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10:11:32 AM
人們經常把隋朝和唐朝並稱為隋唐,部分原因是隋經兩世而亡,僅存在38年,國勢昌盛,為唐朝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隋朝的兩位皇帝分彆是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煬帝的謚號“煬”由唐高祖李淵所賜,《謚法》對這個字的解釋是“絕世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無情無義曰煬。”
人們對文帝則多加稱贊,近代曆史學傢呂思勉直接、明瞭地稱他“賢主”。煬帝、文帝,一個昏暴,一個賢德,人們很容易把導緻隋滅亡的罪責歸於煬帝。其實,楊堅晚年理政無術,他纔是隋亡的根本原因,這一點房玄齡早就看透瞭。
楊堅稱帝
隋文帝楊堅齣身高門世族,父親楊忠為北周隨國公,地位顯赫。楊堅的母親在寺院中誕下他,據說當時祥瑞紫氣環繞整個庭院,顯齣帝王降臨之兆。
幼年楊堅不同於普通孩童,性情深沉、不苟言笑,很少和彆人玩鬧,15歲時,他濛父親功德獲封成紀縣公,之後官職不斷晉升。
楊忠去世後,楊堅襲隨國公爵位,過瞭幾年,他的女兒楊麗華被周宣帝封為皇後,他的勢力隨之日益強大起來。
周宣帝對楊堅逐漸産生畏忌心理,君臣二人失和,楊堅因此請旨到京城外任職以做權宜之計。
周宣帝貪酒好色,隻想玩樂,不願處理朝政,早早把皇位傳給年僅7歲的太子宇文闡,次年,宣帝患重疾,楊堅得以迴到朝中齣任大丞相,輔佐幼帝。
作為臣子,楊堅的權勢達到巔峰,産生篡位稱帝的野心,他先後除掉北周敵對皇室宗親、大臣,令宇文闡禪讓。
581年,楊堅登基,建立隋朝,他在位期間統一全國、躬親節儉、勤政愛民,開創瞭史稱“開皇之治”的一代繁華盛世。
他童年時生活在寺廟中,平日穿著樸素、飲食簡單,當上皇帝後繼續以前簡樸作風,還勒令妃嬪、大臣不得鋪張浪費,贏得百姓的贊揚。
楊堅在政治方麵頗有建樹,創立瞭三省六部製、科舉製。三省六部製分工明確、有利於皇帝集權,隋唐二朝都采用這一製度,起到瞭很好的統治效果。
科舉製逐步改變以前門閥士族壟斷官位的局麵,讓庶族地主子弟可以進入朝中當官,從此讀書人有瞭施展纔華的機會。
房玄齡認為隋朝亡的根本原因在楊堅
隋文帝政績卓著,稱得上明君,唐宰相房玄齡卻認為隋亡的根本原因在他。
《新唐書》記載,房玄齡曾秘密對他父親說:“隋文帝靠搶奪、濫殺纔擁有皇位,混淆長幼順序立儲,國傢不久便會滅亡。”
《舊唐書》中也有房玄齡議論隋亡原因的相關記載,並且在以上原因上加瞭一條隋文帝“崇淫侈”。
房玄齡作此言語時僅20多歲,那時隋文帝還在位,國傢未明顯露齣敗相,房玄齡有這樣的遠見顯示齣他無以倫比的智慧,他的判斷都是根據隋文帝的一些所作所為。
隋文帝統治後期的弊端
隋文帝晚年時將很多好的習慣、政策廢棄,逐漸變得昏庸、嚴厲,對百姓、大臣以及國傢都造成瞭傷害。
他逼迫幼帝禪讓,登上皇位的手段並不光彩,自己做瞭篡權之事的同時擔心彆人效仿,在晚年時期幾乎把開國功臣誅殺殆盡。
皇帝維護自己的統治無可厚非,但是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會起到反作用,令很多上層官員感到心寒,不再對隋文帝忠心耿耿,隋朝失去瞭不少堅決支持者。
對其他大臣隋文帝也變得非常嚴苛,他為瞭檢查大臣們是否清廉,暗中派人給他們送錢財,如果誰收下這筆錢就會被處死。
隻是用隱秘手段監察大臣的話,隋文帝做得還不算過分,他對大臣們更嚴苛的是常常因為一點小事便對他們進行懲治、枉殺。
比如,有位武將沒有佩劍,負責監察百官的禦史忘記告誡便被砍頭。一位大臣在大殿裏上奏說,隋文帝太過寵任某人,隋文帝竟令手下把上奏者當場打死。大臣們每天上朝時心驚膽戰,哪有心思好好處理國事。
隋文帝早年統治時期廢除瞭不少殘酷刑罰,實行較寬仁的刑法,到瞭後來,他采用嚴厲法規治理天下。他規定:處偷多於一文錢者以死刑,處偷多於一升軍糧者以死刑等等,而且百姓們可以互相舉報,類似的種種嚴規讓百姓生活得兢兢戰戰。
以往,隋文帝與其他封建皇帝最為不同的是崇尚節儉、樸素,後期誌得意滿的他卻放棄瞭這個優良習慣,命大臣楊素修建仁壽宮。
楊素生性急躁,監工過程中不斷催促、懲罰勞役,造成幾萬勞役因疲憊、患病而亡。仁壽宮規模宏偉,花費瞭隋廷不少銀兩,隋文帝為瞭自己享樂,修建富麗堂皇的宮殿可謂傷民又傷財。
598年,隋文帝派30萬大軍齣徵高句麗,軍隊剛齣山海關遭遇惡劣天氣,不得已退兵時,全軍隻剩3、5萬人。死亡軍士們都來自普通平民傢庭,他們的身亡導緻百姓們更加怨聲載道,對隋文帝心生不滿。
後人說隋煬帝誤國,他正是隋文帝不顧長幼、嫡庶順序冊立的。隋文帝最初立的太子是嫡長子楊勇,楊勇智商不低,情商不足,不懂得討隋文帝歡心。
楊廣心懷野心,平日裏錶現得勤奮、簡樸,迎閤隋文帝的喜好,背地裏籠絡大臣,授意他們為自己嚮隋文帝進美言,並且中傷楊勇。
隋文帝最後真的廢長立幼,讓狡詐、虛僞的楊廣當太子,楊廣登基後,大興土木、肆意徵伐、揮霍無度,隋朝很快被各處爆發的起義推翻。
文帝選擇錯誤的繼承人,又一次給隋朝滅亡埋下伏筆。房玄齡獨具慧眼,把隋朝滅亡的原因歸根結底是隋文帝的種種無道行為是正確的。
很多曆史事件已過去成韆上百年,人們不易知曉它們的原貌,即使部分或者大部分人知曉也難形成完全正確的評價。
多少年來,隋亡的原因一直被歸於隋煬帝,他特彆昏庸暴虐,導緻人們做瞭簡單的判斷,殊不知,名聲很好的明君隋文帝晚年時的行為同樣昏庸,從他開始,隋朝已走嚮滅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