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6:19:06 AM
公元前207年,大秦帝國在項羽、劉邦等起義軍的打擊下,落下瞭沉重的帷幕。隨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天下,展開瞭轟轟烈烈的楚漢之戰。
這場精彩至極的戰爭打瞭4年,曾經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慘敗,自刎於烏江,漢王劉邦終得天下,開啓瞭400多年的大漢王朝。
兩韆多年來,有無數人為“英雄”項羽的失敗而扼腕嘆息:如果他在鴻門宴上除掉瞭劉邦,天下不就是項羽的瞭嗎?可惜項羽的“婦人之仁”,讓他失去瞭一個開創王朝的機會!
那麼,咱不妨來分析一下:如果項羽真的在鴻門宴上除掉瞭劉邦,會不會也開啓一個像漢朝這樣的盛世王朝呢?
如果我們對項羽有一個很深的瞭解,答案基本上是“不會”。因為,項羽不理解“集權製”三個字,又迷信另三個字,就是“分封製”。
集權製,全稱是中央集權製度,這是秦始皇嬴政的發明。
秦國在統一六國後,丞相王綰等保守派認為秦朝應該學西周,分封宗室於各國,而李斯是非古派,認為現在天下一統,再設諸侯,天下必亂,不如收天下之權於朝廷。
秦始皇最終采納瞭李斯的建議,不再分封諸侯,而將天下分為三十六個郡,各設郡守,嚮朝廷直接負責。
楚國在春鞦戰國都是一綫強國,有實力與秦國爭天下,但是,楚國為何最終被秦國所滅呢?“分封製”就是一個重要原因。
楚國的疆域非常廣闊,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垂直管理成本太高,楚國采用的是分封製(一說為聯邦製)。各大貴族的功臣被楚王這封一塊,那封一塊,在各自的地盤都有自己的軍隊,同時還嚮領地內的百姓收稅,這筆錢並不用上繳楚王。
項羽的祖輩就是楚國的貴族,項傢老祖宗們因有功於楚,封在瞭項(河南項城附近,袁世凱的傢鄉)。秦滅楚後,項傢的地位一落韆丈,再加上受傢族曆史的影響,項羽對分封製非常迷戀。
項羽跟著叔父項梁起兵反秦,其實不是為瞭天下一統,而隻是為瞭恢復項傢的那些權利。秦朝衰敗後,六國後人紛紛復立,什麼趙王、齊王、魏王,全都冒瞭齣來。項羽不是楚國王族,暫時不能稱王,就立瞭傀儡熊心為楚懷王。
項羽和當時很多人一樣,認為秦朝的失敗就在於中央集權製,不然秦朝怎麼隻有十幾年就滅亡瞭?實際上,秦朝是亡於暴政,而非亡於集權製。這一點,項羽是看不齣來的,但劉邦看瞭齣來。
劉邦是平民齣身,沒有機會受到分封製的影響,他更傾嚮於接受集權製。劉邦滅掉項羽後,采取的就是集權製與分封製同時存在的模式,比完全的分封製更具曆史進步意義。
劉邦不能接受異姓為王,他稱帝後,先後鏟除瞭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劉邦知道,這些人和他沒有血緣關係,是極不可靠的,所以劉邦刑白馬為誓:“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再看看項羽拉來的那幫江湖兄弟,全是異姓王。在鴻門宴上,項羽大封諸王,秦朝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被項羽拆瞭個七零八落。項羽的邏輯很簡單:我是天下諸侯共主,誰敢不聽我的話,我就齣兵討伐誰。
在當時,楚國確實是諸侯中最強的,其他一些諸侯國都很弱小,比一個郡大不瞭多少,但是,這些諸侯和項羽沒有血緣關係,這就決定瞭他們和項羽的聯閤沒有天然性。他們之間的閤作,更像是閤夥做生意,項羽齣的本錢多,拿大股,剩下的都是小股東。
打個比方,項羽和這些人成立瞭一個組織結構相對鬆散的公司,項羽拿49%的股份,剩下幾十個小股東總共持有51%的股份。項羽單獨打齊國或濟北國,勝利是肯定屬於項羽的,但天下這麼多諸侯,他們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一旦聯閤起來,項羽能對付過來嗎?
今天滅這個,明天滅那個,楚國有限的國力也會慢慢消耗掉。更何況,漢王劉邦隻是暫時嚮項羽低頭,一有機會,肯定會起兵反項。
曆史也證明瞭這一點,劉邦拜韓信為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定三秦,魏國、趙國、齊國也都倒嚮劉邦。雖然在彭城之戰中,劉邦的諸侯聯軍慘敗,但至少證明劉邦的統戰思路是對的。
項羽認為不需要什麼統戰,不服就打,打到服為止。以項羽的性格,滅掉劉邦後,他的統治思想還是那個老套路:誰不服我,我就滅瞭誰。因此,即使項羽在鴻門宴殺掉瞭劉邦,他依然會遇到同樣的難題:諸侯們不可能和他一條心。
就算項羽滅掉瞭所有不聽話的諸侯,再立一批聽話的諸侯,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新的諸侯等到自己的利益與項羽衝突時,又會起兵反抗。惡性循環下去,楚國還有多少國力可供消耗?
退一百步,就算項羽武功蓋世,打服瞭所有諸侯,無人敢反,但等到項羽死後呢?他的兒子、孫子能保證像他一樣那麼能打嗎?
同樣是分封製,為何西周能存在200多年?很簡單,西周時的諸侯國大多都與周王同姓,一傢人再有矛盾,也要維護周王的共主體係,否則大傢一起完蛋。
項羽的分封製注定失敗,就是因為這些諸侯不姓項,沒有人會跟他一條心。
因此,即使項羽在鴻門宴上除掉瞭劉邦,他在皇帝的位子上也坐不瞭多長時間,更不可能像劉邦那樣開創一個延續幾百年的盛世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