus的影響力擴展到遊戲之外。
Oculus還是保持瞭一定程度的獨立,與三星閤作開發瞭Gear VR,這是該公司將VR應用在智能手機中的第一個版本。
紮剋伯格在宣布收購的新聞稿中錶示,「Oculus 有機會創建有史以來最具社交性的平台,並改變我們工作、娛樂和交流的方式。」
Oculus VR最終作為Facebook Reality Labs全麵投入市場,後來在Facebook更名後成為 Reality Labs。
榖歌展示Cardboard頭顯設備(2014年6月25日)
最初的榖歌Cardboard耳機是為參加2014年榖歌I/O大會的人準備的禮品。這個簡陋的紙闆頭盔開始時是平的,可以摺疊容納各種不同的手機,獲得類似VR的簡單體驗。
它甚至包括一個側麵的杠杆,可以模擬觸摸手機屏幕,在支持的應用程序中進行互動。
Cardboard是榖歌Daydream的前身,可能仍然是觀看360度全景視頻的最便宜的工具。榖歌在網站上銷售Cardboard,直到2021年3月纔停産。這個設備最常被用於榖歌的校園探險項目。對於許多人來說,Cardboard是VR的入門。
HTC和Valve推齣Vive(2015年3月1日)
在巴塞羅那舉行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一名參會者在體驗HTC的Vive虛擬現實眼鏡
Facebook和Oculus並不是唯一探索虛擬現實的公司。2015年,曾經很受歡迎的安卓手機製造商HTC推齣瞭Vive,這是一款與Valve閤作設計的VR頭盔。
最初的Vive使用兩個1080p顯示屏,每隻眼睛一個,刷新率為90Hz,並使用基站來跟蹤房間規模的VR運動。HTC和Valve的頭盔將有助於為PC VR的開發設定瞭標準。
在隨後的幾年裏,HTC繼續發布VR頭盔,Valve最終在2019年發布瞭自己的VR硬件,稱為Valve Index。
最終的Oculus Rift嚮公眾發布(2016年1月6日)
Oculus Rift虛擬現實護目鏡齣現在2016年國際消費者大會的Oculus展台上
Oculus終於在2016年推齣瞭以消費者為中心的Oculus Rift可預購版本。這款VR頭盔的價格不菲,達到599美元,需要配備昂貴的高端電腦纔能正常工作。
索尼終於推齣PS VR(2016年10月13日)
一名參觀者在電腦前測試一副索尼公司新推齣的「墨菲斯計劃」3D虛擬現實眼鏡
「墨菲斯計劃」是在2014年作為PlayStation 4的在研VR頭盔推齣的,索尼最終在2016年10月推齣瞭主機VR係統,即Playstation VR或PS VR。
PS VR的特點是符閤人體工程學的未來主義設計,並因舊版PlayStation 4型號上的電纜的錯綜復雜的係統而受到瞭部分阻礙。該VR係統還依賴於索尼的Playstation Move外圍設備的接閤,無法像Vive或Oculus Rift那樣擁有高質量的控製方式。
不過,在人們真正擁有的遊戲主機上實現VR確實是一件大事,2022年2月,索尼進一步披露;瞭PS VR 2的一些設計細節。
蘋果和榖歌在VR和AR項目上開展閤作(2016年至今)
在世界移動大會上,一位參會者在體驗榖歌Daydream Vr設備
榖歌通過Daydream嘗試瞭基於手機的VR體驗,這個現已失效的平台使用安卓手機來驅動簡單的VR應用和遊戲。據報道,榖歌現在正在開發一款名為Project Iris的增強現實設備。
據傳,蘋果公司正在開發自己的高端VR頭盔,在2020年代中期的某個時候提前推齣AR硬件。不過,目前蘋果傳聞中的頭盔是否主要是為開發者準備的,甚至能不能最終推齣,還有待觀察。
Facebook推齣Oculus Quest和Oculus Rift S(2019年4月30日)
一名與會者在Facebook F8大會上試玩新的Oculus Quest虛擬現實(VR)遊戲係統
除瞭最初的Oculus Rift之外,Oculus Quest可能是Facebook和Oculus最重要的産品。這款獨立的VR頭盔證明,即使沒有遊戲電腦的處理能力,VR應用和遊戲也可以很有吸引力。而且,VR體驗可以是完全便攜的,且無需經曆手機版VR所帶來的體驗損失。
這也進一步鞏固瞭Touch控製器作為VR控製器設計的地位。你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這種帶手柄的小環,包括Oculus Rift S,後續所有的VR頭盔設計都多少以此設計為標準。
Oculus Quest 2推齣(2020年9月16日)
加文-梅尼奇尼(Gavin Menichini)使用Oculus Quest 2 VR頭盔,為大傢演示沉浸式虛擬體驗
Oculus Quest 2於2020年底推齣,是Oculus Quest的完善版,擁有更高分辨率的顯示器,更舒適的佩戴感受,支持手部追蹤,價格也更親民。
Quest 2成為Facebook推動VR的工具,由於Link Cable,一旦Rift S停産,它就將成為用戶進行PC VR體驗的首選方式。
將頭盔用於Facebook想象中的所有應用顯得有點野心,但Quest 2的誕生,可能讓普通人體驗VR是更接近真正的「爽快感」。
Facebook更名為Meta (2021年10月28日)
最大的跡象錶明,VR將繼續存在(至少目前是這樣),這可能是Facebook決定將品牌更名為Meta,並專注於建立 「有形的互聯網」的原因。
我們有很多理由對Facebook的決定及其公司的總體情況持懷疑態度,但通過對「元宇宙」的三番五次的宣傳,它的確掀起瞭一波VR熱潮。
「元宇宙」大火,成為終極流行語(現在)
在 「企業元宇宙」齣現之後,我們看起來彆無選擇,也隻能跟著這些公司一起吹瞭。
每個人都有一個解釋和推銷「元宇宙」的套路,而且它們都很糟糕。元宇宙已經成為一個毫無意義的流行語,用來錶示你的公司正在做一些未來主義的事情。Meta公司還為Quest 2買瞭一次有些嚇人的超級碗廣告。
在市值一度跌去四分之一後,Meta顯然在考慮迴歸視頻産品。VR和元宇宙的循環,兜兜轉轉中仍在繼續。
參考資料:
https://www.inputmag.com/tech/the-lawnmower-man-meta-most-important-vr-moments-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