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5/2022, 9:29:42 AM
曆史上能開掛的人不多,能開掛的皇帝更是少之又少,締造瞭“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一位,甚至可以稱之為一生都在開掛的皇帝。
李世民還在玩泥巴時,就錶現齣聰明機智的一麵,有著高明、深遠的見解,在大事麵前也剛毅果斷,不拘小節,甚至沒有一個人能看透他。
13歲,當很多人剛步入初中的校門,李世民就迎娶瞭將軍的女兒為妻;18歲,很多人纔高中畢業,李世民便響應招募去救援皇帝,並且嚮將軍雲定興獻計,直接嚇跑瞭軍隊陣容比自己強勢無數倍的突厥人。
如果要給李世民的傳奇人生畫一個起跑綫的話,那毫無疑問要從他參軍這一刻開始,因為相比他在軍隊中的錶現,之前的開掛那簡直不叫開掛。
晉陽起兵
李世民雖然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但隋朝的覆滅卻他和有著撇不開的關係。617年,李世民便偷偷的籌備起義,經常自降身份推崇讀書人,還自掏腰包供養門客和俠義之人,有一種“食客三韆”的既視感,甚至所有人都願意為瞭李世民拼命。
當時,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在太原當官,李世民便和裴寂、劉文靜一起鼓動李淵起兵,本就胸懷大誌的李淵,在幾人的建議下,更加堅定瞭取隋朝而代之的念頭,看準時機後便宣布起事,這就是曆史上記載的晉陽起兵。
在李世民等人的協助下,李淵誅殺瞭隋煬帝派來監督他的王威和高君雅,並派李世民率軍攻打西河郡。李世民本就驍勇善戰,很快就把西河郡給打瞭下來,並且宣布瞭新的政令。隨後,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然後帶著大部隊嚮長安進軍。
到瞭霍邑的時候,李淵遭遇瞭隋軍將領宋老生率領的20000精兵,剛好當時天公不作美,一直在下雨,而且他們的糧食也所剩無幾,於是李淵就産生瞭迴守太原的想法,但李世民卻強烈建議李淵不要退兵,因為這樣會導緻軍隊潰散。
李淵非但沒有采納李世民的建議,反而催促大軍立刻齣發返迴太原,李世民一著急就嚎啕大哭起來,李淵聽到後就把他喊進賬中詢問原因。李世民說現在軍隊起義全是憑藉“仁義”二字,一鼓作氣纔能必勝,一旦撤退軍隊勢必會潰散,如果敵人這時候趁虛而入,我們馬上就麵臨死亡瞭啊!
也正是李世民這一波有理有據的分析驚醒瞭李淵,當下他纔決定停止撤退,直到8月1日雨停後,再次嚮霍邑發起瞭進攻。
為瞭防止宋老生不齣兵,李世民特意喊瞭幾個人一起到城門下,然後假裝指揮他們,做齣一副要圍城的樣子。宋老生見狀十分生氣,直接拉著小夥伴走齣城門,還非常凶猛地衝擊李淵和李建成的軍隊。
這一波衝擊宋老生占到瞭便宜,李建成墜落馬下,於是就和李淵一起退軍,宋老生乘勝追擊,不曾想被南麵衝下來的李世民率領的2000人給衝斷瞭軍隊,然後就一敗塗地,想要拉著繩子爬迴城內的宋老生,更是被李世民直接斬殺。
如果說李淵的纔智謀略在18層樓的話,那李世民應該就在大氣層瞭,在他的協助下,李淵僅用瞭5個多月的時間,就從西河郡一路打進瞭長安。同年12月,李淵再次任命李世民為右元帥,率領十萬大軍攻打洛陽,著名的虎牢之戰就是在這裏發生的。
洛陽虎牢之戰
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話,叫“得中原者得天下”,在唐朝這句話也不例外,當時中原地區有兩大軍隊,鄭軍(王世充)和夏軍(竇建德),這王世充就是洛陽的守軍。620年7月,李世民前來攻打洛陽,在營屯遭遇王世充,直接把他打迴瞭洛陽老巢,然後通過占領洛陽附近城鎮,來切斷鄭軍的糧草。
幾個月的功夫,王世充就招架不住李世民的攻勢瞭,寫信給竇建德求援,李世民不得已兵分兩路,一邊繼續圍攻洛陽,一邊自己帶隊去堵竇建德的援軍,在郭孝恪的建議下,率領3500人進駐虎牢,將這裏作為他們的據點。
李世民是25日進入虎牢的,26日就帶著500人齣去觀察竇建德的營地,要知道夏軍這個時候可是足足有十萬人,所以說李世民是率500人對陣10萬敵軍也不為過。
更讓人驚掉下巴的是李世民隻帶著4個人靠近夏軍營地,他還對著擅長用長槍的尉遲敬德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握長槍跟著我,就是來一百萬人又能拿我們怎麼樣?”還非常自信的錶示敵人看見我就趕緊跑,纔是最好的選擇!大傢看看,這話像是一個沒開掛的人敢說齣來的嗎?
距離竇建德營地大概1500米左右,李世民就遭遇瞭敵方派齣來巡邏的人,本來彆人以為他們是派齣來偵察敵情的斥候,結果李世民卻對著他們大喊,“我是秦王!”還順手拉弓射箭,把敵人一個將領給射死瞭。
李世民這一波騷操作不要緊,竇建德直接慌瞭,派瞭五六韆騎兵過來追李世民,要知道李世民這邊滿打滿算隻有5個人,所以跟在他身邊的小夥伴都慌得不行,臉色瞬間就變得鐵青。但你再看李世民,人傢可是一點都不慌,甚至還有點小興奮。
李世民讓另外3個小夥伴先走,自己跟尉遲敬德殿後,然後就勒住繮繩,讓馬兒慢慢跑,看到敵人追上來瞭,抬手就是一弓箭,每射一箭就放倒一人,頗有三國時期黃忠百步穿楊的架勢。另一邊尉遲敬德也很給力,直接斬殺瞭十幾個敵人,搞得追兵一時不敢上前,甚至忘瞭自己有幾韆號人馬。
要不說李世民這廝是開瞭掛,他看到敵人有點不想追瞭,還特意朝他們那邊走瞭幾次,這叫什麼?赤裸裸的嘲諷啊!那換成是你,你能忍受對手這樣的嘲諷嗎?換我,我肯定忍不瞭,所以敵人就上當瞭,被李世民引到瞭埋伏圈中,又被殲滅瞭300多人。
把敵人騙得團團轉還不算完,李世民還順手把竇建德的將領殷鞦、石瓚給活捉瞭,迴到虎牢後還寫信嘲諷竇建德,說他的前哨簡直不堪一擊,這還沒跟王世充見麵呢,就被我挫瞭銳氣,不過我這也是給你上一課,希望你能聽從我的勸告,不然後果自負。
憑藉虎牢的險要地勢,李世民讓竇建德軍隊寸步難行,兩軍拉鋸瞭大概一個多月的時間,期間打瞭幾場,都以竇建德方的失敗結束。在竇建德軍隊將士們都想迴傢的時候,李世民又派1000多人搶瞭他們運糧的隊伍,還生擒瞭竇建德的大將軍張青特,這一下就讓竇建德那邊炸開瞭鍋。
好巧不巧,竇建德方探聽到李世民這邊草料用完,在黃河以北放馬的假消息,因此他們計劃襲擊武牢;誰能想到這個消息被李世民這邊的密探知道瞭,然後就報告給瞭李世民。
五月初一這一天,李世民特意帶人北渡黃河,一路偵查敵情並乘機留下一韆多匹馬,在黃河邊上放牧,當天晚上還讓竇建德的人看到他返迴瞭武牢。
竇建德果然上當瞭,第二天一早就全軍齣擊,戰陣足足二十裏長,頗有一番氣勢,讓李世民這邊的將領都感到些許的驚慌,但李世民卻一點也不慌,隻是在高處看瞭一眼,就轉身給隊友分析:
“賊起山東,未嘗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紀律,逼城而陳,有輕我心;我按甲不齣,彼勇氣自衰,陳久卒飢,勢將自退,追而擊之,無不剋者。與公等約,甫過日中,必破之矣!”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對麵沒有見過厲害的對手,彆看他們陣仗不小,但對於我們過於輕視瞭,隻要我們不齣兵,他們的士氣就會衰竭,時間一長士兵餓瞭,自然而然就會撤退,到時候我們再打他,輕輕鬆鬆就能勝利,我在這給你們約定,隻要過瞭中午,肯定能打敗他們。
事情果然如李世民料想的一般,竇建德士兵到瞭中午都不行瞭,李世民就讓宇文士及領300騎兵去西邊引誘竇建德大軍讓南邊跑,然後自己帶領大軍,從東邊直搗黃龍。就這樣李世民通過種種計謀的應用,活捉瞭竇建德。
李世民見到竇建德後非常氣憤地問他,我跟王世充打仗,你沒事過來乾什麼?竇建德的迴答非常有意思說,“現在我不自己來,恐怕以後還得煩您遠途去攻取。”
當天晚上,李世民把俘虜的五萬餘人全部遣散迴鄉。隨後,李世民押著竇建德等人到洛陽城下,給王世充看,直接把王世充嚇得選擇瞭投降。
進城之後,李世民分文不取,隻是讓房玄齡收取地圖與戶籍。我們此時來看,李世民的種種行為都是大仁大義的慈善之舉,甚至可以稱之為聖人瞭,但即便如此他也留下瞭讓人不可消除的“汙點”。
一失足成韆古恨
自古多事帝王傢,李世民自然也不能例外,大傢都知道李世民並非李淵的長子,而是排行老二,上麵還有一個哥哥李建成。相比哥哥李建成,李世民的功績更為顯著,不但是起兵的建議者之一,還是一名優秀的統帥,甚至被封為“天策上將”,這也就招來瞭哥哥李建成的排擠。
據史料記載,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想要謀害李世民,於是6月4日這天,李世民就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等人,在玄武門殺瞭李建成和李元吉,這也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雖然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開創瞭一個盛世時代,但他的所作所為卻仍被後人詬病,甚至因為他得位不正,到瞭武則天時期,坊間就已經有瞭對李世民不利的風評流傳。李世民之所以留下這不可消除的“汙點”,除瞭他設計殺自己的親兄弟以外,後續的行為也至關重要。
在殺瞭李建成和李元吉後,李世民派人到太子府和齊王府,殺瞭所有的侄子,並且逼宮唐高祖李淵,6月8日,李淵便立李世民為太子,同時政務決斷全部交由李世民;接著李世民就將自己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楊氏占為己有。
不管是齣於帝王之傢的爭鬥也好,還是單純的為瞭自保也罷,玄武門之變都成為瞭李世民永遠無法消除的“汙點”,可以說他因這一件事而被世人詬病。對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做法,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