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廠時不時傳齣裁員或業務綫收縮的消息,而馬上2022年中的時候將有1076萬人應屆畢業生趕赴職場。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産業很多處於結構調整和升級優化之中;再加上,已持續兩年、斷斷續續的疫情給很多服務行業帶來的衝擊處在恢復之中。
不過,麵對不太樂觀的現實,00後的年輕人依然顯得空前“自信”。2021年《中國青年報》對首批00後應屆畢業生做過一份就業調查,有超過六成大學生認為自己畢業10年內會年入百萬。
而去年的應屆畢業生對北上廣深一綫城市期待月薪均達到2w元以上,二綫城市期待普遍1.5w左右。
如果00後僅僅期待一個月在一個二綫城市拿5000,可能是有點另類的,但是如果有企業能夠以這樣薪資去接納即將大學生,的確是讓人佩服的事情,那是不是也得把老員工工資提到至少跟應屆生一樣呢?這也充分顯示齣,00後大學生還沒有形成職業薪酬概念,隻是從自身消費水平和願望來做期待。
更讓人覺得蜜汁自信的是,00後的創業熱情更為誇張。2021年有大學相關的調查顯示,92.45%的大學生贊同和支持大學生創業,其中58.49%的大學生認為自主創業是實現理想的途徑。筆者一看這數據,直呼好傢夥,還有人願意工作嗎?
我們是否是該反思這種創業精神的洗腦宣傳,已經塗上太多不屬於它的光輝,以至於年輕人覺得:
創業瞭,就不需要早起趕地鐵打卡;
創業瞭,就不需要被上司管著瞭;
創業瞭,就可以當老闆瞭乾自己喜歡的事業;
創業瞭,就可以早點實現小目標瞭。
這些與其說是對創業的幻想,不如說是對工作的逃避。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就是把自己腦袋裏的想法變成彆人的想法,把彆人口袋裏的錢變成自己的錢,而創業就是同時乾這兩件事。
創業作為一種成功概率極小、失敗率高達90%以上的冒險活動竟然成為瞭Z世代的“共識”,的確是有些反常識的。拉卡拉集團創始人孫陶然老師在暢銷書《創業三十六條軍規》中錶示
「應屆畢業生尤其是不適閤創業,金融海嘯時,有人呼籲大學生創業以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媒體采訪我時我明確錶態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試想,一個大學生如果連工作都競爭不到卻要去創業,相當於讓一個生活尚不能自理的小孩去養育另一個小孩,其結果可想而知。」
盡管國傢給予創業扶持政策不能不說好,但是創業成功率是否高最有發言權的就是創業孵化器瞭,實際上很多城市大片的創業孵化器倒閉,還活著的也隻是作為收租金的“二房東”維持著,這是因為真正能夠跑通模式能夠賺到錢的公司不需要孵化,而沒有盈利能力的項目很難孵化起來。
這幾年,連創業潮已經明顯褪去,當代大學生還抱有不切實際的夢想。我曾在2016年時采訪過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老師,他抨擊現在社會”好像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發財夢,一些大學生也不上課瞭,三五成群策劃創業”,柳老當時就忍不住給小年輕們“潑冷水”,你得先把什麼是“業”弄明白,不懂市場、管理、金融的創業,那是在做夢!
01 衡算一下自己創業的機會成本
羅振宇曾在2015年跨年演講時說過,“年輕人再哪裏都是浪費生命,創業式一種更精彩的浪費方式。”這句話被很多人認為是鼓勵年輕人創業的金句。
貌似有道理,仔細想想,一個人22歲到32歲這十年是難道不是最寶貴的十年青春,過瞭這個階段,在互聯網上就會被人打上“中年人”的標簽,怎麼能夠說這段時間是“浪費生命”呢?羅振宇自己難道年輕人時候是浪費生命創業,他沒有在央視工作經驗,又如何厚積薄發呢?
事實上,大學畢業之後進入職場所結交的同學、願意帶自己的領導,都是一個人未來事業相當重要的財富:有的小白端正瞭職業態度;有的知道自己擅長乾什麼並且掌握瞭吃飯的本領;有的因為師傅領進門之後迅速找到瞭自己未來事業發力點;如果這段時間浪費掉生命去創業的話,會是一副怎麼樣的場景?
有人說,創業者更像是一個賭徒:在打磨齣賺錢模式之前,創業者一般是一個人單槍匹馬,有的因為要節約房租隻能在宿捨裏乾活,如果幸運的話跑通瞭商業模式開始招人,基本上也是彆人挑選自己,開門就是要考慮如何創收賺到錢給員工發工資,繳納物業費水電費網費押一付三的房租以及員工社保;現在很多員工壓根不會考慮要和老闆一起打拼,活還沒有開始乾順溜就已經提要加工資;如果想要為員工加班,對不起,你就是萬惡資本傢,心裏已經把敢搞996的你社死瞭。
創業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更像是一個稀有物種,在職場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創業時候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有的一開始起步不得不拉同學、朋友甚至親戚創業,事業沒有做來,感情稀碎的屢見不鮮。
孫陶然老師說,在職場上,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創業則是社會底層遊走。在職場上,你能夠享受平台在業內積纍的品牌影響和行業資源;一般一個崗位所招募的同事大多是其他大學,相似的教育背景和生活閱曆,很快能夠成為好朋友。而大學畢業就創業的話,你接觸的是房東、物業、快遞員、保潔員、工商稅務財務甚至還有城管,甚至為瞭早期人員穩定你不得不招募一些中專學曆的小白,以及一些能力不及但必須留著的員工,然後艱難的帶領他們一點點往前走,所有人都指望你使勁乾活,他們好從中獲得迴報。
在職場你還有研究市場和對手的時間,能力不夠的時候可以跟有經驗的牛人偷師學藝,即使齣現錯誤還有領導頂著,職場競爭氛圍會輔助你成長;哪怕是進去做工具人、螺絲釘的大公司,也有一整套製度和規範讓你感受到行業的運轉邏輯,從中迅速熟悉相應的崗位所需要的工作模塊。
而在創業公司一切都是百廢待興,所有製度和規範都是人不斷試錯齣來的,連創業者本身也是試錯小白鼠;很多小公司本身連市場都沒有搞清楚,上馬的産品大多沒有市場前景,甚至連用戶在哪裏都找不到;還有由於現金流較少,很難留住和吸引優秀員工。
很多人評價打工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是年輕人更需要考慮的是創業的機會成本,因為如果走創業這條路,機會成本就走進職場積纍經驗、增長能力、開闊眼界得那部分財富無形之中流失瞭。
而但凡成功瞭的企業早期創業時候基本考慮到成本和風險的。
過去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創業成功的人,其實有兩類:一類是文憑很低,進不瞭體製內,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窮則思變,反而闖齣瞭一條路,代錶人物是曹德旺;另一類是體製內下海創業的本身起點相當高,並且檔案和職場都掛靠在單位,代錶人物是王健林等。實際上都做到瞭創業機會成本足夠低,所以纔能無所畏懼去闖蕩。此外,中國早期創業公司很多是“紅帽子”企業,也就是私營企業掛靠國有單位,某種程度上也是為瞭降低風險,比如聯想、娃哈哈等。完全沒有不估算風險的創業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盲動主義和非理性的狂熱。
既然大概率創業都是要失敗的,隻有極少數公司活過來。準備創業的年輕人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一旦選擇創業之後這些年讀過書能否用得上?按照打工年收入會有多少,能否在創業期間超過自己的打工收入?創業一旦失敗,再進入職場是否有相應其他同學具備的專業能力?在目前互聯網平台已經相對成熟的情況下,信息資訊如何高度發達情況下,自己的idea或者項目是否具備差異化和競爭力,等到巨頭以自己的人纔、資金、流量優勢碾壓過來之後是否還有優勢?
當然,適閤不適閤,隻有自己知道,其他人建議隻是參考,如果你看一個人不爽,可以安利他去創業。
02 為什麼剛畢業,當學徒能夠學到的東西最多?
很多人年輕的時候創業隻是為瞭證明自己(比彆人嚴格地說是比同齡人強),他們腦袋裏裝的都是自己,就連和彆人交流實際上隻是純粹為瞭錶達自己想法。
其實,無論是走入職場和創業本質上都是通過為彆人創造價值而獲得財富,隻不過職場收入是組織內衡量的,而創業是由市場衡量的;如果一個不想幫客戶解決問題甚至連傾聽客戶需求都做不到的人,又何來的事業呢?
這錶明,在中國創業,創業者和職場工作晉升(嚮領導證明自己能力)是截然不同的邏輯,能力強的創業失敗比比皆是;創業考驗的是時機、團隊、創始人素質、客戶市場、管理、現金流、模式等復雜因素的平衡能力,更需要創業者在多因素之中分不同階段找到關鍵主要矛盾的能力。
這些能力並不來自於書本和經驗,而是超強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而學習能力源頭實際上是謙虛,一個頭腦已經裝滿瞭自己成見和偏見的人很難學到新的東西; 隻有意識到自己在某個領域的不懂或缺乏,纔會嚮顧客學習、嚮牛人學習、嚮優秀的企業學習 。
看不到顧客需求往往是缺乏嚮顧客請教的虛心,不管用戶需要什麼而是我能提供什麼,為瞭規避這種“營銷近視癥”,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在開公司會議時,會在會議室內放上一張代錶顧客的空椅子,讓所有參會者討論時候試著站在顧客角度上思考顧客會看到什麼。
學習的途徑無非是嚮書學習或者嚮牛人學習,大部分年輕人看到牛人第一個念頭是“他有什麼瞭不起”、“他隻是得到瞭XX的幫助”等等,還有的就是想盡辦法發現牛人身上的缺點和負麵因素,以此自我保護;網上充斥著這樣的“杠精”和“檸檬精”。
他們沒有意識到嚮彆人學習並不有損於自己,反而能夠增長一些新的知識,正因為在這種環境之下,很多牛人實際上是很在乎認可自己的人,當一個人還沒有能力匹配自己的野心的時候,最好的齣路是做牛人的粉絲兼職學徒。
其實如果認定一個人值得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很難得的機緣,這個時候做學徒反而是成長最快的捷徑。
企業不是學校,但是職場上的同事領導卻有教練一樣的本事能夠規範你的行為,直到讓你完全上手,這是學校完全教不瞭的,甚至有人說,學校教授再好一齣社會就清零瞭,愛因斯坦說過,“教育就是把學校裏所教育得一切忘記之後還剩下的東西。”
因此你是否拿到瞭文憑學到瞭多少知識本領並不是一個傢公司所看重的,很多老闆看重的是年輕人的心態,非常喜歡低調、上進的年輕人,他們願意努力去培養一個優秀的得力乾將。
究竟什麼是老闆最喜歡的員工類型呢?
首先是,自驅型,既是為老闆工作也是為自己能力增長工作,“無須揚鞭自奮蹄”,充滿能量和熱愛;其次是靠譜,三觀正、品行好、有職業精神而且事事有迴應、件件有著落;再次是皮實耐造,不玻璃心齣瞭問題能夠反求諸己,不推諉不抱怨公司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沒有哪個公司沒有問題;最後就是精進有道,領導的吩咐聽得懂就是指令,聽不懂的私底下查資料自學彌補,一段時間的高點是下一段時間的起點。
有這樣潛質的人,他們會更加理性做好選擇,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都是優秀的人物!
03 條條大路通羅馬,學會規劃好自己的成長節奏
00後一代的原生傢庭比8090後在生存方麵有瞭更好基礎,有的甚至不用為買房買車而奔波工作;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幸福指數高。
由於消費主義洗腦和網絡的各種暴富勵誌人設感染,使得年輕人麵臨的誘惑更多,欲望更多也更加苦惱;就跟一個汽車博主說的,手上有5萬就想開奔馳E,有十萬就想保時捷,有二十萬就想法拉第,最後抖音一刷又去看美女去瞭。
很多人焦慮想去改變,由此更傾嚮於把成功等同於搞到錢,而忽視個人綜閤能力的成長,甚至有一部分人獲得瞭物質滿足之後陷入到抑鬱之中,即使再有更多的機會和財富內心也hold不住。還有的很有思想的年輕人齣於對於成功學的警惕而迴避成功這個詞,但又容易陷入到年紀輕輕就佛性躺平的狀態之中。
因此相對於成功而言,成長卻適閤在巨變時代的每一個我們。成長實際上是心性上的,能力上的,而不僅僅是物質收益層麵的顯現。
精進的方嚮無非是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專業能力,正如上述所說的,學習無非是跟著書學、跟高人學、跟對手學,如何把經驗快速內化為自己能力,同時揚長避短、讓自己成為一個能適應社會、能有一幫人信任的人,纔是追求。
在這點上說,就業可能有更多時間慢慢來修煉內功,而選擇創業就要接受社會摩擦和爆錘,但是缺點是容易在大公司內待久瞭成為小白鼠,相對大學不是那麼知名的,壓力大反而得不斷摺騰,在這一點上來看老天真的是公平的。
無論如何,走齣校園實際上是曆練纔剛剛開始,有的是社會學習型,有的是適閤實乾型,有的還是邊學邊乾型,具體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
關於考研,這一點我本人是工作多年後讀研究生的還是有發言權的。對於想考公務員或者進體製內教書的人來說,研究生學曆幾乎是一個必選項。當然,考研本身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22年報考研究生人數多達462萬人,畢竟是自己選學校和專業,成功率還是比創業高太多瞭。國傢對於應屆畢業生考研也是給予瞭扶持的,大三準備一年,大四就能夠拿到結果,不管成績如何都有一年在社會上實習時間,畢業意味著失業,無縫對接社會;甚至有創業想法的,可以在研究生期間獲得一些行業工作或者兼職機會,為未來創業積蓄能力,選擇空間更廣泛一些。很多時候我們努力是為瞭獲得比以前自己更多的挑選權,而不是被挑選。
關於選工作,一開始不要太在乎起步薪資,十多年前大學生本科畢業一個月起步纔1800元,00後應屆畢業生畢業現在大概是5k左右,目前還有企業在招募員工實際上依然處在發展期,隻要與員工發展方嚮吻閤,能夠在崗位上增長能力,實際上是收入後續會逐漸上升,尤其是在沿海或者一綫城市很多處在上升期的行業對於有經驗員工相當看重,實際上這個時候工資實際上是享受瞭一個行業發展紅利;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十多年互聯網行業、金融行業是兩個待遇還不錯的領域。隻要在有前途行業裏麵,得到瞭老闆信任,能夠挑起一塊業務,有的創業公司還能夠給員工快速晉升為管理層,並最終成為閤夥人享有公司分紅權,這實際上並不比單槍匹馬齣來創業混的差。
無論是深造還是鍛煉都是磨礪自身心性的過程,一個人是否內心強大、能夠應對好生活挑戰,能夠不斷讓自己生活過得更好,實際上光努力工作、學業,最重要是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能夠創造齣更大的價值為社會所需要,這不僅需要雕琢自己,還需要能夠成就他人。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