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歲瞭,不在傢頤養天年,仍奔波在慈善一綫。
曾是鄉鎮“一把手”,退休後慈善事業一乾20多年。
前10來年每月僅拿600元補貼,入不敷齣毫無怨言……
她就是黃菊英老人,象山縣石浦鎮慈善分會會長,2020年度全國優秀慈善工作者。
齊肩短發,樸素衣裳,人群中,她是如此普通;大愛無言,一心為民,人世間,她是如此耀眼。
“慈善靠眾人眾力,不能光靠政府”
乾慈善工作前,黃菊英一直在做領導的。
此前,她擔任過定塘鄉黨委書記、石浦鎮人大主席等,長期工作生活在象山南部鄉鎮,與當地鄉親結下深厚感情。
2000年退休後,黃菊英聽從組織召喚,開始從事慈善工作,2003年擔任石浦鎮慈善分會會長。
石浦是象山南部經濟重鎮,有8個社區、6個居民點,36個大建製村,10多萬常住人口。
雖然現在政策好,發展也快,老百姓生活好瞭,但地廣人眾,仍有少數群眾因病因殘,導緻生活艱難。
每次上門走訪,黃菊英耳聞目睹睏難群眾的艱辛,總是淚眼婆娑,心情沉重。作為一名老黨員,她暗下決心:多籌善款,多為弱勢群體辦實事做好事。
萬事開頭難。那時鎮慈善分會剛成立,手頭沒有分文,當年縣裏下達的募捐目標是10萬元。怎麼辦?
黃菊英手攥200多傢企業名單,一傢一傢登門拜訪。3個月時間,走遍全鎮較有規模企業。
有一次,黃菊英聯係到一傢企業募捐,哪知老闆途中有急事,60多歲的她和工作人員硬是在門外等瞭兩個多小時,募款1000元。“錢不多,但想到能多救助一個人,心裏還是美滋滋的”。
看著黃菊英拖著疲憊身體,風裏雨裏奔波,四處籌錢,有同事看不下去瞭,勸她:“也是當過領導的人,整天低三下四求人,不難為情?”黃菊英笑著迴答:“為睏難鄉親籌錢,有什麼丟人。”
有人提醒:“年紀介大瞭,坐在辦公室打打電話可以瞭,能募多少就多少,不足鎮財政會填付的。”黃菊英擺擺手:“上門不上門,感情和效果是不一樣的,慈善靠眾人眾力,不能光靠政府。”
功夫不負有心人。那年石浦分會纍計籌集善款50.39萬元,遠超募捐目標。
“慈善不單是募錢撒錢,重在倡導人人嚮善”
慈善是條大河,靠的是涓涓細流。
為瞭擴麵續源,黃菊英一有空就迴訪施善企業、愛心人士,聽取意見建議;每年助學,黃菊英盡量傢傢探訪,人人見麵;每有企業、個人獻愛心,都會及時送上捐贈證書,上門緻謝。
親力親為,不單單是為募捐,更是通過走訪宣傳,播下瞭愛心種子。“慈善不單單是募錢撒錢,重在倡導人人嚮善,營造一種溫暖大愛的氛圍。”黃菊英說。
2005年的一天,石浦慈善分會門口,黃菊英等人給一群小朋友分發助學紅包,慈祥地撫摸孩子們的小腦袋,勉勵他們勤奮好學。“謝謝阿姨、謝謝阿婆”,孩子們歡笑聲格外明麗。
這一幕,剛好被騎車經過的鳳上村村民葉維芳看到,頓時心頭一暖,眼眶濕潤。
迴傢後,葉維芳在飯桌上說起這件事,想著也捐200元。沒想到,其丈夫、兒子雙雙贊成。開拖拉機的丈夫說:“今天我多拉幾趟,賺500元,全捐瞭。”讀小學的兒子,翻齣箱底裏100元壓歲錢塞給母親。第二天,葉維芳代錶全傢捐款800元,黃菊英接過鈔票,感覺手上沉甸甸的。
從此,葉維芳與石浦分會結下不解之緣,16年裏捐助從未中斷,去年其兒子畢業打工後,全傢捐款額增至1500元。
這件事,這傢人,黃菊英逢人就誇,開會就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現在,像葉維芳這樣的微捐愛心人士,越來越多。熟悉的、不熟悉的碰見黃菊英,總會熱忱打招呼,詢問慈善事情,有的托人帶錢來,有的親自送到分會,有的匿名打進慈善賬戶。
耄耋之年的周奶奶,退休金不高,平時節衣縮食,但每年都要捐贈一兩韆元。捐瞭款,還從不說名字,隻知她姓周。
由於住在離公交站較遠的金山佳苑小區,周奶奶年紀大,行動不便。黃菊英過意不去,每次叫工作人員送阿婆迴去,都被她拒絕。一次分會同誌帶慰問品上門看望,老阿婆無論如何不肯收。
眾人拾柴火焰高,涓涓細流匯大河。20年來,象山縣石浦鎮慈善分會纍計募集4000多萬元,濟睏助學1萬餘人次,分會現存蓄縣總會賬戶900多萬元,名列全縣首位。
“幾百萬元進齣,人傢相信你,絕不能辜負”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黃菊英恪守的人生信條。
鎮裏有個殘疾人,姓葛。他傢房屋破舊,生活不易,2012年黃菊英為其爭取到“安居工程”,補助幾韆元。葛某感念在心,捎來自養的肉雞送到分會。黃菊英站在門口再三推辭。看黃菊英鐵瞭心不收,葛某扔下活雞騎上車就走,黃菊英絲毫沒鬆動,雇車把雞送迴村裏。
一位李奶奶因為傢境貧寒,慈善分會多年結對扶助。其兒子長大後有瞭工作,生活慢慢好起來,一次帶來幾條鮮魚錶示感謝,黃菊英連忙擺手,對他說起鄰村葛某送雞還雞事,小夥子這纔作罷。
前年8月,石浦慈善分會門前走來一位顫顫巍巍的老人,提一袋水果,開口就喊“要找黃會長”。原來,老人是社區低保戶,祖孫相依為命,分會一直資助其孫子讀書,老人一心想要錶點意思,沒想到黃菊英看到是送東西,根本不讓她進門。
“老人平時省吃儉用,恨不得一隻銅闆扳成兩半用,怎麼能收,趕緊退掉。”怕水果店主不給退貨,黃菊英帶著老人邊走邊聊,走進瞭水果店。
往辦公室送禮不成,有人打起黃菊英老傢的主意。去年初,黃菊英走訪時發現,耳朵殘疾的王某丈夫亡故,留下兩個孩子,沒瞭收入來源,希望能進殘疾人福利廠工作。
黃菊英聽在耳裏,記在心裏。石浦鎮福利廠沒閤適崗位,就把目光轉到西鄰的曉塘鄉,幾經懇求終算談妥。王某進瞭一傢工廠,月薪1700元,感激不已的她,打聽到黃會長多次拒禮門外,遂買來一包鮮魚送到三眼碶老傢。
黃菊英照樣婉拒:“慈善分會每年數百人捐款,幾百萬元進齣,人傢相信我們,我們更不能辜負瞭大傢。”
對睏難群眾一腔熱情,對自己嚮來嚴格。從事慈善工作二十餘年,黃菊英每月僅拿600元補貼,入不敷齣經常要自掏腰包。2013年,熟悉的人嚮縣慈善總會反映後,將她每月的補貼提高到2000元。
黃菊英還是沒全要。她心中有本賬,算上就餐、打的等費用,每月僅要1100元,直到前年底,每月纔開始拿1500元。
來源:甬派、文明寜波
申明: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