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7/2022, 7:58:50 AM
異種器官移植臨床成功離我們有多遠?
權威專傢:存在“免疫排斥”“跨物種生物安全”“社會倫理”等重大風險 謹防資本過度炒作
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成功實施多基因編輯豬-恒河猴異種肝、心、腎器官移植。2020年6月29日,醫護人員在病房內查看移植肝受體猴的體徵。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在國傢衛生健康委指導下,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6日發布《中國人體異種器官移植臨床試驗專傢共識》,明確對於異種器官移植,應本著“鼓勵研究、審慎發展”的態度,科學評價研究進展、清醒認知相關風險。此前,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明確瞭科技倫理原則和治理要求、科技倫理治理體製、科技倫理治理製度保障等方麵內容,也為異種器官移植、基因編輯等科技倫理治理明確瞭界限。
美國馬裏蘭大學醫學中心3月初發布消息稱,在該中心接受豬心髒移植的57歲患者大衛・貝內特(David Bennett)在術後兩個月死亡。
對此,相關部門和權威專傢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獨傢專訪時錶示,異種移植雖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索意義,但從動物實驗跨越到臨床成功,路途還非常遙遠。現階段,異種移植麵臨科技水平、社會倫理、法律問題等諸多嚴峻挑戰,特彆是存在跨物種感染導緻災難性後果等重大安全隱患,因而需要在世衛組織(WHO)製定的倫理框架下,嚴謹審慎確定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範,謹防其淪為學術或資本炒作的噱頭。
“豬心豬腎異種移植”趨熱源於供體嚴重短缺
《經濟參考報》記者瞭解到,貝內特於1月7日在馬裏蘭大學醫學中心接受經基因改造豬心髒的移植手術,是全球首例將豬來源心髒移植到人類受體的手術。術中使用的豬,被“敲除”瞭三個會引起人類排異反應的基因,以及一個預防植入人體的豬心髒組織過度成長的基因。
馬裏蘭大學醫學中心稱,在術後幾周,貝內特體內的移植心髒運轉良好,未齣現排異反應跡象。他與傢人一起生活,接受瞭幫助恢復體力的物理治療。該中心教授、心髒異種移植項目主任穆罕默德・毛希丁錶示,研究人員通過貝內特的手術獲得瞭寶貴信息,並計劃在未來繼續進行相關臨床試驗。遺憾的是,移植術後約兩個月,貝內特不幸死亡,但死因迄今尚未公布。
“從公開信息看齣,受者貝內特患有終末期心髒病,已失去接受常規人體器官移植手術的資格。”國際異種移植協會(IXA)常委、四川省醫科院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鄧紹平認為,盡管患者術後兩個月去世,但此次手術仍具有一定意義,為異種移植研究提供瞭有價值的科學數據。
其實,在豬心移植前,研究人員已開展豬腎移植手術。“美國紐約大學2021年相繼完成2例將基因編輯豬腎‘移植’給腦死亡患者的手術,術後無超急性排異反應,並正常‘工作’。”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移植研究所教授陳忠華介紹,今年1月20日,美國器官移植雜誌(AJT)發錶首例腎異種移植手術論文稱,患者在術後24小時內開始産生尿液。“這兩例豬腎移植的受體都是腦死亡患者而非等待移植的病人,兩次實驗並未完全將豬腎植入人體,而是采用醫學上常用的‘載體灌流技術’,因此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臨床試驗。”
異種移植趨熱,凸顯供體嚴重短缺、器官移植費用高昂等全球性問題。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說,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國,僅次於美國。中美兩個移植大國年均新增器官衰竭患者數量分彆約為30萬和12萬,但分彆僅有不到2萬和4萬可獲器官移植,巨大的供需缺口使數十萬器官衰竭患者在等待供體中離世。
“豬心、豬腎等器官大小與人相似,有可能發揮類似的功能替代作用,且豬是經濟型可量産動物,是理想的器官供體來源。”曾成功將基因修飾豬的肝、心、腎在藏酋猴身上移植並使受體存活26天的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肝膽外科教授竇科峰錶示,若將基因編輯過的通用型無菌動物器官成功移植給人類,異種移植或將成為平衡人體器官移植供需的一道曙光。
有不少專傢對此存疑。“異種移植的心髒功能兼容性問題尚需觀察和解決。”西安交通大學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薛武軍錶示,目前尚不清楚豬心能否完全發揮人心功能,包括激素分泌、代謝平衡等。此外,動物與人的凝血係統分子有差異,部分供體因子無法調節人體凝血,血小闆功能也受到影響。移植手術後,凝血障礙或導緻心髒血管血栓形成,引發心髒缺血與損傷。
“實際上,包括狒狒心髒移植在內的異種移植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有人嘗試,但效果始終不理想,因為排異反應太嚴重。”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趙洪濤說,“豬腎、豬心手術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手術把豬的排異基因提前敲除屏蔽,希望能降低人體對豬器官的排斥反應。”
《經濟參考報》記者瞭解到,目前我國多個團隊正在從事異種器官移植研究,基因編輯技術、基因編輯豬的生産能力也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約20傢醫療機構或生物科技公司在開展豬-猴模型的異種移植實驗,作為器官供體,基因編輯豬培育已形成一定産業規模,吸引大量資本湧入。
三大緻命風險:“免疫排斥”“跨物種生物安全”“社會倫理”
“作為醫學實驗探索,異種移植研究有其必要性。”但黃潔夫等受訪專傢錶示,“免疫排斥”“跨物種生物安全”“倫理風險”等是現階段異種移植麵臨的重大隱患和主要障礙。“從實驗到真正意義的臨床,異種移植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風險一:免疫排斥難以完全避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橋告訴記者,器官移植工程非常復雜,雖公開資料顯示豬心、豬腎移植案例未有排斥反應跡象,但由於該案例未發錶正式文章、未經同行評議,且豬器官在人類受體的時間相對較短,仍存在發生免疫排斥反應和病毒感染的風險。現在同種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障礙都未完全解決,更不用說異種移植瞭。
黃潔夫介紹,異種移植後幾周、幾月甚至幾年內都有可能發生遲發性排斥反應,目前對這些類型的排斥免疫機製還是未知。此外,基因改造工程並非隻是敲掉靶點基因就代錶能抗排斥瞭,還需要配閤一定的免疫抑製方案,確保異種移植成功。
風險二:跨物種移植生物安全風險存重大隱患。“異種移植還要麵對跨物種的病毒感染風險,若盲目開展異種移植臨床試驗,可能會造成動物身上的未知病毒與病原微生物在人類傳播的災難性後果。”黃潔夫擔憂道。
周江橋認為,目前有一些外部的物理潔淨手段但無法改變豬的內源性潛在緻病基因。“目前已知豬體內帶有‘人非人’動物互傳的微生物有18種。其中,最難消滅的是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威脅。”
風險三:倫理風險不容忽視。陳忠華認為,異種移植的手術方案幾年前就已提齣,之所以近兩年纔得以實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倫理審查以及知情同意前提下的標準試驗的尋找和徵集。
外國專傢坦言,豬心移植受者能用到這項實驗性療法,依據的是FDA的“同情使用”條款,即當患者麵臨嚴重或危及生命的醫療狀況,且僅有實驗性療法這一種選擇的時候,就適用這項條款。貝內特是在新年前夕拿到FDA的特彆許可,纔有機會接受移植。“FDA審查流程相當嚴格,異種器官移植在美國從未被正式批準。”鄧紹平說。
黃潔夫強調,在移植醫學中更需加強倫理學規範,尊重生命與人格尊嚴。他說:“從心髒移植臨床經驗可以確定心髒絕非一個簡單生物泵的作用,傳統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主神誌,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存在‘心腦’反射中心。受體接受手術後不同程度地受供體影響。若開展異種心髒移植,勢必帶來錶觀遺傳學甚至受體性情的改變,嚴重影響人類尊嚴和人格意義上的同一性。”
國傢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相關負責人錶示,近些年來,為探索解決器官移植供體的“瓶頸”問題,異種移植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的研究熱點。但異種移植在技術進步的同時,還涉及人類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各方麵問題,會對社會倫理造成巨大衝擊。因此,要以高度的責任感,本著“鼓勵研究、審慎發展”的態度,科學評價研究進展、清醒認知相關風險。
謹防資本過度炒作 繼續鼓勵器官誌願捐獻
受訪專傢認為,對異種移植研究要有清醒認識,謹防資本過度炒作,切忌盲目“跟風”。
黃潔夫、薛武軍等錶示,現階段推進公民自願器官捐獻是解決供體短缺和器官移植事業改革的現實途徑。相信未來異種移植技術的進步將為器官移植供體短缺找到解決方案,但目前還不是人類務實解決高質量移植醫療服務的方嚮。當下,部分海內外媒體熱炒所謂“異種移植實現重大突破”,實際上並無重大技術創新與進步,在可預期時間內不可能成為臨床應用的方法。決不能用這種科技追求幻想減少現在推進器官捐獻的努力。
當前,我國應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係,健全多方參與、協同共治的科技倫理治理體製機製,堅持促進創新與防範風險相統一、製度規範與自我約束相結閤,強化底綫思維和風險意識,建立完善符閤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科技倫理製度。
“異種移植舉世關注。雖然世衛組織聯閤國際異種器官移植協會分彆於2008年和2018年在長沙製定和更新瞭國際異種移植臨床規範,但我國相應技術準備、倫理審查及政策法規建設尚未完善。”趙洪濤錶示。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委員霍楓錶示,“截至目前,除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異種移植學組發行的《異種移植臨床研究指導意見(2018建議版)》外,我國並無相關法律法規,也缺乏倫理審查小組。人體同種移植的條例都尚未完善健全。異種移植決不能盲目推進。”
國傢衛健委醫學倫理委員會副主任翟曉梅建議,相關部門需建立科技倫理審查監管機製,引導相關臨床試驗及其操作程序閤規開展,使本身就復雜的器官移植工作走在正確的醫學技術發展軌道上。對於異種移植研究,黃潔夫錶示,要結閤我國國情,有定力、不盲從、敢創新,鼓勵社會企業參與研究發展但切忌被資本綁架。(記者 周寜 李會平 黃可欣 俠剋)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