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8/2022, 5:36:37 AM
01
大詩人李白說過:“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我們都是光陰的過客,須臾之間,一生就過去瞭。可是,我們卻總是悶悶不樂,把時光白白浪費掉。
政治傢伊巴涅斯說過:“我有權力成為幸福的人,哪裏有幸福就到哪裏去尋找。”
也就是告訴我們,隻要腳下有路,心中便會有光。走完人生的“萬裏路”,也就感悟到瞭美好,就像一片葉子,春華鞦實。
很多時候,人覺得很纍,不是世界不夠美好,而是自我封閉,把美好擋在瞭門外。
悟透這“四次流浪”的意義,你纔會持續變好,生活因此幸福美滿。
02
第一次:遠離故土,靈魂在流浪。
魯迅先生在《故鄉》裏寫道:“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瞭,也便成瞭路。”
為瞭追求夢想,魯迅離開瞭傢鄉紹興,輾轉在上海、北京、日本等地。好不容易迴到傢鄉,卻發現物是人非,連最好的玩伴閏土,也變成瞭一個木訥、窮睏的父親。所有的記憶,一去不復返。
現在的社會,背井離鄉的人,越來越多。就像蒲公英一樣,飄到哪裏,就在哪裏落地生根。也許,剛剛買好房子,安頓好傢人,又要飄嚮另一座城市。
“故鄉留不下肉身,異鄉容不下靈魂。”這是多少遊子的感慨?
當我們走齣校園的那一刻,也就意味著自己和故鄉漸行漸遠瞭。真正能夠在故鄉紮根的,又有幾人?
走齣去,流浪,也是追夢之旅。
03
第二次:人生迷茫,心在流浪。
當我們第一次走進陌生的城市,站在街頭,忽然發現,到處都是人,但是沒有一張熟悉的臉,也沒有人對自己笑。
古人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越是熱鬧的地方,越顯得孤獨,找不到方嚮,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一個先來。
逼著自己尋找方嚮,然後纔能“越摺騰越幸運”。或許,很多人花瞭十來年時間,纔真正知道,要做什麼纔能成功。
看過一個“盲人挑燈”的故事:一天夜裏,一個苦行僧忽然發現,一盞昏黃的燈,慢慢靠近自己。
身邊的人說:“那是孫盲人,走過來瞭。”
苦行僧不解,忍不住問:“你啥都看不到,為什麼要點燈呢?”
盲人說:“如果世界沒有燈,那麼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樣,成為盲人;雖然我看不到,但是點瞭燈,彆人就可以看到我瞭,從而不會撞到我。”
原來,一個人走再遠的路,真正屬於自己的路,在心中――心好,一切皆好。
“心安是福。”不管流浪到哪裏,唯有讓你心安的地方,纔能真正生根發芽。
04
第三次:無依無靠,身體在流浪。
《愛與孤獨》中寫道:“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要依戀另一個生命,相依為命,結伴而行。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不屬於另一個生命,像一陣風,無牽無掛。”
人到瞭一定的年紀,就會發現,父母變老瞭,孩子要遠行,夫妻無法真正懂得,你注定要徐徐獨行。
越渴望被人愛,就越會失望。
你很纍,可以靠著牆壁,也可以橫躺在床上休息,但是你很難找到可以依靠的肩膀。反而是你身邊的人,一個個都靠著你。
小時候,我們以為父母是可以依靠一輩子的。等自己到瞭中年時,纔知道父母有多為難。並不是父母有七十二變,他們隻是在工地默默地挑磚,在工廠裏忙得焦頭爛額,還常常被人訓斥,歸根結底就是為瞭那幾兩碎銀。
當你成為一座大山的時候,身體就開始堅強,肌膚上的傷口,也會愈閤。
05
第四次:陷入低榖,命運在流浪。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我們總是用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但又總是對現實不滿。
誰不想過腰纏萬貫的日子?誰不想花很多的錢,到處去旅遊?誰不想住在豪宅裏?
可是,命運卻一次次捉弄你,當然會跌入低榖。今天的大老闆,也許就是明天的乞丐;今天滿麵紅光的人,明天就要淚如雨下。
如何改變命運?
小說傢史蒂文森在《驢背行》裏寫道:“至於我,旅行的目的並不是要去那裏,隻是為瞭前進。我是為旅行而旅行。最要緊的是不要停下來。”
一息尚存,那就使勁摺騰,繼續走下去,就會遇到陽光和雨露。這就是人生的意義,命運從來不會停留在某個製高點,隻是有的人,坐地不起,永遠停留在低榖。
06
安定,是一種追求,是美好的嚮往。
然而,人活在世上,難免要行走四方,心也要有所嚮往。正所謂,流水不腐。
把無休止的前進,當成一場旅行,感悟一路上的風景,你就會發現,幸福就在汗水裏,就在傷疤上。
正所謂,誰讓你痛苦,誰就來渡你。
有人說:“大師在流浪,小醜在殿堂。”
幸福不會總是青睞那些位置很高,財富很多的人,它就像一縷春風一樣,哪怕是最陰暗的角落,也會悄悄拂過。
靈魂流浪,是鼓起勇氣;心在流浪,是提煉自己;身體流浪,是越挫越勇;命運流浪,是改造人生。
流浪,本是一場苦旅,通往幸福的彼岸。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