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是作為女性的天性,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女性永遠都在追求能夠讓自己變漂亮和變美的方式方法,通過妝容、服飾、首飾等的不斷變化,希望能夠讓自己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美貌。
唐朝則是一個與前代和後代具有不同審美觀念的朝代,唐朝以胖為美,體現齣瞭女子由內而外散發齣的獨特的自信氣質,此外,唐朝女子喜歡戴臂環,這在當時是有悖於封建禮教的。
一、臂環為何如此誘人?
臂環也被稱為“臂釧”,宋時王讜的《唐語林·傷逝》中記載:“時有宮人沉阿翹,為上舞《河滿子》詞,聲態宛轉,锡以金臂環。”由此可見,臂環就是戴在手臂上的一種環形的裝飾品,可以使佩戴它的女性顯得體態婉轉,身段窈窕,最主要是給人一種視覺上的衝擊之感。
在唐朝那個以胖為美的時期,女子佩戴臂環彆有一種風韻,如果一個過於縴瘦的女子,其身體包括整個手臂都很縴細,不僅無法佩戴臂環,反而會給人一種怪異之感。
但是如果是一個胖女子佩戴則不一樣,由於胖女子的整個身體和手臂並不縴細,戴上臂環之後,臂環在手臂上滑動,不僅給人一種妖嬈之感,反而會讓人覺得她體態很輕盈,加上她們在行走時,臂環與臂環碰撞發齣清脆的響聲,彆有一番意境。
楊貴妃作為唐代胖美人的代錶,不僅體態窈窕,而且肌膚白皙,試想一下,楊貴妃在她白皙的手臂上,戴上臂環,豈不是美到羨煞旁人,加上她憑藉一支《霓裳羽衣舞》得到瞭唐玄宗的寵愛,這讓唐朝的女子十分羨慕。
因此,女子佩戴臂環的作為裝飾也就逐漸被流傳開來,得到盛行,除瞭臂環能夠讓女子給人一種慵懶之美外,佩戴臂環也是一種華貴的象徵。
大唐盛世是中國古代很少齣現的繁榮又穩定的局麵,唐朝經濟的發展,政治的穩定,文化的開放,也就導緻瞭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而在女性這裏,最明顯的錶現就是服飾的華貴和妝容的濃重。
通過雍容華貴的服飾和濃艷的妝容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因此,唐朝的女子喜歡佩戴色彩感比較強烈的首飾,而臂環就正適閤她們的這種華貴風格,且臂環既然是佩戴在手臂上的,必須要足夠輕,而且還要有強烈的色彩對比度。
所以,唐朝的臂環一般多是由金銀和玉石製作而成,既能體現其身份的華貴,又能給人一種豐滿、妖艷多姿之感。
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是在西安齣土的一對的鑲金白玉臂環,在齣土時,被裝在一個繪有蓮瓣紋的銀罐內,在這個銀罐的蓋子上寫有“玉臂環四”四字,這應該是唐朝對臂環的稱呼。
金和玉在一起有一種特殊的寓意,關於金和玉的成語有“金玉滿堂”、“金玉良言”、“玉律金科”等,都希望事物往好的方嚮發展。
而且玉有冰清玉潔、潔白之意,加上用金銀做得的裝飾,給人眼前一亮,本就潔白的手臂戴上白玉做的臂環,上麵有金色的裝飾,遠處看好像是那金色的裝飾環繞在手臂上飛動,有一種靈動之美,作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低調奢華的臂環,自然就被唐朝的女子所青睞。
我們知道社會上所流行的某種風氣,如果得不到官方的支持,則是無法流行的,更不要說被整個社會所模仿,所以臂環的盛行也與唐朝的統治有極大的關係。
作為封建王朝,是以專製主義的形式來鞏固自己的統治的,而這種專製統治中花費最小、能取得很好效果的就是加強思想的專製。
這種臂環也是一種思想專製的象徵,通過楊貴妃佩戴臂環來使得整個唐朝的女子都跟風模仿,唐王以此來將自己所認同的某種思想傳遞齣來,並獲得瞭廣大範圍的認同。
同時,也通過對這種風氣的宣揚來檢驗自己對民眾思想的控製力和號召力,以及民眾對朝廷的響應能力,以此來判斷自己是否需要采取更加強有力的思想專製措施。
二、臂環所摺射的文化內涵
一種事物的盛行,必然有其背後的文化因素,並非單獨發展,而既然流行,也會産生或好或壞的結果。
臂環也不例外,它作為唐朝時期非常盛行的女子首飾的一種,不僅僅帶給她們外觀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其背後所喻示的文化內涵及其所産生的影響。
首先,思想的開放程度,唐朝作為一個封建王朝,自然擺脫不掉封建思想文化的製約。
封建思想中穿衣要得體,“衣不蔽體,猶如猛獸”這是對穿衣效果最好的解釋,這個得體值得就是男子穿衣衣服要能夠遮住自己的身體,對男子都是如此,更不要說對女性,隻會更加嚴苛。
儒傢思想要求女性要遵守傳統的三從四德,閤乎禮儀,因此女性在穿衣則要從肩部開始一直到腳都必須要遮住,而且要確保自己的衣服在行走時,腳步會暴露在外麵。
然而,唐朝時,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政治的穩定,對外文化交流的頻繁,統治者思想的開放,也就促使老百姓對某些舊有的封建思想産生瞭突破,能明顯看到的就是在女性穿衣打扮方麵。
臂環的盛行,正是最明顯、最有衝擊力的變化,說明不再像之前那種用衣服將自己全身遮住,而是將自己認為最能體現自己的柔美的部分展示齣來,手臂自然就成為瞭不二之選。
女子選擇佩戴臂環,是最方便也是最能體現女子柔美、靈巧的方式,這種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縛和並産生瞭強烈的衝擊力,足見,在唐朝統治者的控製下,思想、文化的開放程度之大是前所未有。
其次,受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大唐盛世這四個字具有特殊的含義,其預示著唐朝不僅國力強大、經濟繁榮,而且其在周邊少數民族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被少數民族成為“天可汗”,以此來錶示對唐太宗的尊敬和擁戴,願意嚮唐王朝俯首稱臣。
因此,唐王朝和少數民族交流日益頻繁。且隋朝的皇後多是鮮卑族獨孤氏,唐高祖李淵的母親正是隋文帝楊堅的妻子獨孤伽羅的姐姐,所以李唐王朝本就擁有鮮卑族的血統。
少數民族本就比較開放,生活環境比較艱苦,比較追求簡單、方便的穿衣方式,不想漢族人這麼繁瑣,所以他們的這種思想導緻在唐王朝時期齣現瞭可以裸露手臂且色彩艷麗的服飾,而帶有少數民族特色的臂環也就成為瞭一種標準的配飾齣現在女性的生活中。
所以,臂環的盛行開始是一種裝飾物的流行,實則卻是文化的交融,通過女性所錶現齣來的那種漢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特彆是鮮卑族文化互相融閤的結果,以此來說明唐王朝對外開放程度之大。
最後,統治集團自身的原因,在觀察一個朝代對民眾的控製力度的時候,主要是看民眾對這個統治者所推行的政策的響應程度。
中國曆經瞭那麼多朝代,而直到現在,依舊被人們羨慕的是唐朝,而人們在談及發展時,也將唐朝掛在嘴邊,足見,唐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我們知道唐朝女性所佩戴的臂環,是一種鑲金嵌玉的貴重之物,是一種雍容華貴的身份和財力的象徵,能夠佩戴臂環的女子傢裏非富即貴,但是這種臂環是整個唐朝社會都在流行的,並非隻在富貴階層流行。
從這裏可以看齣來,當時唐王朝的經濟的發展之強大,百姓的生活有多富足,作為一個尋常百姓傢的女子都能穿金戴玉,可見當時的唐王朝何等強盛,百姓也何等安居樂業,統治根基更是很穩固,百姓對唐朝統治者的信任也是曆代所沒有的。
臂環雖然作為一種女性的裝飾物,但是它對唐王朝來說卻有非同凡響的意義,不僅代錶瞭經濟的發展,也是統治者深得民心的重要體現,臂環的流行是由於一個民間的女子給唐玄宗和楊貴妃獻舞。
舞畢後,貴妃將自己的貼身佩戴的臂環送給瞭這個舞女,隨後女性佩戴臂環便在社會中流行起來。
這體現瞭無論是富商之傢還是平民百姓都希望能夠得到統治者的賞賜,通過佩戴臂環,既錶現瞭百姓對統治者的一種認可,也顯示齣瞭一種強大的自信。
三、結語
臂環的佩戴不僅能夠錶現齣對皇室的尊敬,渴望得到皇室的嘉奬,也是一種衝破思想文化壁壘的外在體現。
唐朝女子大膽的穿衣風格可以看齣人們對女性的尊重和女性自身魅力的展現,以及女性所體現齣的一種對文化的自信和自身地位的提高,更是對唐朝思想開放、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場景的外在錶現。
參考文獻:
【1】《唐語林·傷逝》
【2】《唐朝服飾文化》
【3】《唐朝服飾審美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