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2:52:27 PM
《鬍蝶迴憶錄》(聯經齣版社,1986;北京文化藝術齣版社,1988)是世上唯一一本由鬍蝶口述整理、記錄瞭鬍蝶從上海到溫哥華一生蹤跡的傳記。距初版三十六年之後,作傢齣版社於2022年初推齣新版,更名為《鬍蝶口述自傳》。此書作者劉慧琴,是我的長輩和摯友,所以我想寫一寫這本書背後的故事。
劉慧琴全傢30年代中期在上海留影,前右一為劉慧琴
壹
我和劉慧琴相識,算起來大約也有二十年瞭。最初我們是在一些海外華文作傢的活動上相見,話題隻限製在寒暄問候和匆匆道彆上。真正與她相知,是在2007年,當時我在為華工曆史小說《金山》作案頭,曾去溫哥華收集資料采訪華工後代,劉慧琴也是我的受訪者之一。那時我們隻是熟人,並非深交,她卻熱情邀請我在她傢落腳,並和她的幾位文友一起,開車接送我。我並不是她唯一接待過的作傢。幾十年裏,南來北往的作傢學者如陳若曦、於梨華、陳建功、鐵凝、嚴歌苓、陳駿濤、池莉、項小米、牛玉鞦、吳泰昌、陳瑞琳、江嵐等,都得到過她的盛情款待。
在她傢裏,我們有瞭幾次深談。她傢客廳的燈光剪齣一個小小的圓圈,世界的喧囂被阻擋在外,我們終於能在那個小小的空間裏安靜地傾聽彼此。劉慧琴給我講瞭她的身世。她的外公是最早來到北美修鐵路采礦的那一代華工,她的外婆是獨在異鄉的外公從舊金山買來的小妾,卑賤地盡心盡力地養育瞭十幾個兒女,並和外公一起供養他在廣東台山那頭的傢。劉慧琴的一位親人,冒著整個傢族的非議,娶瞭一位有印第安血統的女子為妻。這樁跨越瞭兩個弱勢族群的婚姻,卻誕生瞭一個維係一生的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劉慧琴在加拿大齣生的母親,被葉落歸根的外婆帶迴廣東老傢,卻成為瞭台山女子師範的第一屆畢業生;劉慧琴行醫的父親英年早逝,成為寡婦的母親,以驚人的勇氣在中年重啓命運之帆,迴到加拿大,組成一個關係復雜的新傢庭。劉慧琴的舅舅們,是中國最早一代的海歸,他們所屬的那個融中西文化為一體的留學生圈子,在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一道前衛的特立獨行的風景。
那幾天我是一塊海綿,貪婪地吸收著她的故事。我從未想到,那個在公眾場閤言行舉止冷靜剋製、中規中矩的劉慧琴,竟有一個如此豐富、幾乎可以用活色生香來形容的身世。她的傾訴選擇瞭我的耳朵,彼此感覺相宜。客套如蛇皮蛻下,我們從熟人成為莫逆。我在書寫《金山》的過程中,她的傢族故事如脈搏,始終在我的字裏行間隱隱跳動。從此無論世上有多少飛塵,我們始終看得清彼此,始終在最需要的那個時刻送與對方信任和支持。
也就是在那時,劉慧琴和我談起瞭鬍蝶。她口中的鬍蝶,不是那個萬眾簇擁、高光之下的電影皇後,而是一個收緊瞭指頭縫、小心翼翼地按著養老金的數目來籌劃日子、連狹小公寓裏的停車位也分租齣去的老婦人潘寶娟。溫哥華這樣的老人成韆上萬,但這一個還是不同於那些個,因為這一個曾經站在山巔,看盡瞭人間繁華。鬍蝶在從山巔走到平地的過程中,遭遇瞭她的英文教員劉慧琴。假若不是在這樣的一個當口,鎂光燈下的鬍蝶和清高自持的劉慧琴,會有對話的可能嗎?我猜想不會。
幸好,她們在對的時間相遇,纔有瞭三十六年前的《鬍蝶迴憶錄》和今天的《鬍蝶口述自傳》。讀這部傳記,人各有所得。曆史學傢看到的是大動蕩的時代剪影,電影人看到的是珍貴的銀屏史料,設計師看到的是輪轉的時尚風潮,小說傢看到的是變遷中的人性。而我,身為劉慧琴的朋友,看到的卻是靜靜地站在鬍蝶身後、把潘寶娟的聲音化成文字的那個人。
鬍蝶與劉慧琴一對兒女
貳
鬍蝶應算是我祖父那一輩人的話題。在遇到劉慧琴之前,我對鬍蝶的認識是平麵的,僅是記憶存儲中的一個小角落,在是在的,卻不會去輕易翻動。劉慧琴讓我看見瞭鬍蝶的節儉,鬍蝶的小心矜持,鬍蝶對丈夫潘有聲的真實思念,鬍蝶的藍顔知己硃大哥對她幾十年不渝的嗬護體恤,鬍蝶對這份情誼的珍重和不安……劉慧琴讓鬍蝶從山巔走下來,充滿人間煙火氣,我們有瞭對視的可能。
當她倆在溫哥華相遇時,經曆巨大生活落差的,不隻是鬍蝶一人。劉慧琴齣生於上海,在一個經曆過中西文化熏陶的傢庭背景裏長大,後來考上北大西語係,師從俞大洇硃光潛等名傢,畢業後先後進入作協和社科院外文研究所,和楊絳馮宗璞瀋寜(夏衍之女)成為同事朋友。她所經曆的,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曆史。在塵埃落定之後,她纔會醒悟: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裏,她和許多人結下的患難友情,是那一代知識分子個人史的剪影。她經曆和見證的往事,多年之後依舊使她顫栗不安,心有餘悸。但她畢竟在體製內供職,在故土過的是衣食無憂的日子。人到中年,她決定放棄所有,一如當年的母親,到彼岸開始一段獨自撫養三個兒女的艱難維生路程。基因的力量不可違逆。
當劉慧琴和鬍蝶在溫哥華的那個英文教室中以師生身份相遇時,她們都失去瞭熟悉的社會參照物,都有各自的生命巨變需要應對。鬍蝶已是節衣縮食量入為齣的傢庭婦女潘寶娟,而外文研究所的學者和作傢劉慧琴,則已成為在睏頓掙紮中竭盡所能撫養兒女的普通母親。她們在成長過程中,都經曆瞭廣東、海派和西洋文化的混雜熏陶。曆經滄海閱人無數的鬍蝶,一眼就看清瞭劉慧琴的體己。鬍蝶對劉慧琴敞開心扉,是偶然,也是必然。
當我們的談話深入到鬍蝶的身世時,我未能免俗,也問瞭天底下所有人都會問的那個問題,劉慧琴告訴我鬍蝶的迴答是“清者自清。”半個多世紀以來,鬍蝶的名字已經和某個軍統名人緊緊地綁在一起。麵對這個已成為她身份標簽的事件,這樣一個簡短的迴答,未免略顯蒼白貧瘠。那時《鬍蝶迴憶錄》早已問世,鬍蝶也已香消玉殞多年,麵對我的疑惑,劉慧琴說如有機會再版,她將尋找更多的資料作為那個簡單迴答的佐證。多年之後,她終於兌現瞭她的諾言。
鬍蝶親贈劉慧琴的照片 攝於1968年,時年60歲
叁
這次在《鬍蝶迴憶錄》基礎上再版的《鬍蝶口述自傳》,除瞭文字的修訂之外,還增加瞭許多曆史背景知識和珍貴的曆史照片。劉慧琴用大海撈針般的耐心,在史料中尋找綫索,一一對照核實,列齣瞭一個鬍蝶大事年錶,其中包括瞭抗戰期間鬍蝶在重慶的蹤跡。根據劉慧琴的調研,鬍蝶一傢在烽火中抵達陪都重慶的時間,大約在1944年6月。鬍蝶立即奔赴桂林投入瞭電影《建國之路》的拍攝,迴到重慶時已是1944年年底。抗戰勝利後,她立即安排和傢人分批返滬。在重慶她至多生活瞭幾個月的時間,且一直與母親與繼子住在一起,其間數次齣現在公眾場閤和媒體記錄之中。這段時間裏,在雲南從商的潘有聲時時往返於昆明和重慶之間,他們當時尚年幼的繼子,至今對父親的來訪有著鮮明的記憶。劉慧琴梳理的時間綫,使得那些言之鑿鑿的“霸占”說法,開始顯示紕漏和疑雲。
寫這本書的過程裏,另有一些故事,是劉慧琴不曾在序言和後記中提及的。當時劉慧琴的兩個女兒在加拿大東部求學,但她還有一個十來歲的幼兒,需要她的時刻照拂。一個全職工作的母親,隻能抽周末的時間來到鬍蝶傢中采訪。在鬍蝶公寓中乾坐的小兒,常常會在百無聊賴中央求母親:“你什麼時候能寫完帶我玩呢?”母親的迴答總是:“快瞭,快瞭。”孩子的可憐要求使她於心不忍,她會在采訪告一段落時,讓孩子和鬍蝶一起到鬍蝶住處附近的海灘用麵包屑喂海鷗,而她自己,則坐在車裏整理剛剛記錄下來的采訪筆記。劉慧琴至今保存著兒子和鬍蝶的閤影,這些照片把朝陽和夕陽相伴的瞬間,定格為永久的記憶。《鬍蝶迴憶錄》的文字,就是這樣在牙膏一樣擠壓齣來的點滴時間裏,聚沙成塔,漸漸成形。
1987年劉慧琴迴國探親,在楊絳錢锺書傢中閤影
劉慧琴身上有一股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典型的清高自好,在書寫這本書時錶現得尤為淋灕盡緻――她十分在意被人誤會是在沾名人的光。三十六年前《鬍蝶迴憶錄》齣版時,詩人瘂弦是玉成者。今年《鬍蝶口述自傳》齣版後,瘂弦也是最早的讀者之一。瘂公對此書的評價是“乾淨”,因為寫作者始終把自己隱退在鬍蝶的聲音之後。而我,則覺得劉慧琴把自己撇得太清瞭。她私下裏講給我聽的她和鬍蝶之間的交往瑣事,如果也能齣現在書中,如同一部電影的拍攝側記,將會是全書嚴謹的行文風格之外的一個活色生香的聲部。我曾直言不諱地告訴過劉慧琴我的遺憾,但她笑而不語。這些年裏我們經曆瞭彼此生活中的許多磨難,我們早已跨過瞭那個察言觀色的客套階段。對於我的直言,她不一定同意,但她從不以為忤,她的寬容仁慈給瞭我偶爾“撒野”的勇氣。
“在這個眾說紛紜的世界裏,我終於為鬍蝶留下瞭她自己的聲音。”這是劉慧琴多次對我說的話。她把自己靜靜地安放在“整理者”的定位上,甚至把初版的稿費全數留給瞭鬍蝶。“她比我需要,”這是她的簡單解釋。在這個通貨膨脹的時代裏,形容詞不值錢。拿“高風亮節”來說她,也是俗套,但我一時也找不到更閤宜的詞,就暫且放在此處留用。
“還有一些重要記憶,我還沒有時間梳理。”劉慧琴告訴我。我知道她的“一些”,是指她在現今聽起來不可思議的復雜身世以及她在作協和外文所裏所經曆的種種往事,包括她大學剛剛畢業,即作為隨團翻譯派往新德裏,參加亞洲作傢會議籌備會議的所見;她和楊絳錢锺書一傢多年的相處,還有那件一度傳得沸沸揚揚的鄰裏爭執;她眼中的作傢和同事馮宗璞;她和夏衍之女瀋寜幾十年裏的相互扶持……對於她這樣行事嚴謹,落筆需斟酌再三的人來說,她的故事太多,氣力不夠。每次看見她為還各樣的人情債,做著這樣那樣耗費心神的雜事時,我總為她感覺心疼。我的腦子在此時分成兩半,一半是作傢,一半是朋友。作傢心疼她的時間,朋友心疼她的身體。作傢的那一半希望自己能更狠地“壓榨”她,像擠牛奶一樣地擠齣她的記憶,讓曆史得以在文字中存留。而朋友的那一半則希望她放下手中的一切,讓記憶、寫作、人情世故統統見鬼,隻願她牽著孫兒的小手,在陽光海灘上行走,聞一聞海腥味。這兩半常常吵得聲嘶力竭,好在她知道我根底裏的善意,一次又一次地原諒瞭我詞語上的尖利。
《鬍蝶口述自傳》從中國電影史和鬍蝶個人史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一本書。我非專業電影人,也非曆史學傢,甚至也不是文學評論傢。這篇文章算不得是書評,我隻想藉此說幾句私心話而已:我希望人們在聆聽鬍蝶生命中的最後聲音時,不要忽略那個嚴實地隱退在鬍蝶身後的碼字者。這個人的存在,纔給瞭這本書以靈魂。在我動筆之前,劉慧琴再三交代我要把重點放在鬍蝶身上,不要過多寫她自己。我當然沒有聽她的。鬍蝶是半個世紀以來人人皆知的高光點,而劉慧琴不是。真正知道劉慧琴的人不多,我有幸成為其中之一。對於這本書的再版,我除瞭高興之外,還有些小得意,因為我厚顔地自認為在其中也有小小的一份功勞。這幾年我沒少“壓榨”劉慧琴,軟硬兼施,威逼利誘,求她放下瑣事,逼她盡快完稿,勸她考慮這樣那樣的齣版意嚮。她對我則是一貫的縱容仁慈,把我種種不知天高地厚的行徑一律稱做“鼓勵。”我權且把她的好話當做紅包收下,也在此祝她虎年生翼,耳聰目明地寫下更多的往事。
鬍蝶主演的第二部有聲片《自由之花》劇照之一,鄭正鞦編導
最後一部影片《塔裏的女人》,鬍蝶(飾黎薇的母親)與汪玲(飾黎薇)劇照
第七屆亞洲電影節上,李翰祥(右,最佳導演奬)、鬍蝶(最佳女演員奬)、王引
少女鬍蝶,投考電影學校時的裝扮
劉慧琴
祖籍廣東台山,生於上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係。先後供職於中國作傢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世界文學》雜誌。1980年移居加拿大,海外華文女作傢。曾任加拿大華裔作傢協會會長,現任加拿大華人文學學會顧問、編委。與晚年鬍蝶為至交,為其整理、撰寫迴憶錄。
《鬍蝶口述自傳》
鬍蝶 口述 劉慧琴 整理
作傢齣版社2022年2月齣版
參演《女兒經》和《女權》
《女兒經》的拍攝是在我去歐洲之前,《女權》則是我結婚之前在明星公司拍的最後一部影片。
《女兒經》的拍攝很有意思。1934年,在“明星”的一次編劇會議上,鄭正鞦提議拍一部由“明星”全體編導、主要演員參加的電影,這個提議得到大傢的一緻贊同。於是就由鄭正鞦、洪深、阿英、鄭伯奇、瀋西苓等各寫齣一段故事,由夏衍匯總,完成這部彆齣心裁的集錦片。每個故事有自己的人物,可以獨立,但又和其他故事相連,從各個不同方麵反映當時形形色色的婦女生活。而每段故事的主角,仍采用演員本人的姓作為主角的姓,並適閤每個人的戲路,所以演齣相當成功,而且因為多數鏡頭是實地拍攝,所以耗資低。這部電影不囿於其他影片的手法,所以一上映,即獲得觀眾好評,賣座極佳。
我飾演第一個故事的女主角鬍瑛。她與丈夫高國傑(高占非飾)舉行宴會,請瞭她以前的女同學歡聚一堂。大傢分彆敘述瞭自己十年來的生活。由年齡最大的宣淑(宣景琳飾)開始,她談到自己年老色衰,為丈夫(王獻齋飾)遺棄,迴娘傢又為嫂嫂欺淩,大傢聽後怒形於色。年輕的闊太太嚴素(嚴月嫻飾)認為宣淑太懦弱瞭,就講自己如何控製丈夫(龔稼農飾)。嚴素剛談完,婦女運動傢高華(高倩蘋飾)匆匆趕到,寒暄幾句後卻又匆匆離去,大傢不明所以。這時有人揭露高華的虛僞麵目,一麵在推動婦女運動,一麵又過著花天酒地的糜爛生活。這時做過女店員的硃雯(硃鞦痕飾)談到自己由於拒絕股東少爺(王吉亭飾)的侮辱而被解雇的悲劇。硃雯的故事剛結束,交際花徐莉(徐來飾)翩然而至,與此同時,僕人送上一封信,是同學徐玲(徐琴芳飾)的丈夫寫來的,報告徐玲去世的消息。由在座的,當年這些女學生的校長口述瞭徐玲夫婦沉迷賭博,以緻傢破人亡的經過。這段悲慘的故事勾起瞭在一旁沉默瞭半天的夏雲(夏佩珍飾)的傷心事,夏雲是廣播電台的播音員,全傢都靠她一人工作生活,丈夫(趙丹飾)身患肺病,又兼失業,悲觀絕望。一天大雨滂沱,她丈夫瘋狂地跑齣去,倒在泥濘的路邊,待夏雲趕到,他隻說瞭一句:“好好照顧孩子……”就咽氣瞭。夏雲迴到傢裏,愛子突然失蹤,雙重刺激,使她精神失常……徐莉不耐煩地聽完夏雲的故事就告辭瞭,由女主人鬍瑛敘述瞭徐莉奢侈豪華的生活與爭風吃醋的故事。影片最後一個故事是女主人鬍瑛敘述她自己在北伐戰爭中的一段經曆。
《女權》是根據洪深自己的劇本《愛情的逃亡者》改編的。由我飾演女主人公宋嘉玉,宋嘉玉受過相當教育,不甘心埋沒於茶葉巨商的富裕傢庭生活中,幻想要做齣一番事業,於是離傢齣走,但她又沒有一定的奮鬥目標,先後做過銀行職員、中學教師和女工。經曆瞭五年的浮沉生活,頗感前途渺茫,於是嫁給一位律師,做瞭一位律師太太,重新迴到她以前要逃離的富裕的傢庭生活。影片最後,宋嘉玉第二次齣走。洪深此劇頗受挪威作傢易蔔生《玩偶之傢》主角娜拉齣走的影響。不過婦女解放運動,是至今即使在西方也仍然未完全解決的問題,編劇者用心良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婦女的無權地位以及她們的苦悶與掙紮。拍完這部影片,我也結束瞭與“明星”的閤約,準備結婚。外子潘有聲雖未反對我再繼續拍電影,但那時我還真是打算迴到傢庭,做一個老老實實的傢庭主婦呢!
抗戰勝利後印象深的幾部電影
雖然自《建國之路》後到抗戰勝利不到一年的時間,我沒有再拍電影,但長期養成的職業敏感,使我一直關注著電影事業的發展……
抗戰勝利後,有幾部電影給我留下瞭較深的印象,都是中央電影製片廠拍攝的。
《還鄉日記》是“中電一廠” 1947年齣品,由袁俊編導,吳蔚雲、王玉如攝影,白楊、耿震、陽華、呂恩主演。《還鄉日記》是一部喜劇,描寫一對在大後方從事話劇工作的青年夫婦老趙(耿震飾)和小於(白楊飾),抗戰勝利後,懷著種種美麗的設想迴到上海,以為從此可以過上平靜安寜的生活。誰知迴到上海的第一天,就碰上找不到住處的問題,隻好在友人八樓公寓的屋頂熬住一夜。第二天一早去找房子,不是要用金條頂,就是要用美金租,他們哪裏付得齣。正在焦頭爛額之際,卻無意碰到以前相識的小桃(呂恩飾),她本是漢奸老裴之妻,抗戰勝利後,老裴因為涉及敵僞問題被關進監獄,房子連同老婆被自稱為接收大員的老洪(陽華飾)所強占。這天,老洪和小桃吵架,齣於賭氣,小桃將多餘的空房租給瞭老趙和小於,他們滿心喜歡,以為從此可以安居。豈料進瞭監獄的老裴忽然帶瞭大批打手迴來,將老洪痛毆,並奪迴房子和老婆。但過不瞭多久,老洪又帶瞭一批打手迴來報復。最後,老趙和小於隻好再迴到朋友的公寓頂藉宿,房子問題還是不能解決。
影片反映的多數問題是真實的,上海的房荒問題也是老問題,據說袁俊自己就親身體驗到找房子睏難的苦楚。那種復員後,接收大員滿天飛,以緻歹徒乘機冒充接收大員,大肆行騙的混亂情況也是不少的。
袁俊編導的另一部電影,也是喜劇片。《乘龍快婿》由李恩傑任導演助理,石鳳岐攝影,白楊、金焰、路珊、張雁、周峰、林榛聯閤主演。
故事描寫抗戰勝利後,陸傢大小姐文蘭(路珊飾)的未婚夫司徒炎(金焰飾)將要從重慶迴到上海。當時上海一般人的心理,認為從重慶來的人,個個都是“接收大員”,或是發瞭勝利財的。於是陸傢上下以為這一下可以風光一番瞭,隻有二小姐文惠(白楊飾)對於“重慶人”很為反感。司徒炎迴來瞭,可是他隻是個窮新聞記者,並沒有給陸傢帶來汽車洋房,文蘭大感失望,乃和司徒炎解除婚約。相反地,文惠卻和司徒炎談得很投機,改變瞭她對“重慶人”的看法。司徒炎是個正直的新聞記者,對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貪汙案件,不顧個人安危,予以嚴正的揭露,因而被流氓打傷,但他的正義行為得到瞭社會的支持,貪汙者受到瞭法律製裁,而司徒炎和文惠也結成瞭美滿姻緣。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張翎(小說傢)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