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2/2022, 8:11:21 AM
謝冕先生的性情
――選自《謝冕研究資料》
本文共計 2520 字|預計閱讀時間 7 分鍾
與謝冕先生接觸,最直觀的印象大概就是他的達觀性情,率真坦白,同時他的“愛美之心”也是齣瞭名的。
青年時期的謝冕
他自己不僅衣著整潔、溢光流彩,而且愛美景、美圖、美酒、美食、美女、美文,凡是與美有關的人與事,他都喜歡。因此,說謝先生是一個“唯美主義者”也大體不謬。
他到過世界許多地方,不論遠近,他一定帶上一部相機,除瞭與新朋老友“閤影留念”外,還要拍許多入眼的風光備日後欣賞。謝先生愛美食,他的所謂美食不是一擲韆金的“生猛海鮮”“滿漢全席”“法國大菜”,而是在傢常菜中吃到的美味,比如當年北大校園外“天上天”的“五花肉”、藍旗營“紅辣子”餐館的“枝江鴨”、傢鄉的魚圓湯或各地小吃,如果有老館子燒的傳統菜肴,那就更好瞭。吃過後,謝先生總會麯終奏雅有一番評點。
說謝先生愛美女可能有些不全麵,全麵的說法是美女也愛謝先生。隻要到外地開會或有其他聚會的時候,誇張一點說,謝先生身邊總是吸引著不同年齡段的各路美女,然後談笑風生一路拍照,這是聚會的一道搶眼風景。
上個世紀末在武漢開會,一個美女博士生總是追隨謝先生左右,但晚飯後散步時卻被程文超、陳曉明花言巧語搶先一步。謝先生後來笑談曰:“商場無父子,情場無師生。”文超已過世,曉明有口難辯,雖有《與謝公相忘於東湖》公開發錶試圖過關,但曆史公案莫衷一是,發乎情止乎禮一時傳為佳話卻是事實。
謝先生愛美文是大傢都知道的,而且他也寫過許多膾炙人口的美文,或被教材選用,或被北大校長迎新生的大會上引用。
說謝先生的性情,是說日常生活中的謝先生。謝先生的性情更多地體現在他的美文寫作中。一個人關注什麼纔會寫什麼,至於專業文章,他更多的是不得已而為之。
他在讀少年時代朋友王鶴齡《躬逢其盛自奮蹄》感言中說:“人的一生有很多偶然的因素,決定瞭他日後的發展。例如王鶴齡,他的纔分是在文學,但命運卻對他做瞭另外的安排。這也許是一種遺憾。但是,我想,文學這東西變成專業未必是好事,這種‘職業病’我是受夠瞭。文學在本質上是一種人生的滋潤和補充,把文學當作賴以生存的手段和方式,總有一點不妥。我很羨慕那些有一個正式的職業而把文學當作業餘愛好的人。在他們,文學就不是一種‘苦役’,而是一種興趣和享受。”
在謝先生那裏,寫率性而為信手拈來下筆萬言倚馬可待的散文隨筆之類的文字,因其“業餘”就成瞭一種享受。遺憾的是先生總是日理萬機,事必躬親,這樣的文字遠不如“苦役”中“熬齣”的文字多。
在國內,我們所到之處如果遇到記者,他們總會問上一句:“我們這裏有什麼變化?”事實上,當變化太多,變得沒有章法或唯變是舉的時候,我們寜願看到那些沒有變化的東西。謝先生肯定也有類似的想法。他看到傢鄉舊居後麵那片梅林消失的時候,他“擁有的悵惘和哀傷是說不清的”;看到北京城甚至大學院牆上,撕瞭貼、貼瞭又撕的“花柳病”廣告時,他想起瞭“這民族的劣根性,它的冥頑和麻木說明痼疾的深重”;看到蘇州街重修之後,秀麗的景色被一排擋遮蔽,他震怒瞭:大小圍牆是為瞭遮人眼目,隻因這是一個“農民王國”,蘇州街的排擋,“擋住那風景是為瞭不允許人不花錢就能看到那綠樹、那麯水、那挑在樹梢的酒旗”。還有許許多多,在各種風景中,謝先生總要洞穿那些彌漫四方的汙濁氣息或膽大而無知的妄為。
謝先生還寫過一篇不大引人注意――也與時尚相去甚遠的文章:《尋找雨花台》。他在文中寫道:
那些死去的人都是一些崇高的人。雨花台埋葬著敢於為理想獻身的人們。在人類社會,那些擁有理想者無疑屬於這個社會的優秀分子――先不論他們的理想屬於何種形態。有理想的人,比渾渾噩噩的人、醉生夢死的人更有益於社會的前進。因為他不滿足現在,他有對於未來的希求。在各種各樣“理想主義”者中,能夠為自己的信仰去犧牲的人――就是說,他不是一般地相信什麼,而是能以生命去殉自己的目標――更是一種超凡的偉大。雨花台埋著的就是這樣一些人。
在時尚引領風潮的時代,敢於說齣自己誠實的體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90年代中期,世風已變,隨意嘲笑或詆毀那一代有理想的仁人誌士已經不當作一迴事。謝先生當然不會為風潮左右,但在那個時代,他不是在為雨花台烈士說公道話,這沒有必要,他是在這些亡靈麵前言說他自己。這種情懷,曾伴隨他走過青年時代,我相信至今他還是沒有改變。他那代人的青春讓人羨慕。
謝先生無疑是一位美文作傢,他詩意的文章飲譽文壇。他崇尚文明、高雅和與美有關的一切事物,但他絕不僅僅是一個“唯美”作傢。他所接受的教育和傳統以及他內心的要求,決定瞭他的情感方式和關注的問題所在。這和倡導“純文學”的批評傢們是大異其趣的。
他有一散文名篇《永遠的校園》,北大校長許智宏在2005年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引用瞭謝先生文章中的話。他說,正如謝冕先生在《永遠的校園》中寫道的:“……因為這裏是一塊聖地。從上個世紀末葉到如今,近百年間中國社會的痛苦和追求,都在這裏得到集聚和呈現。”
謝先生關注的是“中國社會的痛苦和追求”,因此,他甚至反對為“唯美”而唯美的藝術,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各種奇異的文學觀念還前赴後繼此起彼伏的時候,謝冕先生重申瞭“文學的使命”。當“教化”成為文學唯一要求的時候,他反對“教化”;當文學的“教化”功能被要求抽空的時候,他卻強調文學傢行使這一職責。他發現瞭一些人對偉大文學傢諸種言說的斷章取義甚至偷梁換柱。這“有意的忽略”“不是裝作沒有看見,便是裝作毫無所知,因為,這些話多少都在批判著他們的失去曆史記憶和對事實的麻木不仁”:
加繆說:“為藝術而藝術的真理,其實不過是喊齣瞭不負責任的聲音罷瞭。為藝術而藝術是一位超然藝術傢與世隔絕的消遣,確實也是一個人為的、專門利己的社會矯揉造作的藝術。這種理論的邏輯結果就是小團體的藝術,或者是那種靠著裝模作樣、抽象觀念以及導緻整個現實毀滅而存在著的純粹形式主義的藝術。這樣,少數幾部作品打動瞭少數幾個人,而多數粗製濫造之作則腐蝕其他許多人。最終,藝術便在社會之外形成,而與其活的根源卻斷絕瞭關係。漸漸地,即使是頗有名望的藝術傢,也隻好孤獨寂寞。”他還說:“不負責任的藝術傢的時代結束瞭。當藝術自由的唯一目的是保證藝術傢安逸舒適時,它就沒有多少價值瞭。”薩特的話同樣強調瞭文學對世界的介入,指齣文學並非與世無涉的事業,他說:“不管你以什麼方式來到文學界,不管你曾經宣揚過什麼觀點,文學把你投入戰鬥;寫作,這是某種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開始寫作,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你已經介入。”他特彆提齣勸告:“作傢應關心人們所寫的時代,為同時代人寫作,為改變我們周圍的社會齣一份力。”
1983年,孟繁華(左)大學畢業第二年,在中央電視大學任教,謝冕(右)是主講老師。於錄音課後閤影。
謝先生是一個熱愛肖邦、熱愛雨果、熱愛雪萊的知識分子,他外在的達觀、性情不能遮蔽他內心深刻的憂患和批判意願。他熱愛美的事物,但通過美的事物他要暴露不能容忍的醜惡,他要通過美的事物讓世界的醜惡有所顧忌,無處藏身。因此,他的那些美文就不僅僅是“唯美”的告白。
我之所以選擇以謝先生的目光來談論他,是因為在一個大變動的時期、在一個慌亂而難以做齣文化選擇的時代,他關注的事物不僅體現瞭一個學者真實的性情,同時也體現瞭他的鎮靜、勇氣和洞若觀火的能力。
他的性情為我們顯現瞭另一個真實的謝冕: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熱愛傢鄉和朋友,同時這個世界的一切都與他有關的謝冕。
作者:孟繁華
原載《文藝爭鳴》2012年第8期
謝冕
謝冕,北京大學教授。1932年1月6日齣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隨即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1986年在北京大學建立國內第一個中國當代文學博士點,是國內第一位被授權指導中國當代文學方嚮的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傢協會全委會委員、北京市作傢協會副主席等職。著有《湖岸詩評》《北京書簡》《共和國的星光》《論詩》《謝冕文學評論選》《中國現代詩人論》《文學的綠色革命》《詩人的創造》《地火依然運行――中國新詩潮論》《新世紀的太陽――二十世紀中國詩潮》《大轉型――後新時期文化研究》(與張頤武閤著)、《世紀留言》《流嚮遠方的水》《永遠的校園》《1898:百年憂患》《論20世紀中國文學》《心中風景》《當代學者自選文庫:謝冕捲》《浪漫星雲――中國當代詩歌劄記》《西郊夜話――謝冕學術隨筆自選集》《燕園問學》《謝冕論詩歌》等。主持編纂有“中國新詩萃”“中國女性詩歌文庫”、《中國新文學大係1949―1976 第十四集 詩捲》《中國百年詩歌選》、“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叢書”、《中國百年文學經典文庫》《百年中國文學經典》《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1949―1999)》《中國當代文學史料選(1948―1975)》、“百年中國文學總係”“藍風箏・中國當代學院批評叢書”“百年百篇文學精選讀本”、《開花或不開花的年代――北京大學中文係1955級紀事》等。著述和主編的多種圖書曾獲各種學術成果奬勵。
“當代著名學者研究資料叢書”
周明全 主編
責任編輯:陳浩東 熊淩
“當代著名學者研究資料叢書”之
《謝冕研究資料》
周明全 編
責任編輯:陳浩東 熊淩
打開淘寶APP搜索 “雲南人民齣版社旗艦店” 進店自行購買,優惠更多哦~
本文作者:孟繁華
原載《文藝爭鳴》2012年第8期
部分文字有刪改
齣品:雲南人民齣版社新媒體設計中心
編輯:張益琿 李爽 張麗園
初審:張益琿 復審:馬濱 終審:段興民
微信視頻號
微信公眾號
有贊微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