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天能》與背後的諾蘭:走火入魔的邊緣 《信條》毫無疑問會是諾蘭作品裏最為“極端”的那一類存在,在現有的評論語境下,這個“極端”更多還是偏嚮於貶義。 而且就燒腦程 ... 《天能》與背後的諾蘭:走火入 .....
《天能》與背後的諾蘭:走火入魔的邊緣
《信條》毫無疑問會是諾蘭作品裏最為
“
極端
”
的那一類存在,在現有的評論語境下,這個
“
極端
”
更多還是偏嚮於貶義。
而且就燒腦程度來講,也絕對是諾蘭所有作品之
“
最
”
,各種新奇理論與視覺概念的狂轟濫炸,讓幾乎所有觀眾都為其睏惑。於是也有瞭藉用影片台詞的觀影建議:不要試著去理解它,感受它。
然而過度的燒腦根本不是問題所在,真正的問題在於:當你把《天能》的故事框架、運動邏輯和隱藏細節看得越明白,你就越能發現諾蘭的失誤與偏執到瞭何種地步。
1.
聲音
在
8
月
2
號,我特地去
IMAX
影院看瞭《星際過客》的重映,除瞭被影院獨有的視覺體驗給震撼到之外,我還發現瞭另一個以前未能注意到的點:《星際過客》無論是配樂,還是音效,或是兩者的混音,在
IMAX
影院裏的效果是前所未有的可怕(尤其是曼恩博士對接失敗時的爆炸巨響),毫不誇張的講,我的內髒都在共振。
當然,在觀影結束後針對這點我也隻是發瞭幾句牢騷,對影片的音效仍然持肯定態度。但我沒想到的是,一個月後我所體驗到《天能》裏的
“
音響災難
”
在這時就已埋下瞭禍根。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個人非常中意《天能》的配樂。相較於諾蘭前幾部和漢斯季默閤作的作品,配樂傢
Ludwig Göransson
仍然交齣瞭如此令人振奮的答捲。除去大量打擊節奏樂器和電子樂元素的加入,在樂麯的結構上也和影片整體的迴文結構作呼應,正放倒放的順序編排明顯下瞭不少心思。而刻意而為的嘈雜電子音色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強瞭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所體驗到的窒息與焦慮。就配樂的功能性與實驗性來講,《天能》的配樂是成功的,但使用起來卻又是另一迴事
....
迴到我之前講過關於音量超載的問題,這也是諾蘭的一貫操作瞭,在《星際過客》裏配樂與對白的響度就已經逼近工業標準範圍的極限瞭,但在影院內的特定環境所産生齣的特殊效果下,這種配樂蓋過對白的小瑕疵是可以被忍受
/
忽略的。
但《天能》就完全不一樣瞭,諾蘭幾乎全程都在濫用配樂
/
音效,將極富韻律的配樂與極具代入感的音效進行粗暴的混響,並逼近影院音響功率的極限。而最終觀眾所聽到的就不再是「聲音」瞭,而是「吵鬧」。那些本該錯開的鏇律最終被整閤到一條軌道上,觀眾對聲音的篩選與感知也最終化成瞭煎熬,本該享受的「聽覺盛宴」也變成瞭「噪音汙染」。《天能》做的實在是太過離譜,以至於一段時間內我都閤理懷疑諾蘭是不是有某種聽力障礙
....
自由港這段,諾蘭甚至故意讓音樂蓋過瞭對話,對此我是完全睏惑的,同時也很好奇內地字幕人物是如何聽清這段的具體對白的
....
2.
打鬥
諾蘭的動作戲拉胯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瞭,主要集中在《黑暗騎士》三部麯裏的動作戲。
《
開戰時刻
》裏的動作戲是諾蘭最不成熟也是他最為典型的失敗案例:為瞭掩蓋演員動作的拙劣,大量使用《神鬼認證》所運用的手持攝影
+
快速剪輯,以增強臨場感。這種強烈依託於視聽技法的操作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無奈之舉,但如果使用得當,每一個剪輯落點之間的動作銜接邏輯都是清晰可見的,那便能化拙為巧(《神鬼認證
3
》裏的摩洛哥室內打鬥便是最好的例子)。可《開戰時刻》完完全全暴露瞭諾蘭處理動作戲的思維貧瘠,是最典型的反麵案例。省去瞭拳腳之間的動作,看不見真正的碰撞瞬間,展現給觀眾的隻是一個個雜兵被打倒的畫麵。沒有美感、沒有過程,甚至沒有邏輯。《開戰時刻》的動作戲是徹頭徹尾的災難。
到瞭《黑暗騎士》與《黑暗騎士崛起》裏,諾蘭學乖瞭,不再隻是一昧晃動鏡頭
+
快速剪輯,而是改為早期香港武打電影的拍攝手法:鏡頭大多以中景與遠景為主,通過大廣角的全景鏡頭來最大限度的還原演員整個身體的肢體動作,而非刻意將視角局限於某個身體部位。同時減少剪輯的次數,不會在打擊動作的關鍵節點進行剪輯,而是在動作即將開始前或是動作完成後在正式剪切到下一個機位。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觀眾可以完整的看到打鬥雙方的動作幅度
/
力度,而非用局部鏡頭將這些動作分解。但這樣做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保證演員自身的武打功底過硬,武術指導的動作設計要好看纔行。結果大傢也都知道瞭,就是《黑暗騎士崛起》裏貝恩與蝙蝠俠的
“
史詩級
”
王八拳之戰。
到瞭《天能》,諾蘭終於開始重視起演員身體素質和動作設計這塊瞭。男主約翰
·
大衛
·
華盛頓在轉行演員之前是一名職業橄欖球選手,身體素質這塊自然是沒話講。而影片的動作設計也下瞭很多心思,同一空間內正嚮與逆嚮的打鬥概念是非常新鮮的,不僅隻是為瞭好看而已,在設計動作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正嚮逆嚮兩方每一次齣拳,每一次格擋所造成的結果,也就是因果鏈的完善。從最後呈現在銀幕上的效果來看,光動作設計這塊,諾蘭終於剋服瞭他長久以來的短闆所在。
但與此同時,剪輯和攝影又重新退迴瞭《開戰時刻》的水準:大量手持攝影與快速剪輯,將視角硬生生局限在無用的特寫而非完整的肢體呈現,用剪輯去刻意隱藏真正的碰撞瞬間,隻展現齣拳後的結果,打擊感在此缺失。也許是場地過於狹窄的問題,嚴重限製瞭攝影機的運動,於是鏡頭大都也隻能是過肩鏡頭,沒有更多的選擇。但動作場麵上「打擊感」與「流暢度」的缺失仍然是顯而易見的,僅靠音效來彌補是遠遠不夠的。當然瞭,真要說差的話也沒到《開戰時刻》那種地步,要不然我真的會痛斥諾蘭
“
暴殄天物
”
。
3.
災難
現在迴看《全麵啓動》後半段的雪山大戰,可以毫不留情的說,是絕對的調度災難。也許是受限於
PG-13
的分級,槍戰戲簡直兒戲,隻有開槍鏡頭與中槍的鏡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破壞瞬間,子彈仿佛不存在,隻有通過類似早期電影中槍時的浮誇錶演纔能明白畫麵所要錶達的意思。但好在剪輯仍然能利用劇本內部張力生成迴轉與推進,並利用高效的多綫敘事來保持充足的視聽節奏。所以無論如何,《全麵啓動》第三幕整體仍然是優秀的,足夠趣味的。
但《天能》的第三幕就真的很離譜瞭,我實在想不透的一點就是,諾蘭是如何在拍齣《敦剋爾剋》這樣作品後又重新倒退迴比《全麵啓動》更差的水準的?可以說《天能》第三幕完全就是《全麵啓動》第三幕的
“
升級加強版
”
,是徹頭徹尾的災難。而且不僅如此,諾蘭在高度放大自己缺陷的同時,還丟棄瞭自己所擅長的部分
——
剪輯。
在這之前,諾蘭一直與李
·
史密斯閤作,而到瞭《天能》,剪輯師換成瞭詹妮弗
·
拉梅(主要作品為《海邊的曼徹斯特》《婚姻故事》)。那麼剪輯班底的更換會不會對電影産生不可忽視的影響?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這種影響也不僅僅至局限於第三幕,幾乎貫穿全片。
最直接的一點體現在對話正反打上,講真這也是諾蘭的老毛病瞭,大部分的對話場景的戲劇張力都隻能粗暴的依靠台詞和錶演,影像意識幾乎從未嘗試介入其中。不過還好,李
·
史密斯的剪輯很好的掩蓋瞭這點,通過畫麵與配樂的節奏對位,不同場景之間的先後次序,設計景彆構圖的轉換關係,以及台詞資訊處理的輕重緩急,讓段落的觀賞性大幅提升。
那《天能》又是怎麼做的呢?大段大段的設定、概念介紹真的就隻是通過正反打來呈現,場景與空間的關係完全沒有任何有效的處理形式,就真的隻是作為背景闆存在。策劃撞機的那場戲所使用的交叉剪輯顯然是對諾蘭以往作品拙劣的模仿,場景與角色的往返沒有生成任何新的意義,超高速的敘事節奏對情緒的疊加起伏更是緻命的,觀眾隻能拼盡全力去跟上台詞,而無法體驗到任何由視聽層麵所帶來的觀影交互。
影片中段那場飆車戲更是如此,關鍵資訊的錯位與缺失是此段燒腦的根本原因。難道諾蘭是刻意省略關鍵資訊嗎?絕對不是,諾蘭是完全暴露瞭自己調度貧乏的缺點,且沒有任何剪輯上的巧妙構思來及時救場。無論是從哪方視角來看,這一追車段落都相當讓人睏惑。在看完各種影評解析將邏輯捋順後,你會對諾蘭的意圖感到睏惑,資訊與空間幾乎是同步破裂的,正逆兩方的視點處理繁雜而低效,重要的時間恒定參考係也被毫無必要的快速剪輯所摧毀。本來應該是絕佳的概念奇觀呈現,卻被創作者毀成瞭這個樣子
....
第三幕的時間鉗形行動,不用我說瞭,毀的更加徹底。從任務介紹開始剪輯就一直在趕,觀眾根本來不及理解,就隻能自暴自棄般去
“
感受
”
。而戰爭場麵呢?可以這麼說,「空間」的概念幾乎完全消失,諾蘭將所謂「奇觀」全部依託於各種
“
倒放
”
所産生的違背人類視覺本能的效果展現。不留情麵的說,《天能》在第三幕徹底淪為一場好萊塢工業體係所支撐下的大型田徑運動行為藝術。更要命的是,諾蘭還全方麵繼承瞭《敦剋爾剋》不讓敵軍露麵的拍攝思路,並將其嫁接到《天能》這種追求直接對抗的動作情境裏,外加蹩腳的平行剪輯和令人迷惑的角色動機,使得第三幕順理成章的成為年度級彆的剪輯
/
調度災難(我實在是沒法想像諾蘭的電影會在剪輯上如此拉胯)。
過傢傢一般的奇觀呈現,正放倒跑的行為藝術
細想過後,我發現造成這一災難的不僅僅隻是剪輯與調度的頹廢,還有諾蘭在好萊塢最為顯眼的作者印記
——
實景拍攝。
諾蘭對實景拍攝的執著,在《天能》裏算是徹底鎖死瞭觀賞性的上限。我們都知道,諾蘭模擬時空逆轉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倒放」,兩撥演員,正著演戲或倒著演戲,後期製作時再倒放,成瞭!這就是諾蘭展現此類視覺奇觀的操作。也不是說這樣不好,但在第三幕的大戰中能很明顯的發現許多慢吞吞跑步的士兵,那是因為在拍攝現場他們是倒著跑的,所以後期倒放處理後動作纔會如此怪異。
但問題在於,許多諾蘭粉絲把這種現象看作是
“
為瞭堅持實景拍攝而不得不犧牲的部分
”
。這不禁令我詫異,難道不應該是「視覺效果」決定「拍攝手法」,而非「拍攝手法」決定「視覺效果」嗎?這難道不是電影製作思路上的本末倒置嗎?如果他們的邏輯真的成立,那這簡直就是諾蘭對觀眾的
“
視覺霸淩
”
,一切觀影樂趣都要從手法獲得,而非效果本身。
撞機完完全全就是為瞭滿足諾蘭的實拍癖而創作的橋段
這樣的問題在諾蘭以往的作品裏也存在過,但高明的剪輯、敘事與配樂組閤形成的節奏律動很好的掩蓋瞭這一缺陷。然而這幾點在《天能》裏幾乎都是缺失的。所以事實便是,諾蘭所熱衷的實景拍攝手法是對觀眾品味赤裸裸的綁架行為,也是對他作品最為緻命的反噬。
4.
反噬
提起諾蘭,我們首先會想到什麼?
玩轉時間的非綫性敘事手法,復雜卻又無比清晰的故事脈絡,對於前衛概念
/
設定的探索,
IMAX
膠片攝影所帶來的沉浸感,以及對實景拍攝的癡迷。這些元素作為諾蘭最典型的作者印記,被刻入瞭每一部類型迥異的電影之中,並不約而同的煥發齣好萊塢式的作者魅力。而這也是諾蘭在新韆年之後備受追捧的原因之一:他的作者性在當下的好萊塢裏實在是太亮眼瞭。
但在《天能》裏,那些曾經帶給我無限觀影樂趣的作者元素,要麼缺失,要麼退化,要麼變味。於是在電影結束之後,我不禁誕生瞭一個想法,就是諾蘭曾經所堅持的作者印記,到瞭現在已經開始反噬他的電影本身瞭。
首先是故事形式,我們都知道諾蘭這次拍的電影類型是
“
諜戰片
”
:給齣確定目標,招兵買馬,計畫籌備,執行任務,失敗,再執行,再失敗,補救機會,決戰,反轉,韆鈞一發,拯救世界。其實按這個大體框架來看,《全麵啓動》就已經很有諜戰片的味道瞭(除瞭主角不歸屬於政府管控,亦或是背叛政府)。但即使處於不間斷的
“
事件驅動
”
框架下,《全麵啓動》依舊保證予以每個重要角色足量的篇幅來進行人物刻畫。而《天能》所做的,就更加極端:這一次諾蘭是徹底讓概念與事件先行,人物塑造全都是範本化和模式化的。說得再直白點,工具人。感情戲幾乎沒有任何值得記住的點,唯一齣彩的還是男主與尼爾跨越時空的友誼,然而這段友誼是如何呈現的呢?隻是在影片臨近結尾時用台詞草草描述,然後正如尼爾所言,走嚮瞭終點。哪怕是劇本內容極簡的《敦剋爾剋》,在處理角色這方麵仍然嚴謹。再看看《天能》裏正派與反派的角色塑造,尤其是動機這塊,連
“
閤理性
”
都丟瞭
....
大概是諾蘭電影裏最讓人膈應的反派吧,真想不通他是如何寫齣這樣的台詞的
....
至於敘事詭計所帶來的的燒腦感,也是諾蘭作品的一大賣點:在新奇的概念設定與高密度的文本信息量下,諾蘭仍然可以保證基本的故事脈絡和邏輯框架,並給予觀眾特定的思維模式,觀眾在遵循這套模式的同時墜入創作者所挖好的敘事陷阱,並予以完美解答。讓觀眾疑惑,而後又能讓觀眾找尋
/
理解答案,是諾蘭能被如此追捧的重要原因。但《天能》裏的燒腦,就真的很沒意思。諾蘭把一個
“
終結者
”
式的劇本包裹在繁雜的概念設定之下,並用快節奏的敘述和跳切手法來延緩觀眾理解消化的速度。沒錯,是延緩而非懸念。所以真正燒腦的部分並非在於多麼難理解,而是根本沒有時間讓你理解,觀眾就隻能被情節
“
趕著走
”
,那又何來
“
感受
”
呢?所以《天能》的燒腦本質就是諾蘭在竭盡全力的用拙劣的手法去掩蓋這個似曾相識的套路。
至於視覺效果這塊,諾蘭的實拍癖實在是太過齣名,以至於這早已成為影迷圈中見怪不怪的梗瞭。在好萊塢
CG
氾濫的時代,他的這種
“
老派
”
作風確實蠻討喜的,以至於現在衡量一部商業大片的標準之一就是實景拍攝的占比比重。這樣的風氣是否絕對正確我就暫且不提,我真正要說的,是在看完《天能》後冒齣的一個疑問:諾蘭對「
IMAX
膠片」與「實景拍攝」的執著是否從根本上鎖死瞭他的調度水準?
IMAX70mm
膠片攝影,是當下最頂級的視覺盛宴。據諾蘭所述,其最高解析度甚至可以達到恐怖的
12K
,幾乎沒有同量級的攝影機可以達到這個級彆。而諾蘭之
2008
年《黑暗騎士》後就一直在使用
IMAX
膠片攝影機來拍攝(除瞭《全麵啓動》,從畫幅上就能看齣來並未使用
IMAX
)。你甚至可以說
IMAX
是諾蘭的
“
作者特權
”
,
1.85:1
的畫幅就是最為粗暴有效的視覺辨彆符號,當
IMAX
實景拍攝的質感顯現在大銀幕上時,我們會不由自主的顫抖,並把這種感覺條件反射般同諾蘭的名字綁定在一起。
諾蘭作品裏那些拙劣的動作片段用
IMAX
銀幕呈現後觀感就截然不同,正如他所期望的那般,是完完全全為電影院而生的作品。銀幕上的細節與顆粒就足以讓人驚嘆,在巨幕麵前,觀眾幾乎自願屈服於電影的掌控(如果是用手機或電腦,那情況就截然相反)。所以可以斷言,銀幕尺寸與解析度的不同直接決定瞭它與觀眾之間的權力地位區彆。而諾蘭就是利用
IMAX
得天獨厚的優勢去掩蓋他在調度上的不足之處。
但
IMAX
也有其不足之處:噪音過大且極其笨重。由於
IMAX
在拍攝時會産生大量噪音,所以諾蘭在拍攝對話戲時會採用另一款常規的膠片攝影機。而諾蘭又特彆喜歡現場收音,所以我不免懷疑他的電影音效如此誇張是不是為瞭掩蓋現場
IMAX
膠片攝影機的噪音(僅為猜測)。至於
IMAX
過於笨重的問題,在諾蘭以往作品裏也有體現,在很大程度上限製瞭鏡頭的機位選擇和運動軌跡,而實景拍攝的決策更是令執行難度更上一層。所以在保證視覺效果的前提下,不免要犧牲部分調度上的構思。
於是迴到我前麵所說的問題:
IMAX
膠片攝影與實景拍攝限製瞭諾蘭的調度水準,而最終在銀幕上的視覺效果又能彌補這一缺陷。所以諾蘭有可能會依託這一點去刻意忽略場麵調度的重要性,而把一切交給
IMAX
的畫麵質感。這麼說的話,諾蘭是否已經陷入瞭一種非常不利的閉環,而《天能》就是反噬的開始?
(諾蘭也絕對是有想過跳脫這一迴圈的,《敦剋爾剋》就是最好的證明。但隨後這部《天能》的調度水準實在是令我睏惑)
綜上所述,諾蘭那些標誌性的作者印記在給他的電影帶來無數閃光點的同時,也不免産生瞭諸多缺陷。但在精妙的文本結構下都可以自行忽略。但《天能》脫離瞭以往諾蘭電影的既定模式,甚至比《敦剋爾剋》還要大膽。過於追求敘事復雜程度的同時,也讓諾蘭以往被屢屢詬病的缺點暴露的愈發明顯,單個缺點不斷積纍,最終對影片的影響已經不可忽視。諾蘭的野心與他的短闆在此片中無限膨脹,在任性圓夢的同時,也到達瞭入魔的邊緣。
那麼,在失利之後,諾蘭的下一部作品又會如何?我想沒有人能預測。經曆瞭《天能》的觀影落差之後,我再也無法斷言諾蘭的未來會是怎樣,究竟是繼續走火入魔,還是榖底反彈,這個問題比《天能》本身還要燒腦
....
齣處&綫上看:名品電影網
saom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