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6:29:24 AM
有些教師,工作瞭三五年就有很大的成長和進步,相反,有些教師工作瞭一輩子,仍然沒有什麼明顯的進步。這是什麼原因呢?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認為,除瞭有自身起點、個人潛質方麵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因素在於是否善於反思。 教師的職業性質和特點,決定瞭教師更應該懂得反思、善於反思。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麵做反思?反思型教師應具備哪些特點?
王殿軍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
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係教授
職業特點決定教師要善於反思
我們知道,專業棋手經常要進行“復盤”的工作,這是棋手提高自己水平非常重要的手段。
復盤就是重新思考和推演下過的某盤棋,看看哪步棋的走法有問題,是不是有更好的走法。
這樣做有利於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剋服弱點,從而達到改進和提高水平的目的。
棋手的“復盤”其實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
教師的職業性質和特點,決定瞭教師更應該懂得反思、善於反思。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在最新發布的全球性報告《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中指齣:“教師的教學應進一步專業化,......反思、研究和創造知識以及新的教學實踐應成為教學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反思對於教師成長的重要意義。
教師的反思,是指針對已經發生的教育教學事件或某段教學經曆,對照目標和流程進行總結梳理,以發現問題偏差,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教育教學水平,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有些教師,工作瞭三五年就有很大的成長和進步,相反,有些教師工作瞭一輩子,仍然沒有什麼明顯的進步。之所以會有這樣顯著的差異,除瞭有自身起點、個人潛質方麵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因素在於是否善於反思。
一個教師,隻有不斷反思,纔能從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再反過來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讓自己的職業生涯形成螺鏇式上升結構,也隻有不斷反思、提煉,纔能形成自己的風格,成長為名師。
我觀察發現,不善於反思的教師一般有三種:
第一種是自以為是、驕傲自大的人,認為自己非常優秀,做得很好,沒什麼需要改進和反思的;
第二種是對自我要求較低,不求上進,沒有遠大理想,“及格萬歲”,教書隻是為瞭“混口飯吃”,沒有把教育當成事業來做;
第三種是認知水平不夠高,不懂得該如何反思,總是跳不齣自己的邏輯,看上去很努力,卻總是找不準努力的方嚮,所以始終進步不大。
反思對於教師來說,不僅是職業的需要、教育的需要,更是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可以說,不願反思、不善反思的教師是不閤格的教師。努力成為反思型教師,既是一種倡議,更是一種要求。
三個方麵做反思
教師應該如何反思呢?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麵入手。
第一,對照教育方針找差距。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肩負“傳道受業解惑”的職責。教師應當經常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當教師?我要當一個什麼樣的教師?我要怎樣對待學生、對待同事?我能給學生什麼?這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源動力。
教師在自我反思的時候,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係,不能囿於過去自己的老師教自己以及自己學習的經驗,不能“長大後我就成瞭你” ,而應順應時代發展和教育改革發展新形勢,與當下的教育政策、課程教學改革理念對標,與時俱進,在繼承基礎上有所摒棄和超越。
隻有不斷地通過反思提高思想認識,纔能做一個既會“教書”又懂“育人”的“四有”好老師。
第二,對照教育名師找不足。
年輕教師要經常在工作中嚮有經驗的優秀教師請教,與同事討論交流,以增加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和信心,同時給自己找到榜樣和目標。
聽優秀教師的課,或者觀看名師的教學錄像,再對照自己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際,看看有什麼不同,名師的優點在哪裏,哪些是值得自己學習的,自己需要如何改進,然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再實踐、再提高,這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
在清華附中,除瞭“同伴互助”,還有“師徒結對”等形式,以製度安排的方式促使年輕教師反思,讓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年輕教師反思。
教師還要多看教育教學專業書籍,將書本中的理論、方法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相結閤,以理論指導實踐。通過讀書、學習促進反思,少走彎路。
第三,對照教學目標找問題。
教師應掌握圍繞教學展開反思的基本方法,首先要對照教學目標反思教學設計(也即通常說的“備課”)是否科學閤理,如新知識的學習如何導入、課堂如何互動、組織學生開展哪些探究活動、下課前如何小結提升,等等,課上完後根據實際情況再迴頭看,這樣設計是否閤理,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其次,要對教學過程現場生成情況進行反思,因為課堂情況是韆變萬化的,不一定符閤教師的預設,課堂上齣現“意外”情況如何處理,自己的應對策略是否正確,有沒有更好的做法?這些都是需要課後進行反思的。
還有一個做法我認為值得提倡,有些教師自己把平時講的課錄下來,然後再迴看,如同照鏡子一樣,對於課堂上不順暢、不滿意、齣問題的地方,多問幾個為什麼,看看自己在教學語言、組織活動、點評學生等方麵有什麼問題,思考如何纔能做得更好。
教師還應該深入研究學情,選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無論是教學語言,還是教學活動,都要符閤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
教師不僅要自己善於反思,還應該指導學生開展學後反思,而不是簡單地說:“你好好反思一下。”
學後反思需要進行設計,需要方法指導,它不是課堂小結,也不是課後作業。學後反思是學生非常重要的學習經曆,是從知識技能到素養養成的重要學習過程。
反思型教師的“三有”
要努力成為反思型教師,需要做到“三有”:
一是有動機。
如果一個教師每天都得過且過,從沒想過如何進步,僅滿足於“不被學生趕下講台”,那就根本沒有反思的動機,成長和進步也就無從談起瞭。
因此,教師要有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有成為優秀教師、名師的願望,有追求卓越的渴望,有不斷前進的目標,纔能在反思中不斷成長。
二是有動力。
教師要認識到反思的價值,感受到反思的意義,敢於反思、經常反思、直麵問題深刻反思,纔能讓自己在教學中不斷感受到學生的進步、自己的提高、傢長的認可和學校的肯定,感覺到反思有用、有效,對自己有提高,有幫助,這樣的反思纔有意義。
三是有固化。
教師在反思之後,要把自己的反思寫齣來,形成文字。
寫齣來的過程也是係統梳理、二次思考的過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反思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就會淡忘。
記錄下來經常翻看,提醒自己,纔能真正指導自己不斷改進,也便於從中找到教科研的課題,從而進一步研究、深化,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從學校層麵來講,不僅應倡導教師反思,還應該通過一定的製度設計和組織安排促進教師、校長、管理乾部、教研組等進行反思。
學校應該倡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建立一種人人善反思的文化氛圍,讓反思成為學校的文化,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