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022, 8:37:09 PM
本文轉載自群島大學(ID:qundaodaxue),是作者顧遠在“LIFE教育創新”直播對談上的分享。
01
“教育創新”是一個筐,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在往裏裝。教室裏裝攝像頭監視學生的課堂錶現被稱作是教育創新、梧桐山上的讀經班說自己是迴歸傳統的教育創新,楊永信用電擊療法治療網癮也說自己是教育創新...... 關於教育創新並沒有,也不需要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我們應該對什麼“不是”教育創新有共識 ,比如前麵提到的那三個――事實上,它們能不能被稱作是教育都未必。
另外,要指齣的是,新的東西不一定就是創新,創新是有價值判斷的,那些異化人的“教育”再新也不是創新。
同時,教育創新和“體製外教育”也沒有必然關係。體製外的教育一樣可以是有害於教育的,比那些強化瞭應試教育的補習班、刷題類app、為簡曆鍍金的各種比賽培訓、“公益”遊學......;反過來,體製內的學校教育裏也蘊含著豐富的創新可能性,並且已經有瞭很多創新實踐。畢竟, 區分教育和教育者的,不是體製內外的身份,而是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理解孩子。
02
確實有些創新教育是貴的,特彆是一些知名度很高的教育機構,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定義瞭人們心中的創新教育以及創新教育的“高價”特質。
事實上, 教育的好壞和價格的高低並沒有必然關係。 好的教育未必一定是貴的教育,比如廣州的實務學堂,麵嚮的是城市打工者的子女;漳州港尾的“大兒童”,麵嚮的是城鄉結閤部的孩子;它們提供的教育更符閤我們心目中的好的教育,價格卻是低廉的。更不用說還有EV青年這樣的公益組織,為教育資源匱乏地區帶去好的教育。
如果說教育創新中什麼一定是“貴”的,那便是教育創變者的心智資源。 藉助這種資源,他們纔能充分發揮“在地性”的特質,纔能開創獨特的業務模式。當然,這絕不容易做到。
反過來,貴的教育也未必一定是好的教育,那些富麗堂皇的教學樓、華美的校服、各種光鮮頭銜的教師,是否一定帶來好的教育,是否一定是好的教育所必需的?
西安樂魚兒童學習社區聯閤創始人範�i曾提到他們的一位傢長,在送孩子來樂魚上瞭一學期之後感慨:“我發現很多學校收費很高,其實是把錢花在瞭錶麵功夫;你們收費比公立學校要高一些,但是錢都花在瞭孩子,花在瞭教育上。”
03
對很多教育創新而言,它們之所以目前是貴的,是因為創新的成本都是由單一機構承擔的。 教育不僅是一項需要情懷的事情,也是一件要花錢的事情,創新需要成本,創新還經常失敗。
要求一傢教育創新機構把自己的教育創新成果以低於成本的方式“普惠”給更多人,這看似滿滿的情懷,實際上卻是一種“道德綁架”,不僅不會促進教育的發展,反而會極大地抑製創新,延緩教育的變化。
前幾年,政府推齣政策搞幼兒園普惠,不管一傢民辦園是什麼條件、什麼投入、什麼樣的師資,一律統一的低價入園,大批民眾為此政策拍手叫好。這樣的政策帶來的實際結果卻是大量優質的幼兒園因為無法負擔成本而降低教育標準,甚至退齣瞭學前領域。這樣的“均貧富”政策帶來的是全行業的退步,也談不上給民眾多少實惠,充其量是“均貧”而不能“共富”。
04
真正有誌於教育變化的教育創變者,一定會把教育公平納入自己的考量,用教育創新促進教育公平。 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把是否具有這樣的初心作為衡量教育創新和教育創變者的標準之一。
真正的教育創變者們一定不是想要用教育固化階層,一定想要把好的教育覆蓋到更多人,而且是可持續的。
一個非教育行業的例子頗能說明問題。馬斯剋的特斯拉是一項偉大的創新,剛推齣的時候很貴,但是在技術成熟之後,他公開瞭全部的技術,推動瞭整個電動車産業的發展,中國目前的這些電動車廠傢無一不受惠於特斯拉的技術。
05
拉迴來說教育創新, 如何降低教育創新的成本(也就意味著價格),很重要的是成本能夠被分擔。 既然教育創新是一項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是具有正嚮的外部效應的,那麼政府、公益基金會、社會投資機構等都可以更大力度地支持教育創新。
但現在的實際情況是:政府壓縮瞭民間教育的空間;而公益基金會也越來越傾嚮於追求保守和安全,越來越多地從支持創新的“公益”退迴到“社會轉移支付”性的慈善;至於社會投資機構,因為種種原因,概念熱瞭十年有餘,仍然更像是一個傳說。
06
從階級/階層的角度分析教育是必要的,但不要過度,不要手中有錘子,滿眼看到的都是釘子,更不要隻揀“軟釘子”去敲。必須意識到,真正讓教育不公平的恰恰是公辦教育體係一統天下的格局,單一的教育選擇和單一的評價標準已經從一開始就讓不同階層的人處在瞭教育不公平狀態。
教育公平的實現有賴於兩件事情:
1)公辦的義務教育提高質量,麵嚮真正的教育做普惠。 這意味著政府加大基礎教育的投入,教育資源分布更加均衡,基礎教育階段考試不用於篩選,教學的內容側重通識教育,每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獲得更個性化的學習支持,畢業的時候能夠掌握基本的學習力和應對社會現實挑戰的能力。
2)在此基礎之上,鼓勵多元主體辦學,對不同背景的教育機構和不同的教育形態可以一視同仁,在教育內容、教育形式,以及教育技術的開發應用上將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特殊性納入考量。
簡言之,就是普惠的公辦教育打好基礎,多元的民間教育個性發展。
07
所以,與其去追問“教育創新是否會加劇教育不公平”,不如去反思“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創新(以及教育)”、“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公平”;去思考“如何創造一個有利於教育創新更多發生的環境”、“如何讓教育創新更有效地擴散”。
本文作者:顧遠
Aha社會創新學院創始人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