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 2016-06-13T14:58:27+08:00
学校日有位家长妈妈向老师反映,念高一的儿子常常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到家,说要留在学校赶报告,因为同组的同学都在打混、不肯做,所以他就自己扛下来写所有的报告。妈妈担心孩子的健康,心疼孩子太累、太辛苦,想跟老师讨论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每当有家长或老师问我上述状况何解,我都会告诉他们:大人要陪伴、倾听,但要忍住、不要介入。这是让孩子学习合作的机会,也是落实亲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传统教育强调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小组工作中,某个人很认真,其他组员觉得:他很行、他爱现,那就他一个人去做,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事实上团队里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但不要太多的善意帮别人承担,那会宠坏他人。合作是不容易的,要补位,但不要越位。
学校或职场都会有这种现象,通常能力强的人,这个你不会做,我帮你做好了,除了自己本分的事外,也接下其他组员的任务,这样不仅让人见识到他的厉害,也被大家的感谢荣光包围。别人刚开始没有介入,后来也不知道怎么介入了,就说一句辛苦了,讲完就跑去打球了。留他一个人做得要死,又爱做,至又抱怨,很吊诡。
一个人愿意补位(递补位置,将事务完成)、多做别人的事情,是善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剥夺了别人的学习机会。在开平我们不赞成一个人未经别人同意去做本分以外的事情,我们希望是用合作的方式,能力强的人,要催化组员一起完成任务、可以协助,但不是让自己成为英雄。
不要凸显英雄不代表不要补位,每个组员都有各自不同的厉害,要凝聚大家朝共同的目标前进,要知道再怎么不起眼的任务,都需要有人踏实的付出才能成事。真正的领导者要能拉起比较差的人,兜起拥有不同厉害的人,而不是自己做到死。这也是教育合作议题的意义所在。
老师要做的事是给出舞台,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尽情发挥,相信一群人的力量大于一个人,当碰到意见不合,让学生学会透过对话,创造解决问题、迈向合作的方法。
在未来世界,「冲突后合作」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能力。从不同的信念价值观里异中求同。未来的世界,谁懂得创造共同愿景,谁就可以迈向成功。
作者:夏惠汶
现职:开平餐饮学校创办人、关系动力学创设人、美国陶斯后现代学院院士
(Cam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