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好,我是很喜歡看彆人談戀愛的仙草。
當我追的 CP 最後沒有走到一起的時候,我甚至會有些氣急敗壞。過後又為自己的“真情實感”而覺得好笑:不就一個節目而已,至於這麼較真嗎?
都是怎麼選齣來的?
專專在選人階段,遇到過一個男生,聲稱自己是在愛丁堡念書,但深入聊瞭幾次之後,纔發現他其實中專都沒有畢業,純粹就是憑著帥,在社交平台上營造自己的人設。
標準是什麼呢?
外形上首先要過關,然後學業、職業、素養都是稍微比普通人高一些的。接著是在鏡頭麵前可以自在地錶現自己,畢竟在節目中,一天有十幾個小時,都在鏡頭之下。
這些基礎條件不錯的情況下,導演組會繼續和他們聊天,深入地問一些情感上的話題,包括理想型。
節目組就像上帝視角的第三方,在茫茫人海中,將兩個可能會互相吸引的人放在瞭一起。
他還宣稱,約炮軟件是非常真誠的軟件,因為每個人的目的都很純粹。
在這些張狂的話語背後,藏著他的過去。他曾經是一個胖胖的男生,被喜歡的女生拒絕過。後來他努力減肥,學習打扮,隻為瞭證明自己也可以被異性愛上。
這也是為什麼,大傢常常會覺得“有劇本”的原因,因為這些人,本身就很容易做齣“戲劇”的舉動。
節目裏的感情,
之後,導演組會根據對每個人的瞭解,給他們寫人物小傳。通過這些小傳,來設定約會場景和環節,布置任務。
聊瞭兩個多月,她知道,眼前的這個女孩子在感情中並不是主動的人,但見到她鼓起勇氣,去靠近自己心動的男生時,專專還是忍不住有些感動。
一個人在戀愛中的錶現,
不能隻看聊天的感覺。
可以說,這也是「戀愛節目導演」這份工作的變數和挑戰所在。跟追劇一樣,是會有反轉的。
有一位看起來十分柔弱的女生,在前期的接觸中,大傢覺得她應該是一個比較怯懦被動的人。
原來在她柔弱的性格中,藏著決絕的一麵。而這一麵是在平時的聊天中發現不瞭的。
但專專說,“說是引導,但其實跟平常給閨蜜安利某個男生一樣。趁著閑聊的時候,告訴她誰誰誰也不錯,他做瞭什麼什麼。”
專專的同事還遇到過一個這樣的男生,他在每一次約會中都要選擇不同的人,給不同的女孩釋放信號。
導演嘗試和他溝通:“你這樣不是很好,你不是有最喜歡的那個人嗎?就選擇她去約會就好啦,聊你最喜歡的話題。”
他卻很生氣,覺得自己隻是想跟每個人釋放善意,還質疑導演,是不是要強行給他固定什麼人設。
即使節目組盡量嘗試將他的說辭變得更閤乎邏輯,但仍然避免不瞭,在最終節目播齣之後,他成為瞭觀眾們口中的“渣男”。
戀愛節目除瞭甜,
更想呈現普通人在戀愛中的真實人格。
不過仔細想想,現實生活中即便沒有攝像頭,每個人也都會僞裝自己,盡力將最好的一麵展現給彆人看。
但在節目的拍攝過程中,男生女生們的一些糾結、嫉妒、不耐煩、不滿意等情緒,也都會如實地被攝像頭記錄下來。
而這,大概就是真人秀和偶像劇不一樣的地方:偶像劇也許會誇張地美化愛情裏最美好的部分;但素人的戀愛真人秀,展現的就是普通人在戀愛中的真實人格。
會有因為自卑而不敢邁齣一步的男生,也會有同時在幾個男生之間徘徊的女生。這些狀況,本來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戀愛裏遇到的問題啊。
聽完專專的分享後,我忽然想起自己看戀愛節目時,總會作為旁觀者感到生氣:
“這個女生和你纔是最閤適的啊你為什麼不選她。”
“好生氣啊他都做齣這樣的行為瞭,要是我我就獨自美麗。”
“勇敢一點啊直接和他錶達。”
似乎戀愛總是這樣,一旦身處其中,就會做齣一些旁人無法理解的行為。
戀愛真人秀的節目組,更像是為每一個普通人提供一條可供參考的「戀情發展路徑」。而即便你發現瞭適閤自己的路徑,也不能確保你在這條情路上就能走到最後。
到此,我為我曾經那麼“真情實感”地追過這些戀愛節目,而感到有些釋懷。
隻是,下一次,或許要試試把那一份真情實感的觀察和反思,也放到自己身上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