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9:42:19 PM
清乾隆二十七年,朝鮮王
英祖
將次子
李��
關進米櫃,八日後,李�嘶罨疃鏊烙諉墜裰校�史稱
“壬午禍變”
。
圖片來源:電影《思悼》
李�四順�鮮世子,王位繼承人,因其兄
孝章世子
九歲時被毒死,李�順鏨�後一年便被冊封為王世子。
世子齣生時,英祖已年過四十。老來得子,後繼有人,英祖彆提有多開心。
世子聰穎可愛,深受英祖所望,英祖將其過繼給無子嗣的中殿撫養,為其鋪平道路。
中殿:李氏朝鮮時代的王妃。
祖母大妃,嫡母中殿,生母映嬪,更是將自己後半生的榮寵都寄托在世子身上。
大妃:李氏王朝時代,新任國王對前任國王王妃的尊稱,相當於中國的太後。
圖片來源:電影《思悼》
世子兩歲受帝王教育,英祖親自為其寫教材,然而世子天性率真,喜愛刀劍作畫,英祖無意中看到世子畫小狗,一語不發便走瞭。
從此失望和挑剔的種子深埋英祖心底。
圖片來源:電影《思悼》截圖
英祖要的繼承人,需日夜苦讀聖賢書,知曉禮法權謀,他對世子的要求,愈發嚴苛。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子十四歲時,英祖指著宗廟裏的列祖列宗對世子說,江山是由鮮血染就的。
圖片來源:電影《思悼》截圖
英祖想要告訴世子,先有君臣,後有父子。世子雖唯唯諾諾,心裏卻不以為然,他認為人倫即人倫,父母都是為子女著想的,這是天性。
迴去後,英祖突然提齣要將王位禪讓給世子,大臣們紛紛懇求英祖不要禪讓,世子更是跪在殿外,高呼不可,一切正如英祖所料,他是故意這樣說來試探大傢的態度。於是乎,英祖退讓一步,那就讓世子代理聽證吧。
眾人都知英祖此舉用意,一是錶明自己無意王權,也就是和景宗的死沒有關係;二是震懾群臣,自己後繼有人,彆想再動左右繼承人的念頭;三是考驗世子,王權逆鱗,君臣有彆,世子該如何斟酌。
景宗:英祖的哥哥,有野史傳聞,景宗是被弟弟英祖犯上作亂,毒殺而亡。
世子聰慧,看得懂當前局勢,父親英祖對王位戰戰兢兢,後宮有權傾朝野的大妃虎視眈眈,朝堂又一分為二,將英祖扶上王位的老論派多為把持軍權的武將,想要革新的少論派多為文臣,寄希望於世子登基。
世子明白,權貴若抱團,則王權弱化、百姓不安,所以這時並不是登基的最好時機。
老師將代理政看作是登基的捷徑,勸世子要好好作為,
世子錶示,代理聽政隻是為父親分擔,不是為自己謀求利益。
世子終究不似英祖,於黨同伐異中崛起,但世子也忘瞭,自己也是局中棋,而非執棋者。
英祖的生母齣身卑賤,是沒有子嗣的大妃將英祖推上王位的,大妃對世子的肯定無疑在英祖的心裏紮下一根刺。
再加上朝堂上,世子想替父親收迴軍權,卻被英祖誤以為世子另有所圖,想默默壯大自己的勢力。
一下子世子在英祖心裏的角色就變瞭,由王位繼承者變為王權競爭者,這是英祖所不能容忍的。
英祖齣身低微,自幼經曆波摺動蕩,王位來之不易,他雖是個明主,卻也生性多疑,
陰鷙
狠辣。
之後的日子裏,英祖越發看世子不順眼,明言警告,重要的事情必須要經過他的同意,就連地方災害都要怪到世子無德。
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世子漸漸覺得父親對他隻有不由分說地責罵與厭惡,他厭倦這種傀儡的感覺,更痛恨朝堂紛爭。
英祖的陰晴不定是以君臣之禮傷瞭他與世子的父子之情,不管怎麼做,世子都無法挽迴英祖的心。
英祖對王權的惦念與看仇人似的眼光讓世子心寒,
至此,世子放浪形骸,整日披麻戴孝為大妃守靈,自己也睡在棺材裏。
以前那個充滿英氣的少年,已經成為瞭被躁鬱癥和施虐癥所掌控的瘋癲病人,他幾乎不再過問政事。
但英祖沒有彆的兒子,隻能立世孫(世子的兒子)為王位繼承人,世子的妻子與少論派為瞭確保世孫順利登基,統統站到瞭世子的對立麵。
已然知曉自己成為棄子的世子越發乖戾癲狂,他並不在乎權利,但他無法忍受父親對他的厭惡,他偏要以人倫來對抗英祖的君臣之道。
英祖親自寫瞭廢世子詔書,將世子關進米櫃封死,八天水米未進的世子被活活餓死,期間隻有世孫捧著一碗水站在米櫃前想喂給父親。
世孫問英祖,難道作為兒子,不能為父親送一碗水嗎?英祖沒有迴答。
一個更看重父子,一個更看重君臣,沾染權利的父子相殘血淋淋地被展示在世人麵前。
以上是韓國電影《思悼》中的主要劇情,
思悼
是世子李�說內趾牛�當然電影是有情感傾嚮的,更多的刻畫齣瞭英祖的冷血無情,那麼真正的曆史是什麼樣子的呢?皇室中的親情在權欲麵前真的不值一提嗎?
娘胎裏即有的黨爭,一團亂麻的關係網
有著2000多年封建統治的中國,誕生瞭400多位皇帝,其中也不缺乏各種圍繞皇位進行的內鬥,比如唐朝有
“玄武門之變”
,明朝有
“清君側”
……最為著名的大概就是康熙年間的
“九子奪嫡”
。
康熙一共有24個兒子,其中有9個兒子參與進瞭皇位爭奪戰,結果四皇子胤�G取得最終勝利。
而一開始被康熙帝寄予厚望的廢太子胤�i卻在高牆圈禁中結束瞭自己的一生,命運與朝鮮思悼世子何其相似,但思悼世子的結局更為悲慘。
農曆壬午年閏五月十三日,朝鮮王朝第21代國王英祖(1694-1776)將親生兒子思悼世子(1735-1762)殘忍關進米櫃餓死。
韓國曆史專傢對這樣的人間慘劇持有兩種觀點,
一些人認為當時的黨派戰爭愈演愈烈,思悼世子隻是政治的犧牲品,另一些人則覺得英祖與世子的性格矛盾纔是悲劇的根源,
而思悼世子後期的乖戾行為成為瞭壬午禍變的催化劑,英祖為瞭國傢的未來,不得不處死他。
我比較傾嚮於政治因素所占的成分比較大,縱觀朝鮮王朝後期,就是一部
“四色黨爭史”
。
“四色”即為四個黨派,分彆是老論派、少論派、南人派、北人派。
英祖時期的南人派和北人派已經式微,老論派與少論派內部的鬥爭也很激烈。朝中大臣們考慮到自己的政治未來,自然多多少少會對世子有所算計。
英祖以王世弟的身份繼承瞭同父異母的哥哥景宗的王位,這一兄終弟及的背景,背後就有老論派的推動,換個明白點的意思,其實就是“老論派擇君”。
英祖不想繼續黨派爭鬥,就實施瞭一碗水端平的
“蕩平策”
,根本目的是為瞭鞏固皇權。
隻是思悼世子的齣生打破瞭這個平衡,意味著在立嗣路綫的鬥爭上,少論派贏瞭。
黨派之間圍繞支持還是反對思悼世子,分歧重重,還加上王室人物的介入,整個情勢猶如一團亂麻。
根據《英祖實錄》記載,壬午禍變之後,英祖曾感嘆
“景彥豈是逆乎? 今日朝臣之偏論, 反為父黨子黨也, 然則朝臣皆是逆也。”
這錶示英祖自己也親口承認,朝堂之上默默形成瞭父黨與子黨的爭鬥,
而且思悼世子曾經求助於少論派的關鍵人物,說明世子是站在少論派那一邊的。
被體製異化的父子關係
《思悼》中的時代大背景是一種極端的權力壟斷的君主體製,父子之間的對抗性也被推到瞭極緻。
這對父子關係被權力的異化,有一個細膩的心理成長演變。
童年的世子崇拜著父親英祖,努力學習人君應具有的知識與風範,英祖對他的期待,使他第一次明白瞭壓力的沉重。
他默默無言地扮演著被父親操縱的角色,所謂的“代言政事”,非但沒有一丁點的自主權,還經常被父親責罵與全盤否定。
近乎蠻橫的嚴厲讓世子感覺不到親情的溫度,原來自己隻是父親專權的一顆棋子,最終因父親的嫌惡與疑忌走嚮毀滅。
《英祖實錄》記載,“上每嚴��切責,世子疑懼添疾……遊嬉無度,專廢三朝之禮,上意不閤,而即無他嗣,上每為宗國之憂矣。”
世子由之前的懂事聽話變成之後的放浪形骸與患上驚懼癥,形成瞭鮮明的諷刺,這樣的反差亦讓我們不難理解世子麵對父親時內心深重的恐懼與靈魂的撕裂。
《紅樓夢》
中的賈寶玉也害怕父親賈政,每當遇到賈政就會像老鼠見到貓一樣感到難以呼吸的窒息。
儒傢規定人際關係的基本準則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以及“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一君子人格的修身模式,即傢國天下中“父子君臣化,君臣父子化”,父對子具有絕對的宰製性,領導性。
不僅僅是《思悼》中呈現的這種被體製異化的父子關係,傳統社會的父子也經常沉默與對立。著名作傢
卡夫卡
就在其作品中將父親比喻為一位“獨攬大權的暴君”,
托馬斯?伍爾夫
也曾說:“對我而言,塑造一位父親的形象,便是樹立一個敵人”。
作為父親的英祖肯定內心有一個角落是愛著思悼世子的,《英祖實錄》中,英祖對童年時期的世子的喜愛之情溢於言錶,
“世子誕生,天資卓越,上甚愛之。”
然而,年輕的世子對於年邁又不願放手權利的皇帝來說,是一個威脅王權的存在。
盤根錯節的政治勢力更是在父子矛盾上添油加火,父子之間的不平等在政治鬥爭的環境裏被進一步擴大化,這大概就是皇傢中政治大於親情的無可奈何吧。
世子沒瞭呼吸後,米櫃終於破開,英祖的眼角不自覺的濕潤,這位不可一世的父親最後還是有瞭人性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