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10:08:44 AM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樊未晨
1076萬人――202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韆萬。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22年高校畢業生規模比上年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曆史新高。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成為代錶委員的熱議話題。多位代錶委員錶示,和往年相比,今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但很多大學生的就業心態更冷靜、理性,“緩就業”“靈活就業”等新就業趨勢正在顯現。破解就業問題,還需要高校人纔培養、有關部門政策支持等多方麵發力。
00後大規模湧進就業市場
“還有4個月左右,2022屆高校畢業生就要離校瞭,這個時候,就業總能成為大傢關注的熱點話題。”對於全國人大代錶、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來說,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是全國兩會的熱議焦點,更是自己日常工作的“分內事”。
“不可否認,疫情對就業的影響仍在持續。”鄭亞莉錶示,“到現在為止,仍有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産經營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部分中小企業擴大吸納就業能力仍然不足,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緩解。‘就業難’與‘招人難’並存的現象仍然存在。”
“怎樣擴大就業、保住就業,是需要關注的重大民生課題。”3月3日晚,全國人大代錶、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師範大學校長方復全在北京團舉行媒體視頻采訪時開門見山地說。
從年齡推算,2022年的就業季中,第一批00後剛好本科畢業,這也成為今年就業季最引人關注的特點之一。
“概括地說,00後的學生普遍有‘就業不將就’的心態。”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說,如今,畢業生就業意願有降低趨勢。究其原因,一是畢業生在工作地域、薪酬待遇、行業前景、專業對口等方麵期望值依然很高,不願降低自己的求職標準。二是部分畢業生群體觀望意願增強。三是“求穩”心態導緻畢業生選擇考研、考編、考公“二戰”甚至“三戰”,部分學生打著考研考公的旗號逃避就業。
畢業人數多、“就業難”與“招人難”並存……這些就業形勢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健認為,今年的就業形勢除瞭受經濟形勢、疫情影響等因素的影響,還與很多企業作為需求方,對勞動力的需求增長緩慢有關。“此外,今年畢業生人數創新高,也和齣國留學學生人數減少,前兩年纍計就業人數的疊加等因素有關。”
在施衛東看來,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畢業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招工難現象並存,一方麵,高校畢業生就業期望值越來越高,求穩趨勢在增加。另一方麵,製造業、服務業普工難招、技術技能人纔短缺。”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劉林看來,社會各界要理性看待當前的情況。“我們要把服務和關注的重點放在那些想就業的人群和特殊群體上,比如傢庭相對貧睏的孩子,還有那些來自曾經的貧睏地區的孩子,政府應該為這些群體提供兜底性的就業保障。”
“緩就業”“靈活就業”成趨勢
“慢就業”“緩就業”“靈活就業”……如今,大學生的就業趨勢越來越多樣化。
“大學生的就業市場目前呈現齣兩個‘增長’,一個是就業人數的增長,另一個是結構性的變化,也就是‘緩就業’的人在增多。”劉林說。
“‘緩就業’或‘慢就業’是一些學生不立刻就業,而是利用畢業後的時間先到社會上學習。還有一些學生,不想簽約單位,就想乾靈活性高的工作,不以追求就業收入為主,更多的是增加人生閱曆。還有學生隻是想到處走走看看。”劉林說。
在眾多高校發布的2021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靈活就業”成瞭非常有存在感的一項數據。北京大學“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自2003年起,在畢業生去嚮結構中,“單位就業”占比都在50%以下。相反,“自主創業”“自由職業”“其他靈活就業”等非標準就業占比呈總體上升趨勢,成為高校畢業生必須麵對和接受的就業形式。
這一批大學生在行業選擇、地域選擇上又有哪些新特點呢?對此,李健錶示:“學生們在城市、行業、單位性質的選擇上較以往更加靈活。”
施衛東也觀察到,非本地生源畢業生在初次就業時,工作地點周邊生活配套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和交通便利等條件,成為選擇工作單位的重要因素。
“如果企業附近不能提供一定的生活便利和休閑娛樂條件,會較大程度影響畢業生擇業就業決策。齣現這些變化的原因與國傢整體經濟實力的增長、傢庭經濟條件的改善、就讀高校城市的發展以及00後畢業生追求嚮好嚮上舒適的工作環境密不可分。”施衛東說。
或是“二戰”“三戰”考研,或是“靈活就業”“待就業”,這些不著急就業的大學生們總讓老師傢長們看著“著急”,但一些代錶委員錶示,這並不代錶這些學生不優秀。
劉林觀察發現,“慢就業”的學生再就業時,有3個特點。“第一,他們眼界更開闊,同時通過豐富人生經曆提高瞭自己的社會能力,這正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所欠缺的。第二,通過多種嘗試和觀察體驗後,他們將來的職業選擇會更加精準,換句話說,他們就業的穩定性更強。第三,一部分同學通過‘緩就業’、學曆深造,或在技能知識方麵進行拓展,這也是一個自我培養的過程。”
“其實,我們不用追求畢業即就業。一個人院校畢業瞭,並不代錶完成瞭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全麵培養。”劉林說。
“穩就業”需下硬功夫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六穩”“六保”之首。如何“穩就業”,不少代錶委員提齣瞭自己的建議。
“我們需要建立一係列能夠激勵大學生到中小城市、到基層、到中小企業就業的政策和機製。”針對大學生特彆是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環境,鄭亞莉提齣瞭這樣的建議。
近年來,職業教育領域的“就業成績單”十分亮眼。據教育部統計數據,近5年,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持續保持高位水平,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穩定在90%左右。鄭亞莉認為,城鄉與區域差距、工資收入差距等現實條件,一定程度上限製瞭畢業生更大範圍的就業。
“不要總拿就業率說事。”在劉林看來,對大學生就業的觀察期可以放寬為兩年。
“不要著急設置時間節點,我們可以對畢業生就業建立觀察期,其間,政府進行不斷綫關注,並在重要的時間點對未就業人群采取相應的支持措施。此外,要加強對就業數據的科學監測。”
從就業政策的角度來看,李健認為,高校應當進一步深化就業與供給側結構的融通,建立更符閤新的市場需求的人纔培養模式。
針對正在求職的大學生群體,不少代錶委員都認為: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李健錶示,就業是人生的重要經曆,但不要因此背上思想包袱。
“無論第一份工作是否理想,同學們都要從基層做起,努力積纍人生經曆。即使暫時遇到睏難,也要相信經曆就是財富,在條件成熟時,這些經曆將會爆發齣很大的力量,這就是通嚮成功的道路。”李健說。
站在青年的角度,鄭亞莉錶示,社會各方麵包括用人單位,要真正關心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發展,去真正瞭解他們的想法,從需求側的角度與高校畢業生在情感和價值觀方麵産生共鳴,適時調整招聘用人思維模式,以新的工作模式讓青年認可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