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8:10:16 AM
《走進古典的過程》,程章燦著,廣東高等教育齣版社2022年1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共收論文20篇,分上、中、下三篇。作者強調,從事中國古典研究,要走進古典的過程。所謂“過程”,一是指作為研究對象的人物的成長過程,二是指文獻的生成過程,三是指文本的造作過程,即作品的題目、韻式、章句等形式結構及意義生成過程,四是觀念的鍛造過程,即詞匯、術語、意象等演變定型的過程。
該書論文從不同角度涉及作為研究對象的人物的成長過程,上篇大多聚焦各類文獻的生成過程,中篇大多聚焦文本的造作過程,下篇側重從詞匯、術語、意象等角度,窺探語言及觀念的形成過程。一方麵遙接文史結閤與文史不分的傳統治學思路,另一方麵則試圖結閤書籍史、文化史以及文章學等研究視角。
該書也有意呈現作者作為研究主體的成長過程,是對作者研習中國古典文學和古典文獻學過程的階段性迴顧與總結。
《魏晉南北朝賦史》
目 錄
上篇
一、《詩集傳》纂例舉證
二、作為文本的漢代石刻――讀《漢代石刻集成》
三、宋刻《南嶽稿》考證
四、文儒之戲與詞翰之纔――《文房四友除授集》及其背後的文學政治
五、所謂《後村韆傢詩》考
六、一次同題競賽的百年雅集――讀南海霍氏藏本羅聘《鬼趣圖捲》題詠詩文
中篇
七、三十個角色和一個演員――從《雜體詩三十首》看江淹詩歌的個性特色
八、題目與詩――謝混《誡族子詩》及其詩史意義新論
九、讀任�P《劉先生夫人墓誌》並論南朝墓誌文體格
十、重定時間標準與曆史位置――《新刻漏銘》新論
十一、象闕與蕭梁政權始建期的正統焦慮――讀陸��《石闕銘》
十二、五句體與連章詩――杜甫《麯江三章章五句》體式發微
下篇
十三、郭象“碑論”“文論”考
十四、文本與視野――六朝文學研究的兩點思考
十五、樹立的六朝――柳樹與一個經典文學意象的形成
十六、從碑石、碑頌、碑傳到碑文――論漢唐之間碑文體演變之大趨勢
十七、論“碑文似賦”
十八、後論賦絕句五十首
十九、符�v考――論割並年號及其相關的構詞問題
二十、尤物――作為物質文化的中國古代石刻
程章燦主要學術著述
《古典學術的現代化》(代後記)
《世族與六朝文學》
前 言
1979年9月,我考上北京大學,在陰錯陽差中,被錄取到曆史係世界史專業學習。那個年代國內高校的曆史係中,設有獨立的世界史專業的寥寥可數。而當時的北大曆史係,下設中國史、世界史、考古三個專業,這是比較罕見的(考古專業獨立建係,是在我畢業以後)。雖然有專業的劃分,但很多曆史學的基礎課,比如中國通史課程,還是三個專業一起上的。給我們上課的皆為一時名師,例如教秦漢史的張傳璽老師,教隋唐史的張廣達老師,教明史的許大齡老師,教近代史的張寄謙老師等。
張廣達教授
唐代小說中常常寫到�L包,裏麵裝的是什麼,往往神秘莫測。張廣達老師來到講台前,不疾不徐地打開�L包,裏麵盡是書,有綫裝的,有洋裝的,上課時展示給我們看。
四十年後迴首疇昔,這一場景記憶猶新。可惜那時年少無知,身在福中不知福,辜負瞭老師們的教導,雖然偶或嚮古典的殿堂張望幾眼,卻既未登堂,更未入室。
1983年9月,我負笈南下,考入南京大學中文係,師從程韆帆教授攻讀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生學位,先讀碩士,再讀博士,博士畢業以後,就留校工作。日常生活,無非是教書、讀書、寫書。所教、所讀、所寫,大抵以中國古典文學與古典文獻學為中心,可以一並簡稱為“古典”。本書書名中的“古典”二字,就是這個意思,而書名中的“過程”二字,則語帶雙關。
《走進古典的過程》共收錄論文20篇,分為上、中、下三篇。近幾年,我在不同的場閤、從不同的角度,多次提齣在中國古典研究中要重視“過程意識”的想法,強調研究者要“走進古典的過程”。
《劉剋莊年譜》
所謂“過程”,按我粗淺的看法,主要指四個過程:一是指作為研究對象的人物的成長過程,注重這些人物成長過程中的各種人生經曆、心理體驗以及社會互動;二是指文獻的生成過程,注重文獻生成的各種形態選擇(書籍與石刻,寫本與刻本等)、文獻生産與流通過程中的各種責任者和參與者等;三是指文本的造作過程,注重從文章學(composition)角度深入剖析作品的題目、韻式、章句等形式結構及意義生成;四是觀念的鍛造過程,注重詞匯、術語、意象等在曆史中演變定型的過程。
強調這四個過程,一方麵與強調文史結閤、文史不分的傳統治學思路一脈相承,另一方麵則試圖結閤書籍史、文化史以及文章學等研究視角。這當然隻是極簡版的概述,掛一漏萬。本書上篇所錄六篇論文,大多聚焦各類文獻的生成過程;中篇所錄六篇論文,大多聚焦文本的造作過程;下篇所選八篇論文,內容稍顯龐雜,其側重點為從詞匯、術語、意象等角度,窺探語言及觀念等的形成過程。上、中、下三篇中都有論文涉及作為研究對象的人物的成長過程,明眼的讀者自不難甄彆。
《賦學論叢》
從另一角度來看,《走進古典的過程》可以說是我的一本自選集,可以視為我研習中國古典文學和古典文獻學過程的迴顧和階段性總結。其中最早的一篇寫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最晚的一篇刊發於2020年年初,時間跨度逾30年。若是按照年代順序編排這些論文,那麼,個人三四十年來研習古典、一步一步地走進古典的蹣跚足跡,或者會得到更清晰的呈現。
除此之外,我還寫過一些有關古籍整理與研究、國際漢學以及其他專題的論文,有兩本專題論文集正在編輯齣版中,本書就不再重復選錄瞭。作為“代後記”附錄於篇末的《古典學術的現代化》一文,自道苦辛,希望有助於大傢瞭解我的研習中國古典的過程和思路。
最後,感謝“學術中國文叢”編委會張江主編,感謝執行主編王兆勝教授,感謝分捲主編陳劍暉教授,感謝廣東高等教育齣版社總編黃紅麗及其編輯團隊,感謝本書責編劉麗麗編輯,感謝幫我統一格式的我的研究生陳健煒。若沒有他們的信任和幫助,本書不可能有齣版的機會,我也沒有機會在迴顧過往的同時,重新整理瞻望前程的心情。
程章燦
2020年9月1日
《石刻刻工研究》
個人簡介
作者近照
程章燦,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特聘教授,曾任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現任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長。兼任全國古籍整理齣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文選》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詩教學會副會長。研究方嚮主要有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漢學、南京及江蘇地方文獻與文化等。齣版學術著作有《魏晉南北朝賦史》《賦學論叢》《世族與六朝文學》《劉剋莊年譜》《古刻新詮》《石刻刻工研究》等多種,另有國際漢學譯著《迷樓:詩與欲望的迷宮》《硃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等五種,學術隨筆《鬼話連篇》《山圍故國》《舊時燕:文學之都的傳奇》等五種,發錶論文、詩作多篇。
《古刻新詮》
程章燦主要學術著述
著作
《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古籍齣版社1992年
《劉剋莊年譜》,貴州人民齣版社1993年
《世族與六朝文學》,黑龍江教育齣版社1998年
《賦學論叢》, 中華書局,2005年
《石刻刻工研究》,上海古籍齣版社2008年
《古刻新詮》,中華書局2009年
《舊時燕:文學之都的傳奇》,南京大學齣版社2021年
《舊時燕:文學之都的傳奇》
論文
《先唐賦存目考 《文獻》1989年第3期
《:京殿大賦最後的輝煌──兼論兩晉以後騁辭大賦的曆史命運》,《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論之闕誤》,《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何遜考論》,《文學遺産》1995年第5期
《考》,《考古》1995年第10期
《瀋約與南朝士風考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年第4期
《唐代墓誌中所見隋唐經籍輯考》,《文獻》1996年第1期
《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考》,《文獻》1996年第4期
《六朝碑彆字新考》,《中國語文》 2000年第3期
《魏理的漢詩英譯及其與龐德的關係》,《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唐代刻石官署及所轄刻工考》,中國書法傢協會學術委員會主編《第六屆全國書學討論會論文集》, 河南美術齣版社2004年
《魏理與布魯姆斯伯裏文化圈交遊考》,《中國比較文學》2005年第1期
《古典文體的現代命運――以二十世紀賦體觀念及創作為中心的思考》,《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墓誌文體起源新論》,《學術研究》2005年第6期
《符�v考:論割並年號及其相關的構詞問題》,《中華文史論叢》第80輯
《東方古典與西方經典―魏理英譯漢詩在歐美的傳播及其經典化》,《中國比較文學》,2007年第1期
《元明刻石世傢三考》,《文史》2007年第3期
《從碑石、碑頌、碑傳到碑文――論漢唐之間碑文體演變之大趨勢》,《唐研究》第13輯
《讀誌疑》,《文獻》2008年第2期
《再誌疑》,《文獻》2009年第3期
《三十個角色和一個演員:從看江淹詩歌的個性特色》,《中山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樹立的六朝:柳樹與一個經典文學意象的形成》, 《北京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一次同題競賽的百年雅集――讀南海霍氏藏本羅聘題詠詩文》,《文藝研究》2011年第7期
《學術翻譯的軟肋―歐美漢學論著翻譯及其相關問題》,《文史哲》2011年第4期
《作為學術文獻資源的歐美漢學研究》,《文學遺産》2012年第2期
《象闕與蕭梁政權始建期的正統焦慮――讀陸��》,《文史》2013年第2輯
《魏理與中國文學的西傳》,《清華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尤物:作為物質文化的中國古代石刻》,《學術研究》2013年第10期
《傳統・禮儀・文本――秦始皇東巡石刻的文化意義》,《文學遺産》2014年第2期
《玩物:晚清士風與碑帖流通》,《學術研究》2015年第12期
《結古歡:晚清集古箋與石刻文獻》,《中華文史論叢》2016年第1期
《宋刻考證》,《文獻》2016年第1期,
《禮物―漢碑與社會交往》,《中國學術》第十三捲第一輯,務印書館2016年
《神物:後漢三國石刻誌異》,《南京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
《啞行者的混閤語――讀蔣彝》,《復旦學報》2017年第2期
《文儒之戲與詞翰之纔――及其背後的文學政治》,《清華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
《題目與詩:從清言到手筆――謝混新論》,《文學遺産》2018第3期
《重定時間標準和曆史位置----陸��新論》,《中山大學學報》2018年第5期
《五句體與連章詩----杜甫體式發微》,《北京大學學報》2020年第1期
《雜體、總集與文學史建構――以江淹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2020年第5期
《書籍史研究的迴望與前瞻》,《文獻》2020年第4期
《方物:從永州摩崖石刻看文獻生産的地方性》,《武漢大學學報》2021年第1期
《石刻的現場閱讀及其諸種樣態》,《文獻》2021年第4期
《塚墓:作為劉宋的文化場域》,《中國文化》2021年春季號(第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