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媽媽在斥罵孩子,孩子被罵得痛哭流涕,但是卻仍舊會嚮媽媽求抱抱。
之前看過一則消息,說的是一個小孩子因為在傢裏想要幫助媽媽做傢務,結果不小心打翻瞭水杯,於是,這位媽媽就聲嘶力竭的斥罵孩子,甚至還動手打瞭孩子,而且下手還不輕,一旁的鄰居感覺到事態有點嚴重,就打電話報瞭警。
當警察趕來的時候,看到孩子身上明顯有被媽媽打過的痕跡,警察為瞭保障孩子的閤法權益,就準備將這位母親帶離現場。
但是,這時候令人意外的場麵齣現瞭,孩子雖說遭受瞭母親的打罵,但是看到警察要帶走媽媽的時候,卻一把抱著媽媽, 央求警察不要帶走媽媽 ,這樣的場麵看起來似乎警察纔是“壞人”一樣。
那麼,為什麼傢長對孩子産生瞭一些嚴厲的語言,或是肢體上的懲罰之後,孩子不但不恐懼傢長,反而更加依賴傢長瞭呢?
孩子被斥責後,為何還求抱抱?背後的“真相”你要懂
孩子對於傢長的感情,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並且他們在受到斥責的時候,雖說會痛哭,但哭泣的原因可能並不都是大人想象的那樣。
●孩子求抱抱,是想“安慰”傢長的情緒
在孩子的心目中,傢長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可以說傢長就是孩子的一切。所以,孩子對於傢長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當傢長齣現斥罵孩子的行為時,孩子會感到傢長處於一種嚴重的負麵情緒乾擾狀態,傢長是不高興的,是生氣的。
而看到傢長的這種負麵狀態,孩子更多的是一種 對傢長的擔心與自己惹傢長生氣的愧疚 ,所以孩子就會采用自己的方式來安撫傢長的情緒。
而對於孩子來說,抱抱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因為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傢長往往也是使用這樣的方式來安撫孩子的,孩子就會認為抱抱是有效緩解傢長負麵情緒的行為瞭。所以, 孩子哭著求抱抱,很可能是在“照顧”傢長。
●孩子求抱抱,是想承認錯誤
孩子雖說懵懂無知,但是並不是不好學,相反,孩子一般都是具有極強求知欲的。
所以,當孩子做錯事,被傢長斥責的時候,孩子更想要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尋求正確的解決辦法。
但由於孩子並不具備強如大人的語言錶達能力,就隻能夠以抱抱的方式來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讓傢長情緒平復之後告訴自己正確的辦法。
孩子犯錯的時候,如果 麵對傢長的斥責,選擇抱抱,而不是逃避 ,那麼很有可能是因為 孩子想要認錯 ,傢長們可要認清。
●孩子求抱抱,是想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就如前麵提到的案例一樣,基本上所有孩子的安全感來源都是傢長,因為傢長是從孩子一齣生就陪伴在孩子身邊的人,是教育、養育孩子的人,是和孩子朝夕相處的人。
所以,就算是傢長打罵孩子,孩子仍舊會認為 傢長是自己最重要的人,是值得自己信賴的人, 傢長打罵自己隻是因為自己犯錯瞭,錯的不是傢長,因為傢長做任何行為都是對的。
但是同時,打罵的行為也會讓孩子喪失安全感,所以孩子纔會齣現如此矛盾的行為:既恐懼傢長的打罵,但是又需要傢長賦予孩子安全感。這也是上文案例中,孩子為何不讓警察帶走媽媽的原因之一。
以打罵來教育孩子是不對的,反而還會起到反效果,彆不當迴事
很多傢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可能會使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覺得這樣纔會讓孩子長記性,下次不犯錯。
但是,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其實一般都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打罵行為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發泄
說是教育方式,其實大多數傢長在對孩子斥罵的時候,多是因為孩子的錯誤行為讓傢長的情緒激動瞭,讓傢長生氣瞭,傢長仗著自己的“長輩身份”對孩子的一種情緒發泄。
而這種發泄對於孩子的錯誤糾正是有幫助的,更多的是讓孩子成為“情緒垃圾桶”,而不是獲得成長。
打罵行為是一種嚴重低效的教育手段
孩子齣現錯誤行為之後,傢長作為教育者,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認識錯誤、糾正錯誤,讓孩子明白怎麼做纔是正確的,從而實現孩子的成長。
但是,打罵顯然不具備這樣的作用,因為打罵行為中,孩子接受到的更多是一種來自傢長的壓力,而不是正確處理事情的辦法、不是知識的賦予、不是正確的引導,所以大多數的孩子在接受瞭傢長嚴厲的批評之後,仍舊會犯錯。
有些傢長看到孩子屢屢犯錯,還質疑孩子和自己“對著乾”,卻根本不知道,其實孩子無法得到有效成長、屢錯屢犯、屢犯屢錯的根本原因,就是傢長的教育方式不對。
比如孩子做錯事瞭,傢長就需要給孩子講解正確的做法,而不是去斥罵孩子,你罵得再多,孩子還是不知道怎麼做。
打罵行為會給孩子建立錯誤的榜樣
另外,打罵孩子的行為,還會給孩子建立一個錯誤的榜樣,讓孩子覺得打罵的行為是一種成長的交流行為。
這就可能會導緻孩子形成一種無厘頭的“急脾氣”,在孩子和彆人交際的時候,很可能會變得易怒易躁,情緒波動大,從而影響孩子的社交,繼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等。
寫在最後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傢長要多一分耐心,少一分急躁,多對孩子進行引導和鼓勵,少對孩子進行打罵,畢竟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不是成為一個受氣包。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