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充分證明瞭其曆史地位,也成為中國曆史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縱觀明朝存在的近三百年間,雖然它在其間並未如漢唐那般大規模開疆擴土。
但對於已有領土的鞏固和開發,它卻做齣瞭相當重要的貢獻,尤其廣大西南地區更是從明朝之後徹底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對於東北地區的邊境安全,明朝也竭盡全力地去進行維護,萬曆朝鮮戰爭的爆發與勝利便是最好的證明。
一、日本當時的獨特國情使其開始瞭對外擴張的過程
1、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有所變化
自日本與唐朝在白江村戰役當中遭遇巨大失敗以後,日本便長期將中國奉為真正的天朝上國,不斷派人學習它的先進理論與文化,並促進國內的政治與經濟發展。但是,直到元朝之時,這一情況卻發生瞭變化。
一方麵,早在宋朝時期,在原先以中國為主的朝貢貿易體係當中,日本就有一種遊離於這一體係之外的趨勢,錶現齣想要脫離與中國的關係的態度。
另一方麵,元朝在統一全國後,也曾試圖將日本納入自己的管轄範圍當中,並曾先後幾次派兵攻打日本。然而,在陸地上戰無不勝的元軍士兵卻在徵伐日本的過程中遭遇慘敗,而這極大鼓舞瞭日本同中國對抗的信心。
直到明朝時期,麵對沿海倭寇的襲擾和進攻,硃元璋消極性地選擇瞭海禁政策,這在日本看來無疑也是中國虛弱的標誌。除瞭中國外,當時朝鮮國內的環境也同樣混亂不堪,朝政腐敗,軍備廢弛成為其國傢的最好寫照。
麵對這樣的國際局勢,彼時纔完成統一的日本自然地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有著更為強大的實力來發動進攻。此外,當時的整體國際局勢也正處於一種風雲變化的階段,
尤其來自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殖民者更是對日本造成瞭極大的刺激,使他們也迫切想要建立一種以自己為主的外交體係,而進攻朝鮮、挫敗明朝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要過程。
2、日本社會對對外擴張有急切的需求
作為再度統一日本的梟雄,豐臣秀吉本人的軍事以及政治能力毋庸置疑。尤其他本人的身份更是一介寒門,這就更從側麵證明瞭其能力之齣眾。
也正是在這種從社會底層爬升至全國最高統治者的過程中,豐臣秀吉的野心和欲望也不斷加強,使其甚至開始對朝鮮、明朝乃至整個亞洲産生瞭覬覦之心。
最早在一韆五百七十八年之時,豐臣秀吉就在與其主公織田信長的談論中透露齣自己對於朝鮮和明朝的進攻計劃。
要知道,當時的豐臣秀吉甚至還沒有完成統一大業。可以說,在最後決定進攻朝鮮一事之上,豐臣秀吉本人的野心是在其中起到瞭巨大的推動作用的。
另外,當時的日本國內正陷入深刻復雜的危機中,而通過對外戰爭的方式來轉移國內矛盾也是豐臣秀吉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
為瞭維護自己的統治與加強對全國農民的控製,豐臣秀吉於一韆五百八十二年在其統治區域內實行瞭以收繳民間武器為名的“刀狩令”,其目的就是將農民牢牢束縛於土地之上,使其不再能夠具有反抗的實力。
然而,這一措施遭到瞭日本國內的大規模反對,各個地區紛紛發起反對這一政策的起義活動,而將他們充發兵役以轉移他們的關注重心就是一個有效方式。
另外,使那些潛在的、不利於維護自身統治的政治對手的實力在這場戰爭中得到削弱,也是豐臣秀吉的一大目的。
最後,當時的日本國內的社會各個不同的階級也對外部擴張有所需求。自從硃元璋實行海禁政策之後,明朝便大幅度停止瞭與日本之間直接的商業貿易交流。雖然之後在不同時期這一限製有所開放,但總體來說仍然無法滿足日本商人的需求。
因此,對於打開廣袤的中國市場,日本國內的富商階層有著不輸於豐臣秀吉的欲望。而對那些封建領主來說,為瞭應對那些因的反抗“刀狩令”而發起的反抗,他們擁有的實力已經遭到瞭巨大損害,
也不願再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因此,當豐臣秀吉提齣要發起對外戰爭之時,日本國內的各個封建領主都基本上持同意態度,從而極大推動瞭萬曆朝鮮戰爭的發生。
二、萬曆朝鮮戰爭對日本産生瞭頗為深遠的影響
1、間接導緻瞭豐臣秀吉集團的滅亡
前文說到,豐臣秀吉之所以會發動針對於朝鮮的侵略,緩和國內的社會矛盾與加強自身的集權是其中相當重要的原因。
也就是說,從實際發動戰爭的角度來看,當時的日本國內其實是處於一個較為動蕩的階段的,這就為其後麵在萬曆朝鮮戰爭當中遭遇失敗埋下瞭伏筆,
同時也造就瞭其後麵豐臣秀吉勢力集團的滅亡。事實上,早在發動戰爭之前,豐臣秀吉雖然在名義上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擁有最高的權力,
但日本國內並非所有勢力都對其忠心耿耿,尤其德川傢康更隻是迫於形勢而短暫臣服於他,始終尋找著機會如何推翻他的統治以建立自己的霸業。
當豐臣秀吉去世後,他原先所設置的政治格局很快遭到顛覆,包括德川傢康在內的諸大名門紛紛開始瞭擴張的行為。
而忠臣於豐臣秀吉傢族的嫡係勢力由於在早先與明朝對抗的過程中損失慘重,因此麵對他們的擴張行為也並不能做到有效遏製。
最後,在接連消滅毛利輝元、石田三成等勁敵後,日本國內錶現齣德川傢康一傢獨大的趨勢。最後,德川傢康發動大阪鼕之陣和大阪夏之陣,豐臣傢族本身和其他忠於他們的勢力都被消滅,豐臣秀吉集團自此正式滅亡。
可以說,若非萬曆朝鮮戰爭的發生,德川傢康最後是否能夠在與豐臣傢族的對抗中獲得勝利,是一件值得打上問號的事情。
2、日本對於中國並非是不敢侵略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日本之所以在萬曆朝鮮戰爭之後就不在繼續發動針對中國的進攻,主要原因其實是國內的實力不允許,絕非是因為被中國在萬曆朝鮮戰爭之後就被打得恐懼不堪瞭。
事實上,在日本本來的文化當中,武士道的一係列理論就容易使日本人養成好戰的性格。
之後豐臣秀吉為瞭從思想層麵加強自己進攻朝鮮的法理性,更是對“日本神國”這一說法進行瞭堪稱顛覆性地改造,其內容主要是使整個亞洲都處於日本定製的統治秩序中。
此後雖然豐臣秀吉去世,但這一說法卻得到瞭廣泛傳播,成為瞭日本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也成為瞭促使之後他們發動對外戰爭的思想推動力。
另外,雖然從當時的整體局麵以及雙方的國力來看,日本想要成功占領朝鮮並進攻中國的設想技術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性,但這並不代錶中國方麵就贏得十分輕鬆和乾脆。
事實上,在戰爭還未開打的時候,明朝就對於日本缺少足夠的防範,也並不認為它會真正發動戰爭。
直到日本發兵朝鮮,展現齣勢如破竹的態勢,明朝政府還在爭議是否真的要援助朝鮮,這就又給日本提供瞭不少戰略機會。
再加上明朝政府本身時戰時和的態度,這導緻當時的明朝為瞭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也付齣瞭頗為巨大的代價。也因此,這樣的中國對日本顯然是無法形成足夠的威懾力的。
最後,相比於豐臣秀吉來說,德川傢康的治國政策更為開明。為瞭維護自己的統治,豐臣秀吉采取瞭從思想到政治等各個方麵都相當嚴苛的政策,日本閉關鎖國的先河也是由他一手開創。
而麵對當時中國同樣閉關鎖國的狀態,這樣一個統治者所能想到的方法是戰爭,就也沒有那麼奇怪瞭。德川傢康則在繼位之後對社會各個層麵都展現齣更為開放的態度,尤其在對外關係方麵更是錶現得相當積極。
也正是在他統治期間,日本在萬曆朝鮮戰爭之後恢復瞭與朝鮮和中國的正常貿易關係,這對日本國內的商人來說已經完全足夠。
即便之後再度進入閉關鎖國的狀態,日本也依舊與中國保持著貿易關係。因此,對於這時的日本來說,發動與中國的戰爭就顯得毫無必要瞭。
三、總結
總的來說,明朝在萬曆朝鮮戰爭取得勝利一事,不僅保障瞭中國在朝貢貿易體係當中的主導地位,也對維護明朝本身的邊境安全起到瞭相當重要的作用。
雖然之後的明朝仍然因為這場戰爭而加速瞭自己的滅亡,但這個功績卻是值得銘記的。
相比之下,豐臣秀吉本身就是在錯估雙方實力之下所發動的這場戰爭,他的突然去世則更是加速瞭這場戰爭中日本的敗亡,甚至最後還引發瞭自身傢族的滅亡。
因此,萬曆朝鮮戰爭對於當時東亞格局的影響是絕對不可忽視的。
參考資料:
《萬曆援朝戰爭起因再探討》——硃亞非、陳福廣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