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德佑加盟門店突破10000傢之時,德佑總經理提齣“守望相助,做中國好鄰居”的德佑社區觀,定位於“更用心的社區專傢”,始終紮根社區,依托於德佑全國門店、經紀人,為社區提供便民服務,與政府、居民攜手共建美好社區。
德佑打造鄰裏節活動,倡導品牌、門店、經紀人走進社區,參與公益,為社區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2020年,德佑鄰裏節活動再次啓動,超過2000餘傢德佑門店走進社區,與居民互動,一起踐行社區友好。
當被問到怎麼看待“社區友好”時,劉勇提到“好人有好報,付齣不求迴報”,他也特彆提到希望德佑是有人情味兒的,德佑的選擇是“規模嚮善,行業嚮榮”。
作為貝殼公益基金會的榮譽理事的劉勇希望能帶領更多人參與公益事業中來,參與到社區便民服務中來,讓更多人感受到做公益的快樂。
我們和劉勇聊瞭聊,以下是采訪全文:
德佑總經理、貝殼公益基金會榮譽理事 劉勇
1、先講一下您的個人經曆吧?您是怎麼進入到鏈傢體係的?
之前在戴爾待瞭六年,大傢應該也都知道,在外企,沒海外背景總會遇到天花闆,當時就想看看機會,有瞭幾個不錯的機會。
當時的hr給我建議,要先看行業,再看企業,再看領導,再看職務,再看薪資,就這樣藉助科學化的管理工具,最終選擇瞭鏈傢。
我還是挺感謝在外企的幾年經曆,把MBA習得的理論轉化成實際操作,在管理和邏輯上,這段經曆對我的幫助特彆大。
2、 聽說您一直有助學的一些行為,也會定期給孩子們迴信?說一說您對公益的理解吧?
在早期,從戴爾時期開始,我就一直有捐款的習慣,但因為沒有情感連接,沒什麼特強的感知,做公益的熱情逐漸下降。
在中歐商學院上課的時候,有個杉樹計劃,用1萬元可以資助一個高中孩子三年,這些孩子大都來自四川地區貧睏山區,考到縣城裏相對好的高中,學費對他們來說是筆不小的花銷。
後來我捐助瞭幾個孩子,和他們都一直有書信的往來,其中有個小朋友小學的時候爸爸去世瞭,在她高三的時候,一直在外打工的母親也離開人世瞭,她和小姨去母親打工的房間裏坐瞭半天時間,想象母親當時打工的樣子,她在火車上哭瞭一路,她會願意把這些事情分享給我,我每次都特彆動容。
還有個小孩寫信給我說“為什麼父母要生我,生瞭我又不管我”,因為他傢重男輕女嚴重,所有的事情爸媽都偏嚮弟弟。
這些孩子心理很脆弱,每次收到孩子的信,我都會認認真真給孩子們迴信。孩子把自己的苦惱和我交流,我會感覺是一種責任。第一次寫信可能很難,但建立連接後,很願意和他們交流,對我自己來說也很多感觸。
人會被很多事情淨化自己內心,這件事情讓我感覺,公益不僅是財務上的支持,更是對孩子們心靈的照顧。
現在,我曾經資助的兩個孩子都考上大學瞭,本來想著大學期間繼續資助兩個孩子,想加他們的微信。但商學院班裏有個同學也是被資助過的,說“勇哥,你不要加人傢微信。一方麵是到瞭大學階段,孩子有自理能力瞭,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生存瞭,二是被資助是孩子人生最灰暗的階段,他們是想要和那個階段割裂的。”
有時候,我在想什麼時候從貝殼退下來,我想去支教。現在山裏的硬件條件都變好瞭,山區的孩子們更需要的是開闊的視野。
3、在鏈傢體係內一待就是十年,最吸引你的是什麼?
第一是這個行業在過去十年一直在高速增長,未來也還是有很大潛力;第二是鏈傢是這個行業的頭部企業,看一個行業還是要看頭部企業。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最吸引我的是文化。 不管是在價值觀上,還是戰略上,老左都像一座燈塔,除瞭是戰略大師,老左把企業的文化打造得非常優秀,一種嚮上嚮善的文化。
記得之前有次大會,老左說過一句話,“要是看到有老人摔倒瞭,一定要去扶,有瞭問題鏈傢幫你承擔。”老左鼓勵大傢都去城市推廣。當時,我們在城市大會上和經紀人做溝通,所有的經紀人聽到後集體鼓掌,這一刻一直曆曆在目,深深激勵著我。
4、從鏈傢到德佑,挑戰是什麼?怎麼做到“社區友好”?
從直營到加盟,我一開始也很睏惑。在社區這塊,德佑有自己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我們一開始想的是引導店東,但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德佑店東做的很優秀,甚至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好很多,深入社區的店東有很多,在德佑店東中,紮根一個商圈,一個社區超過5年以上的店東數量占比很高。
我們反而後來被店東所激勵,店東反哺瞭我們,讓我們也在思考店東真正關注什麼需要什麼,再推廣至更多店東。 很多門店作為一個企業,在溫飽還沒解決的時候,在起步的時候,已經看長,不惜犧牲一些利益,紮根社區,這讓我們非常感動。
5、 德佑的店東,有很多確實是紮根社區很多年的,甚至十年以上,他們一直在開展豐富的社區便民服務,您是如何看待的?您認為什麼是真正的“社區友好”?
其實可以把我們德佑的店東分成幾批人。
第一類是本身在做公益的,他們不求迴報,因為一直相信這個事情,他們做的服務遠遠超過九項便民服務,他們的認知甚至是領先我們的,也就是我前麵說的反哺我們的那批人。
第二類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德佑引導大傢,他們相信德佑,相信這份引領,所以就去做瞭。
第三類是因為看見,所以相信,通過標杆案例的引領,他們看到很多業績非常優秀的門店是因為紮根社區多年,所以相信瞭,就去做瞭。
最早的九項便民服務在店東中受到抵觸,因為要付齣一些成本,後來有些店東因為看見所以相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 您對德佑所倡導的“更用心的社區專傢”有怎樣的理解?
我從兩個方麵說一下我的理解。
第一是要專業,當客戶找到你的時候,你能為他們提供專業的服務、知識和態度。
第二是情感連接,要成為社區的好鄰居,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我們要和社區居民守望相助。我們有個店東叫周海靈,有鄰居有問題,不管是更換窗簾、修理傢電等等,第一個想到的是小周,而周海靈也會盡自己所能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甚至小區更換物業,大傢都想聽聽小周的意見。現在,他所在的社區有180套房子是在售的,其中178套都是通過小周來做房源在售的。
做社區這個事彆太功利,付齣不求迴報,但好人一定要有好報。做社區就為瞭拿單子,效果不一定好,周海靈這個小夥子做瞭很多,得到瞭特彆多迴報,但底層邏輯是一定是有情感的、有溫度的連接。
加盟和直營最大的區彆,直營門店都是職業經理人,可能會調動更多,周海靈在社區裏十幾年,印象中還有位店東在社區裏二十多年瞭,甚至還有紮根時間更長的,他們一開始就是生在社區的,這是個特彆大的優勢。
7、 德佑從2019年開始就在貝殼公益的號召下,開展瞭“教老人用手機”等活動,多個城市一直在持續開課,您如何看待這個公益行為?
在德佑第一次做教老人用手機推廣的時候,我當時就特彆有感觸。
我媽80多歲瞭,年紀算很大瞭。我在外地工作,基本上每天會給我媽打個電話,剛開始她一直用老人機,但有很多不方便,於是就給她換瞭個智能機。
有一次,我給她打瞭好多電話,沒人接,姐姐正好齣去旅遊,沒人在旁邊,當時怎麼也聯係不上瞭,特彆著急,甚至想找個當地的朋友去我傢看看怎麼瞭。後來好不容易接通瞭,是她去我們傢樓下找瞭個經紀人,把電話迴撥過來瞭,說“我劃瞭啊,咋就接不起來呢。”原來,老人傢不知道是要往哪個方嚮滑動纔能接起來。
因為有這個切身的經曆,所以我感覺這件事的意義和價值很大,感觸很深。現在這個時代,對高齡老人來說,沒有手機,確實也寸步難行,尤其在疫情期間,我們看到被健康碼拋棄的老人不在少數。
另外一點,我和經紀人交流,他們感觸也很深, 人都是會被激勵的,看到老人第一次發朋友圈,這些誌願者心裏非常驕傲和光榮。
另外,我感覺門店答疑是更加重要的,因為老年人學完特彆容易忘,如果到門店隨時請經紀人解答一下,確實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當然我們也要加強對經紀人的培訓,有步驟、有規範的去做這件事情,需要有通關機製纔能讓我們的服務有保障。
我們接觸世俗的東西太多瞭,人性本善,每個人心裏都有顆嚮善的種子,就看有沒有人或者事件幫你去挖掘。
8、 坦白說,德佑是加盟性質的商業模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從企業角度,如何開展公益行動,推動更多人加入公益?
直營模式起初確實是更快更容易的,可以直接自上而下推動公益這件事;
加盟模式,在短期內比較難推動,尤其前期可能是很難的,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堅持的力量,因為我們都認為公益是滴水石穿的力量。
也許,未來對德佑來說,利用標杆的力量倒逼我們更多思考,去長期打磨,打造的公益氛圍會更加紮實。
當然兩者都有各自的優勢,鏈傢是行業內很好的標杆,直營和加盟的關係不是pk,而是相得益彰,彼此帶動行業嚮善嚮上的力量。
9、分彆用兩句話、幾個詞來總結“社區友好”這件事?
付齣不求迴報,好人一定有好報。做公益,要不功利、能看長。還有很重要一點,我希望德佑是有人情味兒的。
貝殼找房青島站感謝您的觀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