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10:48:14 PM
昨天看到瞭這個新聞:
全國人大代錶甘華田教授的提案建議:
把上小學的年齡拖遲到7歲;把小學六年製改為5年製;保留初中3年製;把普通高中改成2年製。
也就是說,孩子7歲上小學,12歲上初中,15歲上高中,17歲上大學。
如果這個提案通過的話:未來孩子們沒有中考,小學讀到高中,直接高考!歡樂不?
網上大傢在評論區快吵起來瞭:
- 彆取消瞭,中考還是得先打擊下,讓大傢看看自己水平,這樣高中三年還有機會被鞭策進步。
-支持普及高中,不然年紀太小……很多孩子還沒開竅,沒有領悟就無情的被排擠到職業學校!
- 沒必要,就應該中考分流學生,不然以後誰去做普通生産工人?分流很殘酷,但這就是國情,何況連高中都考不上的學生,真沒必要走讀書這條路!
- 挺好,教育更加公平!普及高中,拒絕內捲,利國利民。
- 小學壓縮一年,高中壓縮一年,比以前少瞭2年,相對大學畢業就提前兩年,提供給社會更多的新鮮韭菜。相對的研究生和博士畢業從理論上也就提前瞭兩年,降低瞭高學曆人纔的婚姻壓力,有利於三胎政策。
有爭議是好事,很高興看到有這樣關注教育的提案齣現在兩會上。
我也來說說我的觀點:
我覺得這是個好提案,有其閤理性,但它作用有限,解決不瞭問題。
提案的目的應該是希望把選拔性的高考推遲到高中,以此緩解中國傢庭的教育焦慮和應試導緻的內捲。
但實際上,最後的選拔依然存在,分流隻是延遲瞭升學焦慮而已。
孩子躺平十年,突然被拉去考試,開玩笑?那一定得提前準備啊!如果大傢都抱著這樣的想法,那應試焦慮和內捲隻會多不會少!
打個比方,某公司通過打卡的方式考核績效。為瞭績效上班路上所有人都在狂奔,這時有一個聲音說:“不要這麼快,你慢一點。”
誰聽呢?
其實 “修改9年義務教育學製”的聲音一直都有。
比如,北大教授,經濟學傢 姚洋主張推行“十年製義務教育” :
把初中和高中閤二為一,從6年學製縮減到5年,再把小學壓縮到5年學製,形成一貫製十年義務教育。 從製度上普及高中教育,取消中考分流 。
莫言 也曾經在兩會提案中說,應試教育會讓學生過早地進行“分流”,過早地品嘗到“優勝劣汰”的潛規則,這對心智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中學生來說, 未免過於殘忍 。
建議取消中考5:5分流,將原本12年學製縮短到10年,隨後再進行考試。
經濟學傢梁建章的建議更猛烈:
普及大學教育,取消中考 ,淡化高考成一種進大學資格考試,淡化名牌大學的本科教育。這樣中學生就不需要為瞭中考和高考浪費兩年的刷題時間,由此中學階段的學習可以縮短兩年,大部分學生可以在20歲左右就大學畢業走上社會或進入研究生院。
之前江湖上還有一份流傳過一份 縮短學製的謠言稱 ,“ 小學4年、初中3年、高中2年 ”。
後來,教育部齣來答復說,不要聽信謠言,中國目前還不具備縮短學製和將普通高中納入義務教育的條件,不要聽信小道消息。
學者們從人纔培養、國傢戰略的層麵來討論。
作為一名普通媽媽,我之所以認為學製改革有其“閤理性”,不宜過早分流孩子的原因在於:
初中畢業孩子纔14歲,懵懵懂懂心智尚不成熟,人生觀還未形成 ,容易被周圍的同伴和成年人影響,早早被分流到社會或職業學校,他能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嗎?哪個傢長會放心呢?
其次,近幾年 AI和人工智能引起的職業替代在加劇,很多崗位已經被自動機器人取代瞭 ,未來有競爭力的人纔更多是有學習能力、豐富背景知識、能夠處理復雜問題的人。
就算是走技術路綫,初中的知識量是遠遠不夠的,接受更多的通識教育,養成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纔能有競爭力。
還有一點,也是最現實的, 教育是決定收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事實上,確實有研究證明教育的迴報率在不斷提高。
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的研究發現:
多上一年學,對一個人日後的收入水平有正嚮影響 ,這一影響不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而純粹是由教育帶來的迴報。
接受12年教育的人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的收入增加12%,接受16年教育的人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收入高齣65%。
而我看到的另外一份數據就更直白瞭:
數據來源: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你看,研究生的工資指導價幾乎是高中、中專或技校文化程度的2.5倍,本科生的工資指導價是初中生的2倍。
所以,不管是在城市打拼的中産、小康傢庭,還是城鎮農村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多讀點書,未來有一個好的前景, 這真是為人父母最樸素的願望瞭!
“目前中考分流40%-50%,而在這個概率中,城市中的孩子有更多的可能進入高中,被分流的更多是郊區和農村的孩子,這就造成瞭一種教育的不公平。”
姚洋說的這一點是事實,也讓我很痛心。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每個普通人肩上,那就是一座山。
從現在來看,初中分流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嚮瞭。
學製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教育部門至少在短期內大概率不會改變當前的九年義務製教育學製。
真正讓我擔心的是,如中科院研究員儲朝暉所言:
“以一場考試的分數把學生分成職校生和普高生,這是 分層而非分流 ,分齣來的是在應試中失利的學生,而非適閤職業教育的學生。”
“分流前學生也沒有接觸過相應職教內容,但隻是把高考的壓力又放到瞭中考。”
這樣的分流對孩子來說,可能是 另一個應試教育的戰場 ,而通過這場戰爭,在孩子這麼小的年齡下,真的能分齣來哪些適閤職業路綫,而哪些又適閤學術路綫?
媽媽們,這一點真的需要我們去思考!
當然,教育一直在改革中。我們這一代人,當初也是教育變革的“嘗鮮者”。
辦公室有好幾位媽媽在小學時是5年製,有位媽媽說,她們那個年代,中考報名最受歡迎分數最高的是師範,其次纔是高中。她也並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
焦慮肯定是有的,但我們也要看到國傢在職業教育上大力投入,加大職業教育課程建設,這需要時間完善,對教育改革還是應有樂觀的期待。
解決內捲,要從源頭開始。
作為普通媽媽,我能做的除瞭關注教育改革動態,還要給孩子更多機會接觸更廣的知識麵力所能及進行通識教育,這其中也包括對孩子進行職業教育的部分。
需要關注的還有很多,我也會繼續給大傢尋找好的資源。
不要讓孩子成為應試的機器,同時也要明白應試的重要性。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