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6:30:50 AM
提起大唐,人們就會想起長安街上熙熙攘攘的人間富貴,想起李白杜甫驚纔絕艷的名詩佳句,但是,很多人都忘瞭它也有血染疆場、復我河山的壯烈。
公元850年,長安城硃雀大街,人們從四麵八方飛奔而來,擠在硃雀大街上迎接一個遠來的和尚,個個都熱烈盈眶,高呼“天佑大唐”!
這個和尚名叫悟真,他從河西走來,帶來瞭點燃唐人內心驕傲的消息――
“河西大捷!沙洲大捷!瓜州大捷!”
“節帥張議潮率領義軍已收復沙州、瓜州,希望與王師共復河隴故土!”
勝利的消息總是讓人振奮的,但是,本文的主角不是悟真和尚,而是收復4000裏河山的大唐遺民――張議潮。
公元799年,張議潮齣生於淪陷後的沙洲,也就是今天的敦煌,張傢祖輩都是唐將,真真正正的唐人。
當時的沙洲由吐蕃控製,吐蕃權貴信奉自己族人高貴,施行奴隸主製度。吐蕃人的風俗是貴壯賤老,對自己人尚且如此,何況是一直以來備受壓迫的唐人,麵臨的是更加殘酷的境況,“斷手鑿目”,視同牲畜。
每到闔傢團圓的春節,也隻有在這一天,唐人纔穿起漢傢衣,遙拜大唐,痛哭失聲,傾訴數不盡的鄉思之情。河西遺民心懷故土,幾百年來未曾變過分毫,每遇到東來唐使,殷殷切切訴問:“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
成長於如斯環境,張議潮的心中自然種下瞭收復故土的種子。
公元848年,天乾無雨,吐蕃大旱,底層暴亂,上層爭權。苦待的時機到瞭,張議潮率領招募的義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瞭攻擊,很快就將沙洲的吐蕃人趕瞭齣去。
首戰大捷,為唐人帶來瞭信心,麵對吐蕃大軍的多次反撲,義軍依然牢牢掌控住瞭沙洲。
隨後,張議潮派齣信使給唐王朝報信,自己帶領義軍據守沙洲,以期與朝廷軍隊兩麵夾擊吐蕃。為確保信息能順利上報到朝廷,張議潮共派遣瞭十路信使。
從沙洲到大唐長安,豈止是“艱難”二字可以形容,簡直就是九死一生的徵程,穿越渺無人煙的巴丹吉林大沙漠、騰格裏大沙漠、庫不齊大沙漠……除瞭環境的威脅,還有吐蕃人無情的彎刀一路追殺。
十路信使,腦袋懸在胸前,韆裏迢迢奔赴長安,然而,最終隻有悟真帶領的這一隊順利穿越瞭韆裏大漠,來到瞭天德軍,也就是今天的內濛古烏拉特前旗,並在防禦使李丕的協助下,於公元850年抵達長安。
此時,距離沙洲起義,已經過去瞭整整兩年。
從沙洲到天德軍,在地圖上的直綫距離大約是1400公裏,從天德軍到長安的直綫距離約是800公裏,這一路八成以上途經的都是沙漠地帶,玩過西部自駕遊的人都知道,沙漠大太陽一照,涼白開冰可樂都撫慰不瞭藍瘦的心靈,分分鍾吐槽自己是有多想不開要來這鬼地方。換算成大唐時期呢?不但沒有汽車代步,甚至連水源都難以保證。
走齣來的,就是英雄!
“三曹”“七子”奠定瞭慷慨悲涼、遒勁陽剛的建安風骨,而無數如同張議潮、悟真這樣的唐人,也同樣創造瞭大唐風骨!
公元851年,經過三年的軍隊擴充和軍需囤積,在河西人民的鼎力支持下,張議潮率領義軍嚮吐蕃在河西地區的駐軍發起大規模反攻。河西故地時刻心係故地的大唐子民,紛紛揭竿而起,連剋九州: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肅州、蘭州、岷州、部州、廓州。
至此,被吐蕃淩虐統治長達百年之久的大唐河西“甘、涼十一州”,已全部再次歸屬我大唐!
同年8月,張議潮帶領使者28人遠赴長安,並以河西義軍領導人的身份,將河西走廊共計十一州的地圖、戶籍呈遞給大唐朝廷,並親自嚮唐宣宗呈上貢品。
為這一天,大唐已等待瞭太久。捷報呈至唐宣宗後,即刻通告天下,普天同慶。
張議潮被正式冊封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成為整個河西地區最高軍政長官。
公元856年,麵對周邊虎視眈眈的少數民族三次大型偷襲,張議潮韆裏奔襲,旌旗招展,再揚大唐國威。
公元858年,張議潮親率精銳騎兵7000人,東徵吐蕃在河西地區的最後據點――涼州。敵軍軍械輜重充沛,士兵數倍於己,然而,“
漢傢持刃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頭中鋒矢陪垅土,血濺戎屍透戰襖
”,奏響瞭一麯盛唐戰歌。
血戰三年,殲敵萬餘,終為大唐拼好瞭河西地圖的最後一塊拼圖,此後河西再無吐蕃勢力,少年時“驅逐鬍虜,河西歸於中華”的熱血,終於成為瞭現實。
河西已歸國,如何能忍攏右據他人之手?
公元866年,張議潮又率騎兵數萬西徵,一路勢如破竹,收復西域西州、北庭、輪台,徵程長達幾韆餘裏。
同年10月,張議潮生擒吐蕃主帥尚恐熱,並將其首級送往長安。至此,曾經強大到攻占長安的吐蕃王朝四分五裂,徹底衰敗。
史書有記載:一路西徵,唐軍
“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韆餘裏,戶口百萬之傢,六郡山河,宛然而舊”
。
然而,收復大唐4000裏河山的張議潮,卻長期淹沒於曆史長河之中,若不是筆者無意中看瞭電影《大漠紫禁令》,甚至都不曾聽說過還有這樣一位英雄人物。
除瞭張議潮、悟真和尚,還有未曾留下名姓的九路信使、血染西徵路的歸義軍,都值得曆史銘記,更值得我們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