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0/2022, 11:14:13 AM
海昏侯劉賀墓園(原稱“��墩漢墓”)是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1年至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此進行瞭長達五年多的考古發掘。國傢文物局派遣考古與文物保護專傢組現場指導,廣泛接納相關領域專傢學者,利用當今最新科技手段,齣土各類珍貴文物1萬餘件,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取得重大成果。專傢們認為,海昏侯劉賀墓園的考古是當今考古與文物保護結閤的成功範例。
2011年3月23日,江西省文物部門接到群眾舉報,在南昌市新建縣(現為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老裘村民小組東北約500米的��墩山上,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盜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當即派員進行現場勘查,並及時嚮國傢文物局做瞭匯報。國傢文物局於2011年4月6日在南昌主持召開瞭新建縣��墩墓保護問題專傢論證會,同意對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並要求對墓葬周邊區域開展考古調查。由此,這座沉睡瞭2000多年的漢代海昏侯墓葬,逐漸進入到人們的視野,海昏侯國研究正式拉開序幕。五年來,在國傢文物局“一流的考古、一流的保護、一流的展示”的總思路指導下,經過國內眾多專傢學者的不懈努力,海昏侯國考古與保護取得瞭豐碩成果。
這些成果概括為:
1.聚落遺址。發現瞭一座侯國聚落遺址,並初步摸清瞭聚落內的城址、曆代海昏侯墓園的分布規律;
2.墓園。解剖瞭一座保存完整的列侯墓園,並發掘瞭墓園內的車馬坑、�y葬墓以及墓園內的地錶建築遺存;
3.墓葬。發掘瞭第一代海昏侯劉賀墓葬,揭示瞭這座我國迄今保存完好,結構清晰,文物豐富的列侯等級墓葬;
4.文物。提取、清理、保護瞭一批珍貴的文物,為我國漢代考古提供瞭一份珍貴的實物資料。
一
海昏侯墓距南昌市北約60公裏,鄱陽湖南側,贛江西岸。自距今四、五韆年前,到商周時期,鄱陽湖一直是江西古代文化傳播的重要水上通道,其西側從最北長江南岸的瑞昌銅嶺礦冶遺址,到九江蕎麥嶺早商遺址,德安石灰山、米糧鋪、陳傢墩商代高等級聚落,再到樟樹吳城、築衛城、新乾大洋洲、牛城城址等商代方國都邑,戰國糧倉等,則是一條把江西古代文明逐漸推嚮巔峰的最重要的陸上通道。西漢時期的豫章郡十八縣,其中的8個古縣就分布在鄱陽湖周邊,而海昏縣,以及因海昏縣而設立的海昏侯國也位列其中。
2011年對墓葬進行掘前,對其周圍方圓5平方公裏的區域進行瞭全麵、係統的考古調查,並對海昏侯墓及其墓園進行瞭重點調查和鑽探。考古工作者共勘探麵積約400萬平方米,基本確認麵積達3.6平方公裏的紫金城址即為漢代海昏侯國都城。
紫金城址西麵和南麵為曆代海昏侯的墓園區、貴族和平民墓地。紫金城址東臨贛江,北依鄱陽湖,平麵呈麯尺形,分內城和外城。外城總麵積約3.6平方公裏,內城總麵積約12萬平方米,平麵呈長方形,宮殿區位於外城東部。城址四麵均有城門(含水門),城牆外有環繞的護城河,護城河與城內水路相通,可達贛江並入鄱陽湖。經過考古人員的勘探發現,其四周的城牆均為人工築造的城垣,為雙重城垣。城垣普遍保存較完整,基寬約20米,局部高達20米。雙重城牆間距達15米左右。內城由東西兩座小城組成。內城西北角靠近城垣處,有一處麵積約1000平方米的大型建築基址,基址挖有寬大的基槽;基槽夯土上,等距離排列圓形石質柱礎。跡象顯示,它極有可能是內城的宮殿基址。城門有城門墩,城區道路與城內的水網有車道相連;水路與陸路相接處,有大麵積的夯土基址,可能是碼頭遺跡。在城區還發現道路、房屋建築、夯土基址、水井、墓葬、灰坑等文化遺跡等數百處。對墓葬區鑽探資料初步分析,花骨墩、祠堂崗、��墩、蘇傢山為曆代海昏侯的墓園區。蘇傢山漢墓群位於紫金城城址的東南麵,為一處獨立的墓園。它麵臨鄱陽湖,麵積約1萬平方米。漢墓四周依山勢建有高聳墓園牆,墓園牆局部高達8米以上,園牆斷麵可見大量陶片、瓦礫等。園牆的東南西北四麵有明顯的四處豁口,可能是城門所在。墓園內有數十座磚室墓。祠堂崗漢墓群,位於紫金城城址西南,東部與花骨墩遙遙相望。墓園依照山勢布局,南北方嚮排列眾多墓葬,墓園麵積約1萬平方米。祠堂崗漢墓群見中心墓葬與分布有一定規律的小型墓,不見墓園牆。花骨墩漢墓群位於紫金城城址西麵,緊鄰城址西城牆,麵積約1萬平方米,存在大量小型活土坑。曆代海昏侯墓園區外圍還發現嶺上、戴傢山、五房山、龍坑、狗卵地、先發山、轎子山、夾山榖、北娘山、台盤子、楊傢山、鄒傢��、雙��岬、竹子山、萬傢山約13處貴族墓地和大量的平民墓葬,墓葬區總麵積約1.4平方公裏。
2012-2013年,在調查、普探、重點精探之後,先後對海昏侯劉賀墓園內的車馬坑、多座�y葬墓、園門、門闕及墓園建築基址進行瞭發掘,發掘麵積約1萬平方米。
海昏侯劉賀墓園呈梯形,占地約4.6萬平方米。園牆隱約可見,局部高達2米左右,考古發掘和勘探發現有東門和北門,門外發現有雙齣闕殘跡;通過門址有道路連接墓園路網與紫金城。墓園內由2座主墓、7座�y葬墓、一座外藏坑和寢、祠堂及園寺吏捨等建築構成,並有完善的道路係統和排水設施。海昏侯劉賀墓和侯夫人墓占據墓園最高、最核心位置,兩墓共用一個東西長約100、南北寬約40米,總麵積約4000平方米的禮製性高台建築,同塋異穴,各有方形覆鬥狀封土。南側的禮製性建築由東西廂房、寢和祠堂構成。其餘�y葬墓東西嚮一字形排列在主墓的北側。考古發掘的�y葬墓有3、4、5號墓。每座�y葬墓均有高約3米的封土,長方形墓室,深約5米,一棺一槨,總麵積30-100平方米。隨葬青銅器、陶器、漆器、玉器等物品數十件。長方形斜坡墓道,兩側有台階,長約10米。封土前、墓道填土上均建有方形夯土基址的祠堂。有的祠堂牆基外有巨大的圓形石質柱礎,可以復原為環形迴廊建築。
2012年發掘瞭海昏侯劉賀墓西側的唯一一個外藏車馬坑。位於主墓西麵,東側被主墓封土疊壓,屬於主墓本體的組成部分。平麵呈長方形,麵積約70平方米。坑體北麵有一條斜坡道。坑內原有木槨和木樁,僅留有痕跡。坑內殉葬有馬匹20匹,可辨彆齣原大木質彩繪車輛5輛,分屬安車和軺車。馬車經過拆卸,被拆卸下的車馬器集中裝入彩繪髹漆木箱內放置在槨底闆上。
2014年開始發掘主墓,完成封土和墓室內填土的發掘。
2015年開始進行槨室迴廊、主槨室的發掘。海昏侯劉賀侯墓本體規模宏大。上有高達7米的覆鬥形封土,下有坐北朝南的甲字形墓穴,墓穴內建有麵積達400平方米的方形木結構槨室。斜坡墓道位於槨室南側,兩側有台階供上下。墓道頂端有甬道與槨室相通。槨室由主槨室、過道、迴廊形藏槨、甬道和甬道東、西兩側的車馬庫構成。槨室中央為主槨室,主槨室通高約3米,麵積約50平方米。主槨室由木闆隔牆分開為東、西室兩部份,中間有一門道相通。東西兩室南側均有門、窗裝飾。主槨室北、東、西三麵按功能區分環繞以迴廊形藏槨。北藏槨自西嚮東分為錢庫、糧倉、樂府、酒具庫,西藏槨從北往南分為衣笥庫、武庫、文書檔案庫、娛樂用器庫,東藏槨主要為“食官”用具庫,包括酒具庫和廚具庫;在主槨室與藏槨之間闢有過道,寬約0.7米。甬道主要為樂車庫。
主棺柩位於主槨室的東室東北部,使用內、外兩重棺,與主槨室、過道、迴廊形藏槨共同構成五重棺槨形式,和周代以來“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的棺槨製度的諸侯等級相符閤。外棺南北長約3.71、東西寬約1.44、殘高0.46-0.96米,根據倒塌前頜闆,後擋闆的高度,推測棺柩原高度約為1.36米。棺床高約0.26米,下安4個木輪。外棺外側有多組等距分布的龍形帳鈎,原應有帷帳裝飾;外棺蓋上有漆畫痕跡,並放置三把玉具劍。內棺蓋上彩繪漆畫,並有紡織品痕跡。內、外棺之間的南部(或頭箱)隨葬大量金器、精美玉器和漆盒,應為墓主人生前喜愛之物。
考古發掘共齣土青銅器、漆木器、鐵器、玉器、陶瓷器、金器、紡織品和簡牘、木牘等各類珍貴文物約1萬餘件。這些文物既是漢代物質文明成果的集中體現,又是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曆史、藝術、工藝水平的全方位展示,具有不可多得的曆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透過劉賀墓園、車馬坑、槨室、甬道樂車、編鍾、銅錢、昌邑籍田鼎、昌邑九年瑟、昌邑食官、海昏侯金餅等,幾乎可以詮釋漢代的列侯園寢製度、車輿製度、樂懸、舞列製度、籍田製度、食官製度、賻贈製度、酎金製度、“物勒工名”製度等。大量工藝精湛的錯金銀、貼金、包金、鎏金銀銅器,如車馬器、樂器、博山爐、連枝燈、雁魚燈、鼎、染爐、蒸餾器、銅鏡、銅鎮等;玉器,如透雕龍、虎、鳳紋飾的�s形佩、玉璧、玉環、玉劍具、組玉佩、玉耳杯、玉印等;圖案精美的漆器,如繪製孔子及其弟子畫像和記載他們生平的漆屏風、圍棋盤、耳杯、扣銀邊的漆盤、貼金片的漆奩、漆樽、鑲玉石和瑪瑙的幾案等,均顯示齣西漢時期手工業高超的工藝水平,再現瞭西漢時期高等級貴族的奢華生活,是西漢列侯“事死如事生”的典型標本。
二
2016年2月24日至26日,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年會在南昌召開。題為“秦漢考古視野下的海昏侯墓考古及其意義”,吸引瞭國內眾多秦漢考古專傢。專傢們總結瞭海昏侯墓考古的階段性成果。專傢們認為:
“海昏侯墓是中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擁有最完備祭祀體係的西漢列侯墓園,對於研究西漢列侯的園寢製度具有重大價值。該墓是中國長江以南地區已發現的唯一一座帶有真車馬陪葬坑的墓葬,其規模宏大、槨室設計嚴密、結構復雜、功能明確,是西漢中晚期列侯等級墓葬的典型代錶,對於研究西漢列侯等級的墓葬製度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迄今齣土的1萬件文物,形象地再現瞭西漢時期高級貴族的生活,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以紫金城城址、曆代海昏侯墓園、貴族和平民墓地等為核心的海昏侯國的一係列重要遺存,共同構成瞭一個完整的大遺址,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麵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遺址,是國傢級乃至世界級的珍貴曆史文化遺産,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展示利用價值。”
專傢門還認為:“南昌��墩山西漢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理念先進、方法科學、計劃周密、目標明確。發掘者始終重視文物的現場安全和文物信息的提取,重視展示利用與文物保護,注重多學科的介入,注重高科技手段的應用,考古發掘現場與文物保護井然有序,實驗室考古及時細緻、科學規範,是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結閤的成功範例,反映瞭我國田野考古的發展方嚮。”專傢們對海昏侯墓考古給予瞭高度評價。為此,我們總結瞭以下幾個工作理念。
(一)
堅決貫徹執行國傢文物局田野考古操作規程和大遺址考古工作要求,以聚落考古的思路從大遺址角度來開展考古和保護工作,即全方位的調查,大麵積的普探,重點地區精探,關鍵遺址發掘。
由墓葬到墓園,再由墓園到整個墓葬群,再到以墓葬群和紫金城城址為核心的海昏侯侯國都城遺址,根據設定的相關工作方案,確立瞭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工作與文物保護的技術路綫。
2011年,先調查瞭5平方公裏範圍,發現瞭紫金城址,勘探發現瞭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海昏侯墓園(��墩山墓園);
2012-2013年,重點解剖瞭海昏侯墓園,理順瞭墓園內�y葬墓、車馬坑以及墓錶建築寢、祠堂、園寺吏捨和墓園內道路和排水係統的相互關係;勘探瞭發現瞭四座海昏侯墓及其墓園、貴族和平民墓地;
2014-2015年,重點發掘瞭海昏侯劉賀墓葬,同時開始勘探海昏侯國都城----紫金城。
這樣的科學規劃,思路清晰,層層遞進,避免瞭單純針對主墓的發掘而忽視墓園結構的問題,也有效地解決瞭墓園內相關遺存的共存關係和功能特點,並且對於海昏侯國聚落遺址有瞭較為全麵的瞭解。
(二)
始終堅持方案預案先行。
根據國傢文物局《關於江西新建��墩古墓考古發掘項目的批復》精神,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製定瞭《江西新建��墩墓葬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方案》和《江西新建��墩墓葬考古發掘工地安全保衛工作預案》,並確立瞭考古工作的技術路綫。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考古隊首先編製方案、預案,然後經過專傢組反復討論之後報請國傢文物局批復,最後由考古隊具體實施。發掘前對各個發掘對象要做齣具體方案,並做齣詳細的預案,發掘中遇到問題之後,在場的專傢組要提齣各類的現場文物應急處置方案和提取方案。由於墓葬的發掘過程非常長,為瞭保護文物安全、人身安全,對於文物提取、運輸,墓葬本體、墓壁加固以及主棺的吊運過程,和文物庫房、文物工作站、安防、消防等都進行反復論證,有效地保證瞭文物安全。在這一些過程中,包括文物提取、文物庫房、安防消防等方案預案超過20項。
(三)
重視科學預判,考古發掘具有前瞻性學術性,使發掘工作少走彎路。
我們依據漢代帝陵和江都王陵等已發掘的漢代帝王侯陵墓的研究成果,試圖在海昏侯墓園尋找相似遺跡,通過勘探和發掘,確認墓園等相關建築要素,墓園牆、門闕和外藏坑、禮製性建築的發現,就得益於上述的研究與證實。也正是這些預判和勘探發掘,讓我們發現並確立瞭這座現今保存最為完好的西漢列侯墓園。在主槨室的發掘過程中,甬道齣土的一架樂車也頗具戲劇性。在清理甬道時,考古人員發現瞭青銅�T於以及數件青銅鍾。專傢組認為,在東漢的畫像石上,樂車上常常有�T於與鼓相配閤使用的題材;《周禮》也有記載:“以金�T和鼓”“作樂而振之,與鼓相和”。也就是說,有�T於,一定有鼓。必須找到鼓,否則就是失敗。考古人員按照這一思路,經過十分謹慎的清理,終於在最靠近甬道入口的塌陷槨闆邊緣發現瞭鼓錘。顯然�T於和鼓的配閤終於找到瞭實物證據。
(四)
精細發掘,始終把考古的資料提取和文物安全放在首位。
在發掘過程中,我們精益求精,製定瞭“慎之又慎、確保萬無一失”的總原則,始終堅持“現場文物保護第一、現場安全第一”的工作思路。發掘時每一個堆積單位和齣土遺物都有自己的三維坐標,都得到瞭及時的清理和保護。我們建立瞭4800平方米的臨時文物保護用房,用於文物清理和保護。從工地現場套箱提取的文物達100箱用於實驗室考古,有效保護瞭脆弱質文物和埋藏關係復雜的文物。
在實驗室,采用無損或微損技術對竹木漆器病害檢測,依據保存及檢測分析,在提取器物時選擇確定閤適的提取技術。清理後的漆器裝入盛放有純淨水的塑料容器中上架保存。室內溫度保證恒溫恒濕。
(五)
注重考古資料現場采集,注重文物的現場保護,注重現代科技運用,爭取做到發掘規範化、資料影像化、信息數字化,為遺址的研究、保護、展示、利用提供堅實的基礎。
我們在調查之初大量使用地球物理探測、GPS定位、電子全站儀布網測控、全球地理信息係統(GIS)記錄等科技手段,對墓園全麵進行布網測繪,測控點達9000多個,將調查資料和勘探數據完全數字化。尤其是最近對紫金城的調查後,我們正準備建立起海昏侯國遺址田野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的地理信息係統。
在發掘過程中,廣泛采用三維掃描、延時攝影,航空拍攝等技術。文物清理和保護過程中,使用X光探傷技術、X光成像技術、高光譜、紅外掃描技術、充氮保護技術、低氧氣調鏈技術。還有能譜分析、去離子水養護、泥土分離劑使用,不同遺跡圖樣的浮選、殘留物的分析、檢測等,都為現場文物的提取、保護與科學研究提供依據。
(六)
度重視跨學科閤作,重視人纔培養。
為保證發掘保護研究的權威、規範,我們與全國十餘傢單位展開長期閤作。既強化對文物的現場提取,也把閤作延伸到實驗室,取得瞭單純依靠田野考古手段無法達到的效果。
我所參與文物保護人員包括博士一名,碩士兩名,本科生、大專生及其他技術工人計20餘人。全省陸續參與工作的專業人員、學生超過100人。江西的文博力量得到較大提升。而全國高校也有近百名博士、碩士參與發掘保護。
正是因為有上述明確的技術路綫,較為先進的工作理念,使得海昏侯墓發掘與文物保護得到瞭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認同,而被國傢文物局領導和專傢肯定為當今中國考古的典範,代錶中國考古的發展方嚮。
作者:徐長青
原文刊於:《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全新理念下的海昏侯國考古》。文章略有增刪。
編輯:“江西考古”微信公眾號編輯小組
終審:柯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