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11:36:20 AM
日本武道包含多種武術,包括柔道、空手道、劍道、相撲、閤氣道、弓道、杖道等,當中還有一種在日本曆史上頗具地位的兵器武術――�S刀術。
示意圖
說到�S刀術,需要先瞭解�S刀這種兵器。以前,很多人以為它是日本武傢女性、僧兵、武士專用的兵器,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S刀,江戶時代以前稱為“長刀”,並非僧兵(江戶時代纔齣現的稱呼)的專用武器,這印象來自於江戶至明治時期的想像。江戶武傢女性其實練刀術多於�S刀術,女性練習�S刀術其實盛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什麼是�S刀?相傳起源於唐朝,至今仍眾說紛紜
�S刀是古代日本武將使用的一種長柄兵器,其刀幅較寬,刀刃部分有很大弧度,是類似於我國關刀的兵器,被應用於戰場。此後武傢女性均需學習�S刀術,�S刀因而被改造成較輕量化的武具,使女性能夠充分控製,同時也增強瞭�S刀術的速度及機動性。
刀術
現在的�S刀術漸漸演變成現代武道運動,全日本�S刀聯盟確立現在的�S刀式樣,�S刀術成為日本武道搏擊運動的其中一個重要項目。1953年,武道復興,“修武館”便因此成為瞭全日本�S刀的總部。
相傳�S刀是奈良時代(710 年-794年)傳入,由於當時日本與中國交流密切,遣唐僧人便將中國�R宗寺院習武使用的大刀帶到日本,並逐漸獨立發展適閤日本人體型使用的輕量化大刀,即日本�S刀和長捲,並成為奈良時代僧兵的常用武器之一。
雖然傳說西漢已有所謂的“偃月刀”,但按照古代鍛造技術發展,在中國曆史上跟�S刀非常相似的“眉尖刀”,至少要到宋朝纔成為軍中常備兵器。在宋代的《武經總要》中,便介紹瞭七種長柄刀,如掉刀、鳳嘴刀、筆刀、屈刀、戟刀、偃月刀、眉尖刀。
武備誌中亦羅列瞭不同的長刀種類。
如果�S刀真的是從唐代引入的話,有可能會是唐代失傳的長刀――陌刀。《唐六典 捲十六》的: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然而,從這種長柄刀的刀形卻是雙刃直身,跟�S刀外形大相徑庭。因此,有可能當時引入的長柄刀,隻是�S刀的前身。
因此,有研究指齣,�S刀可能改良自奈良時期獨有的長柄兵器“手�w”。這種兵器改良自一般長槍,兼具刺、斬功能。復原的手�w全長104.4厘米,柄長66厘米,刃長38.4厘米。從長度、形狀來說,手�w跟�S刀還是相距甚遠。
所以,關於�S刀的起源,至今還是眾說紛紜。
�S刀的流變:變成打刀、脅差而重生
�S刀刀柄長度一般介乎於90-180厘米,在末端設有“刀鍔”。刀柄跟槍矛木柄不同,不是圓形設計,而是采取橢圓形的設計。木柄底部設有“石突”。
�S刀刀刃一般長30-60厘米,但也有長達90厘米的大�S刀刀刃。與槍矛類兵器相比,�S刀刀莖的長度較長,長度跟刀身相若,而且可能刻上刀銘。
刀刃外型區分,主要分成兩種,都取自史書記載的知名女性名字。
刀型
刀身較細、尾端彎麯幅度較小的是“靜”型,取名自源義經之愛妾“靜禦前”。刀身較寬、尾端彎麯幅度較大的是“巴”型,取名自木曾義仲之妾“巴禦前”。
現存的�S刀以“巴”型居多,因為其彎型刀刃能加強砍切效能,體格較小的人更易在馬上揮動。
值得一提的是,當�S刀逐步退齣戰場後,除瞭成為民間武術兵器外,一些�S刀更轉化為武士刀,以另一種形式流傳下去。這種修復重塑的方式稱為“�S刀直”。
“�S刀直”的作法主要有兩個部分,一是把刀身打磨至適閤成刀的形狀,二是把刀莖切裁成閤適的長度。
大刀
正常大小或刀身較短的�S刀,會被重新打造成脅差或短刀,而大太刀則可打造成打刀。
由於�S刀最初大多都是作為長期實戰兵器使用,當中不少具有相當高的品質,當然大部分隻是質素低下的産品。因此導緻“�S刀直是鈍刀”的錯覺。
當中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粟田口吉光所作的“名物 骨�刑偎睦傘奔啊懊�物 鯰尾藤四郎”。
�S刀跟江戶捕快工具:刺又、溺袖。
�S刀在古代日本的使用
在一般印象中,大傢經常以為�S刀是一種女性專用的兵器,但其實它早在最初是作為武士等的戰場兵器。
日本僧兵
據流傳的畫捲與故事描述,�S刀齣現於10-11世紀前後的閤戰中。
在平安時代(794-1185),武士集團的作戰方式為先在馬上作遠程射擊,然後纔接近進行“一騎討”(武將單挑)。其後當作戰方式轉為步兵集團戰為主時,�S刀便開始成為足輕(步兵)廣泛應用的兵器之一。
�S刀不時為步兵使用。
在源平閤戰(1180�C1185)期間,當時騎兵作戰變得越來越重要,而�S刀則能有效抵抗騎兵攻擊之餘,又能在步戰中造成很大威力,所以�S刀在戰場上的地位再度提升,被武士視為戰場上的利器。甚至為瞭防禦�S刀的下段砍擊,特地把護脛加入到日本裝甲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S刀在當時戰場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源平閤戰
南北朝時期(1331 - 1392年)戰亂頻繁,當其時的長槍不如戰國般長,而且隻能用於刺擊和打擊。反觀�S刀不單亦能刺擊和打擊,更能作齣大範圍、大威力的斬擊,因此還是廣為武士使用。
在成畫於鐮倉時代(1185 - 1333)的《平治物語�}��》中,便不時看見手執�S刀的武士身影。在1370年成書的日本古典文學名著《太平記》中,亦經常描繪豪勇之士揮舞�S刀擊倒對手的情景。
�S刀與槍
但是,此後相繼齣現瞭矛、槍、長捲等武器,�S刀的使用開始逐漸減少。
末落於戰場,成為民間武術
後來自應仁之亂(1467-1477年)起,因為戰鬥的主流逐漸變成足輕集團作戰,加上長槍的長度日漸加長(長度介乎2.5 - 10米),已經遠遠超於�S刀,因此在使用上及列陣上均較為方便的長槍也取代瞭�S刀,成為足輕集團的主力武器。
日本僧兵
1550年火槍傳入日本後,戰爭方法發生明顯改變,�S刀迅速失去地位。
雖則�S刀退齣瞭戰場,卻一直以兵器武術的方式承傳在民間。
進入江戶時代,日本已再沒有應付戰爭的必要,德川幕府對民間兵器采取管製,隻有武士階級纔可佩刀。幸虧,幕府對�S刀的管製隻限於“大�S刀”一類,�S刀纔得以武術方式存活下來。
由於武藝缺少瞭在戰場發揮的機會,所以掌握�S刀術的武者轉而設立道場授徒為業,與�S刀術相關的流派亦急速增加,散落在各藩國之中。
鍵付�S刀,即在刀鍔位置變成鈎支,用於勾抓、擋架之用,技法現存於�跆錙晌浼琢魎S刀術中。
另一方麵,�S刀術亦作為武傢女子研修的護身術之一。江戶武傢女性其實練刀術多於�S刀術,女性練習�S刀術其實盛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從大正年代到戰後,現代化的“�S刀術”也逐漸變成瞭運動形式的技藝,�S刀為“女性適用”的刻闆印象卻依舊沒變。
時至今日,�S刀術仍然在學校、古武術道場、武道場等為日本年輕一代所修習,並不僅限於女性之中。
圖文分享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