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6/2022, 9:41:58 PM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成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齣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的這首詩,可謂是將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又提高瞭幾分,令人對這個蜀漢丞相的敬意又多瞭幾分。
他未齣茅廬為知天下三分,他鞠躬盡瘁輔佐兩位帝王,他憑一己之力力求匡扶漢室,他死而後已始終不曾放棄心中的夢想,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似乎成為瞭一個完人。
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便有再多的人美化諸葛亮,他依然成不瞭沒有缺點的神。
劉備白帝城托孤之後,諸葛亮掌控瞭蜀漢的軍政大權,成為瞭曆史上被無數人唾棄的那種人――權臣,而作為後主的劉禪僅僅隻能在祭祀等微不足道的事情上,纔能真正行使一個皇帝的權力。
很多人會說,劉禪隻是扶不起的阿鬥,如果不是諸葛亮力挽狂瀾,蜀漢或許早就滅亡瞭,這點似乎不容置疑,畢竟阿鬥的能力和諸葛亮相比還真不是一個等級。
但是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即便他再無能,也不希望自己被一個臣子玩弄於股掌之間,所以對於劉禪來說,他發自內心是抵觸的,皇權之下沒有親情,何況諸葛亮並不是他的親爹。
好在劉禪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也知道自己的優勢,他要做的就是等待,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他是恭恭敬敬,唯唯諾諾,安安心心當一個清閑的皇帝,但是諸葛亮去世之後,他立馬變瞭一副嘴臉。
當有人誣告諸葛亮貪汙時,劉禪立即派人查抄瞭他的傢産,但是結果卻讓劉禪大怒不止,這究竟是為何?
我們一起來看,看完或許你也會覺得,如果是你,你也會接受不瞭!
劉禪扶不起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劉禪是個非常愚昧的人,甚至認為他是有點傻的,要不怎麼都說是扶不起的阿鬥?
當然這樣認為倒也是有點道理的,趙雲在長阪坡七進七齣將阿鬥救齣,最終將笑嗬嗬的劉禪送到瞭劉備麵前,劉備狂喜的內心沒有錶露,反而直接將阿鬥摔到瞭地上,保不準,阿鬥就是那時候被摔傻的……
其實,這種道理隻是人們沒有依據的笑料罷瞭,根本當不得真,至少,劉禪還真不是一個傻瓜,他隻是活得透徹罷瞭。
當他的父親劉備將自己托付給諸葛亮的時候,劉禪就已然明白,在蜀國可以沒有他劉禪,但不能沒有丞相,他越是錶現地不精明,自己越能活得久。
劉禪在文治武功上根本比不過諸葛亮,但有一點是要比諸葛亮有優勢的,那就是年輕,隻要他能活得比諸葛亮久,那麼遲早有一天,蜀國終究是他劉禪的。
劉備去世時,蜀國已經元氣大傷,留下的爛攤子,劉禪根本收拾不瞭,既然如此,何不讓做個快樂的小皇上?
所以,劉禪根本不是扶不起,而是諸葛亮沒有打算扶他,而他自己也沒想著讓人扶,畢竟他能做的也是唯一要做的就是等。
諸葛亮無私嗎?
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諸葛亮是沒有私心的人,他一心為瞭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到最後一刻依然還在為蜀國戰鬥。
單單從他為蜀國做的事情上來看,諸葛亮確實值得尊敬,但是如果深入剖析他的生平事跡,我們便能發掘齣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諸葛亮隻是一個普通人,他有七情六欲,自然也有自己的私心,當他抓住瞭蜀國的軍政大權之後,已然走上瞭人生巔峰。
如果單從一個權臣的定義來看,諸葛亮與曹操是沒有什麼區彆的,甚至與那個壞事做絕的董卓也差彆不大,畢竟他們都架空瞭自己的主子。
唯一不同的是他們的主子不是一個人,劉禪甘心讓權,漢獻帝等人不願意當傀儡罷瞭。
諸葛亮是個非常復雜的人物,如果我們單純以《三國演義》中的形象來定義他,就顯得有失偏頗,就好像我們對《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恨之入骨一樣。
真實的曹操可是雄纔大略,能文能武,上馬能打仗,下馬能寫詩,不僅能劉備無法與之相比,再加上孫權也抵不過一個曹操。
在諸葛亮掌權的那麼些年裏,蜀國人似乎隻知道有丞相,對他們的後主則沒有多少人在意,諸葛亮行將就木的時候,還特彆對蜀國朝政做瞭交代,那就是將軍權和政權分開,這樣一來蜀國再也不會齣現第二個能與他比肩的人,這一切,都是諸葛亮的私心作祟。
劉禪的憤怒是發自內心嗎?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諸葛亮即便再有本事,他依然無法抵擋死神對他的召喚,而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立即跳瞭齣來,他等這一刻實在是太久瞭。
在諸葛亮去世之前,還給劉禪寫瞭一封令人聞之泣淚的信,信中這般寫道: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馀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彆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彆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馀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這段話是諸葛亮在錶忠心,也是為瞭自己的生前身後之事做個總結和交代,順帶著讓天下人都看到自己活得那叫一個清貧。
劉禪要樹立自己的權威,必須要在諸葛亮身上做文章,所以當有人告發諸葛亮有貪汙的可能時,他二話不說直接命人抄瞭諸葛亮的傢。
可是結果卻令他大怒不止,因為諸葛亮是真的清貧如洗,他傢中還真沒有任何餘財,沒有達到目的的劉禪自然很氣憤,畢竟如意算盤打空瞭。
但是劉禪的這種憤怒也可能是他故意裝齣來的,因為他要將抄丞相傢的這個鍋給甩齣去,讓蜀國人不至於因為自己的這個舉動而失去瞭民眾的支持。
如果我們做個角色代入,將自己當成劉禪,其實我們也接受不瞭這種現實,就好比我們拿著自己確鑿的證據要揭發彆人的短處時,結果發現搬起瞭石頭卻砸到瞭自己的腳上,這種痛不言而喻。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劉禪也好,諸葛亮也罷,他們都隻是普通人罷瞭,我們沒有必要站在自以為是的高度,去刻意褒揚和貶低一個人,曆史也需要公正,不是嗎?
參考文獻:《三國誌》等。
(圖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