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20/2022, 11:34:59 PM
來源:鈞正平工作室・中國軍號
1952年,在美國司法部長的辦公桌上,擺放瞭一份名單,上麵有35位中國學者的名字,他們被禁止迴到中國。
在美國人眼裏,這份名單上的每個人都格外重要,可謂一人抵得上一支軍隊。這裏麵包括“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還有一位當時隻有32歲的年輕學者。
彼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亟需這些學有所成的年輕人貢獻一份力量。周恩來同誌反復強調:“人纔缺乏,已成為我們各項建設的一個最睏難的問題。”他嚮海外知識分子發齣“祖國需要你們”的號召。而海外的年輕學者們也想早日迴到祖國的懷抱,承擔起科技興國的重任,讓中國早日騰飛。
然而,哪是想迴祖國就能迴的。抗美援朝戰爭,讓中美關係陷入“冰點”,身在他國的留學生也被捲入時代的漩渦中。
美國政府對待中國留學生采取拉攏和禁止迴國的政策。一方麵,他們以優厚的待遇、更好的深造或就業機會來爭取中國留學生;另一方麵,他們監視中國留學生的活動、沒收護照,甚至對留學生進行恐嚇、傳訊和扣留拘捕。當時美國移民局的官員警告中國留學生,“也許你能有一韆條路逃離美國,我勸你一條也不要試!”可中國留學生哪能被這嚇倒,他們鐵瞭心要迴國。
“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對中國作齣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在迴國無門的情況下,那個30多歲的年輕學者做瞭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同數十名留美學生給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寫瞭一封公開信,要求美國政府撤銷阻止中國留學生迴國的法令。不僅如此,他還用滾筒式油印機大量印刷瞭這封公開信,嚮美國人分發。
一時間,輿論轟動,他的照片被印在瞭《波士頓環球報》的頭版頭條。那個時代的美國,麥卡锡主義盛行,稍有不慎,年輕人就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但他沒有錶現齣一絲畏懼。
他的導師勸他說:“你想迴國,如果是因為職位低、掙錢少的話,我可以幫忙。”
他謝絕瞭導師的好意:“都不是,在美國我是個可有可無的人,而我是中國人,我的祖國需要我。”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中國政府嚮美國提齣嚴正抗議。
此前,這位年輕學者與其他留學生也聯名給周恩來同誌寫瞭封信,送往印度駐美大使館轉交國內,錶達他們迫切要求迴國的強烈願望。而這封信,也成為中國抗議美國政府無理扣壓中國留學生迴國的重要依據。麵對國際輿論的壓力,美國被迫同意解除對中國留學生迴國的禁令。
緻周恩來同誌的聯名信
1955年6月,年輕人同幾十名中國留學生登上瞭“剋利夫蘭總統號”客輪,曆經磨難終於迴國。後來迴憶起這些經曆,他感慨道:“迴國的曆程簡直就像一場戰爭!”
這位年輕學者就是師昌緒,後來被譽為“中國材料學之父”。
“剋利夫蘭總統號”客輪歸國留學生發錶聲明《嚮祖國緻敬》
在此之前,迴國之途遭到層層阻撓的,還有其他大量留美學者。錢學森試圖轉道加拿大迴國,被扣留軟禁、限製自由長達5年之久;趙忠堯等人被美方無故扣留關押在日本的軍事監獄;硃廷儒申請迴國時,被美國移民局和歸化局審問毒打,並被拘禁一個星期;杜連耀被美國移民局以“非法留居”的罪名,從實驗室抓走關押,後又因美國阻撓,直到1955年纔得以迴國……
對於中國留學生歸心似箭的“迴國潮”舉動,美國人很難理解。是待遇不豐厚嗎?是個人發展沒前途嗎?是給予的機會不夠多嗎?
都不是!他們迴國的原因大抵為同一個: 隻因心係祖國建設發展,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些海外留學生大多生長在中國飽受列強欺辱的時期,他們目睹過祖國山河破碎、人民生靈塗炭,於是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抱負遠渡重洋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知識。在新中國成立前後,他們又積極響應祖國的號召,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想方設法衝破重重阻撓,義無反顧迴到祖國懷抱,用一腔熱血乾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中國留學生乘坐“威爾遜總統號”郵輪迴國時閤影
“我們已經站起來瞭,迴去吧,趕快迴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我們!” 硃光亞起草發錶的《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至今讀起來仍令人慷慨激昂、熱血沸騰。
“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錢學森的這番話曾讓無數人動容。
麵對有人問,為什麼要迴到貧窮落後的中國受苦受纍?彭桓武硬氣迴答: “迴國是不需要理由的,不迴國纔需要理由!學成迴國是每一個海外學子應該做的,學成而不迴來報效國傢纔需要說說為什麼不迴來!”
一個國傢不僅僅需要科學技術,更需要永不過時的愛國主義精神。
時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脈相承,青年的使命接續而上。
近日,習主席給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學者迴信。在信中,他為海外學成青年以老一輩科學傢為榜樣,迴國投身科教事業、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舉動感到欣慰,肯定瞭留學歸國青年心係“國傢事”、肩扛“國傢責”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並鼓勵廣大青年大力弘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以報效國傢、服務人民為自覺追求,在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上再創佳績,在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上爭做錶率,為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
從科技救國、科教興國到科技強國,時代在變,不變的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以國傢需要為己任,矢誌不渝,接續奮鬥。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傢有自己的祖國。中國人民站起來瞭,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更不能倒下。 這是老一輩科學傢的思想內核,也是他們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鈞正平工作室・中國軍號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