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9:33:32 AM
在西安交通大學的一座小花園裏,佇立著一尊雕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戴著眼鏡,微笑地注視著來來往往的學子。
鍾兆琳雕像(來源:西安交大新聞網)
這位老人就是中國電機工程專傢、電機工程教育傢、西安交通大學著名教授鍾兆琳。他積極響應國傢號召,奮不顧身奔赴西北,投身教育事業,建立瞭西北最大的電機實驗室。他將畢生精力奉獻給瞭祖國西部,奉獻給瞭西安交通大學的建設,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
入門電機誌報國,始做西遷帶頭人
1901年,鍾兆琳齣生於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讀小學時正值辛亥革命爆發,民主、科學思潮廣泛傳播,奠定瞭他科技報國的誌嚮。
1918年,他考入上海工業專門學校(為交通大學曾用名,是今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前身)電機科,決心為中國民族工業而奮鬥。
1927年,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碩士學位的鍾兆琳,毅然放棄瞭美國西屋公司優厚的工作生活待遇,應邀迴到交通大學擔任電機科教授,主講《電機工程》,同時主持電機係的電機實驗及課程。他是中國第一位係統講授《電機學》的教授,著名科學傢錢學森就是他的學生。
錢學森曾在其略傳中寫道:“在交大,非常感謝兩位把嚴密的科學理論與工程實際相結閤起來的老師,一位是工程熱力學教授陳石英,一位是電機工程教授鍾兆琳。”
鍾兆琳把教學同祖國電機工業的發展結閤起來,力圖通過工程技術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強大。三十年代初,他帶領學生與實業傢周錦水一同設計生産瞭我國第一台交流發電機。
青年時期的鍾兆琳(西安交通大學檔案館館藏)
1955年是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關鍵一年,黨中央、國務院作齣戰略部署,交通大學內遷西安,以適應新中國大規模工業建設的需要。鍾兆琳作為交大校務委員會委員,聽到這個消息後興奮不已,當即錶態“舉雙手贊同交大內遷西安”。
鍾兆琳從跟隨彭康校長踏勘新校址那天起,就篤定瞭西遷這條路,他對開發建設大西北極為熱忱。如今,這個春有櫻花爛漫、夏有梧桐蔽日的西安交大校園,就是鍾兆琳與彭康等一行人選定下來的。
在黨中央領導下,高等教育部和滬陝兩地齊心協力,全體交大師生眾誌成城,用時17個月即完成瞭超半數規模的首批遷建任務。
1957年,由於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遷校引發瞭復議,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主持下,經過師生充分討論,交大西遷部署作齣調整,由兩三年內全遷西北,改為“分設西安、上海兩部分”。周恩來總理曾提齣:鍾兆琳先生年齡較大,身體不好,可留在上海。
鍾兆琳說:“共和國的西部就像當年的美國西部一樣需要開發,當初校務委員會開會錶決,我是舉手贊成瞭的,決不能失信於人,失信於西北人民!”之後,他將臥病在床的妻子交給女兒照顧,隻身一人與師生同赴西安。
鍾兆琳的錶率作用,鼓舞、激勵著電機係及交大的許多教師和學生,為交大西遷的順利完成作齣瞭貢獻。
一些瞭解他的教師說:“遷校時,許多上海教師對上海有感情,不願離開上海,但看到解放前夕曾拒絕去美國和台灣,堅持留在上海的鍾先生都積極倡導響應黨的號召到西安去,並第一批彆妻離子離開上海,我們也沒得說瞭。”
西遷乘車證(西安交通大學檔案館館藏)
同是西遷前輩的袁旦慶教授迴憶說:“鍾先生認為遷校西安支援西北,應當把視野放遠一點,他還說道‘馬革裹屍,在所不惜’,他的話使人至今難忘。”
傳道授業為師錶,建西北規模最大實驗室
1957年,鍾兆琳來到西安時,學校還在大興土木,條件十分簡陋。校內校外僅用竹籬笆或鐵絲網分割,夜裏常有野狼跑進校園,下雨時,崎嶇小路泥濘不堪,年近花甲還身患多種疾病的鍾兆琳,生活之艱辛可想而知。
作為電機係主任的鍾兆琳,各項工作必親力親為,他帶領大傢製定教學計劃、培訓青年教師、購置實驗設備,剋服重重睏難籌建電機實驗室,保證瞭學校準時開課。
無論狂風暴雨,還是嚴寒酷暑,都無法阻斷鍾兆琳對教學的摯愛,他總是能按時齣現在課堂上。
1971年鼕,他帶領同學們在離校20裏的壩橋熱電廠實習,大傢吃住在廠裏,鍾兆琳每周六迴一次傢,周日再返迴來。有一次周末,正趕上大雪天氣,同學們以為鍾老師不來瞭,然而,這位古稀之年的老教師,卻身穿露齣棉絮的舊大衣,滿身泥雪,跌跌撞撞地趕瞭迴來……
鍾兆琳治學嚴謹,對青年教師的要求十分嚴格。他發現畢業留校的青年教師的英語水平普遍不高,使得各項教學任務難以正常開展。為此,他發起組織瞭英語學習小組,並親自選教材、授課,為大傢批改作業,課上還介紹瞭有關西方的一些情況以及去美國留學時應注意的問題,使大傢受益良多。
西遷初期,鍾兆琳先生(左三)指導青年教師(西安交通大學檔案館館藏)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鍾兆琳帶頭創建的電機實驗室,不僅成為西北最早、規模最大的實驗室,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西安交通大學的電機專業也逐漸發展為全國同類專業的佼佼者,成為無數莘莘學子嚮往的研究領域,為祖國培養瞭諸多棟梁人纔。
鍾兆琳電機工程實驗室(來源:西安交大新聞網)
為瞭紀念鍾先生,西安交通大學於1994年將電機實驗室命名為“鍾兆琳電機工程實驗室”,實驗室前的花園以鍾兆琳的號命名為“琅書園”,並將先生的雕像立於花園內。
琅書園(來源:西安交大新聞網)
耄耋開赴邊疆路,彌留終獻報國情
上世紀80年代,年逾八旬的鍾兆琳,又做瞭一件令全體交大人都欽佩不已的壯舉――再嚮西!
此時的他身患多種疾病,卻始終牽掛祖國西部的發展,他不顧親朋的勸阻,堅持隨學校代錶團奔赴新疆考察,為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事業和教育發展齣謀劃策。
在鍾兆琳的努力與支持下,西安交大於1983年開設瞭新疆少數民族班,接受教師進修,為新疆支援圖書資料與教學儀器,還與當地的高校建立瞭協作關係。
1990年4月,帶著深深的不捨,鍾兆琳走完瞭他的一生。他在病重之時,牽掛的還是祖國大西北的教育發展,他留下遺囑:“今我重病在床,仍望再有所貢獻,我願將我工資積蓄主要部分貢獻建立教育基金會,奬勵後學,促進我國教育事業,以遂我畢生所願。”
鍾兆琳逝世後,子女遵其遺囑將他積蓄的2萬元贈予學校,西安交通大學以此設立瞭“鍾兆琳奬學金”。
鍾兆琳一生所係,是民族的振興和西部的教育事業!他秉承的“重基礎,強實踐,服務國傢重大需求”理念,一直傳承於西安交大的教學和科研實踐,激勵著莘莘學子們踐行西遷精神,鼓舞他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文 :楊淩,西安交通大學檔案館、博物館
參考資料:
[1]李誌傑 房立民.“中國電機之父”鍾兆琳傳[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學齣版社,2018.07
[2]祝玉琴. 交通大學西遷迴憶錄[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學齣版社, 2001.04.
[3]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中國科學技術專傢傳略 工程技術編 機械捲 1[M]. 北京:機械工業齣版社, 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