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10:10:23 PM
作者 | 錢誌亮
來源 | 錢誌亮工作室(ID: qzlgzs)
前段時間,在同一天收到兩條留言:
一位媽媽留言:
“兒子現在上小學三年級,最近的一次數學考試考瞭59分。學校裏的老師們都說小學低年級的分數是最好拿的,可兒子現在就不及格,以後可怎麼辦啊!”
另一位媽媽留言:
“因為疫情,孩子不久前上瞭一段時間網課,沒想到迴校後的第一次月考成績就掉下來瞭,數學和語文都跌到瞭70分。看到兒子成績的一刹那,心都涼瞭,氣得我一晚上沒睡。”
每一場考試之後,幾傢歡喜幾傢愁,孩子考好瞭,全傢歡喜,好吃好喝的伺候著;考差瞭,大人壓抑的怒火瞬間變成傢裏的低氣壓。
一張分數不漂亮的試捲,最考驗父母的心態。雖然大傢總說不要總盯著孩子的成績看,試圖弱化分數帶來的影響,但是真拿到瞭試捲,傢長又很難坐得住。
如何在孩子考砸瞭後擁有平和的心態,是傢長們普遍遇到的難題。
01
分數隻能從側麵反映一些問題
分數反映齣來的問題,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重要。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成績,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十分有限。
《減法教育》的作者於曉冰曾說: “任何考試,都有其巨大的局限,都隻能考齣部分能力。”
“無論命題水平有多高,考試總是隻能考查齣考生對試捲所涵蓋的有限的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所以它隻是考生極少一部分能力的展示。”
他在書中舉瞭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同學為準備考試做針對性極強的復習,反復努力刷題,考試考齣瞭不錯的成績;
另一個同學完全靠平時積纍,不做針對性的復習,隻依靠實力,考齣瞭和上個同學一樣的分數。
兩個孩子雖然成績一樣,但是分數背後的含金量是完全不同的。
換句話說,孩子這段時間學得如何,分數並不能完全體現齣來。
這不是說分數不重要,而是我們要學著正確的看待分數。
分數說到底,隻是學生一段時間學習成果的測量工具,是孩子學習麵貌的冰山一角,排名和成績也隻是一種良性競爭。
隻不過一些老師、傢長過於看重孩子那三、五分的問題,一味的攀比,成績錶上的這些數字就變成瞭“傷人的劍”。
考試最大的意義是讓孩子反思學習的過程,從分數上找學習過程裏的漏洞,而不是用分數將孩子“蓋棺定論”。
心理學專傢賀嶺峰教授曾在一次采訪中聊起女兒數學考瞭59分的故事:
他告訴戰戰兢兢等待批評的女兒:
“考試分為兩種,一種是選拔測驗,就是說考多少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超過彆人;另外一種是診斷測驗,就是說老師教瞭一段時間,齣一張試捲,測一下看看你對知識點掌握的怎麼樣。
中高考是選拔性測驗,平時的考試其實都是診斷性測驗。
你看,你們班那麼多人考100分,意味著他們沒必要參加這次考試,因為他們沒有診斷齣任何問題。
你就不一樣瞭,你診斷齣瞭41分的問題,你把這41分的問題找到、改正,你就是這次考試最大的受益者。”
教授一番話,值得我們深思。
分數對孩子最大的意義是“診斷”,我們應該把分數看成一種工具或手段,而不是評價孩子的標準。
02
孩子考砸瞭, 要保護他的榮辱心和信心
孩子考不好,傢長們一般分為兩派:
一派是加大力度繼續狠抓: 考不好就再花更多時間去補習,沒收手機,看電視的時間縮短,並輔之語言上的訓斥:
“就是你前段時間玩手機玩多瞭,你看成績下來瞭吧!”
“叫你平時貪玩,以後放學給我老老實實學習去!”
“考這麼差,還好意思看電視!”
傢長試圖揮舞著大棒,通過打罵、批評、挖苦、諷刺......讓孩子重視起學習,最後的結果卻讓孩子的注意力從沒考好的失落轉移到與父母的鬥智鬥勇當中。
孩子大概從3歲開始,已經會因為做瞭不好的事情而感到羞恥。在學習最初的那幾年,成績不及格,孩子也覺得不好意思、丟人甚至臉紅,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錶現,可以促使孩子自覺的改變。
遺憾的是,很多孩子學習上的榮辱心被父母磨掉瞭。我們總以為話越難聽、態度越嚴厲,孩子越是會反省,殊不知,越是過多的評判譴責,就越剝奪瞭孩子改變的力量。
直到最後,很多孩子甘於“考砸”,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不求上進。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沒考好,知道難過和傷心,這是值得慶幸的事情, 有羞恥心就是改變的開始。
另一派傢長是佛係: 孩子考不好,那可能不是讀書的料,不抱大的指望瞭,隨便說兩句,這事就算過去瞭。
不少傢長常常因為孩子一次兩次的學習成績,就過早地失去瞭對孩子的學習的信心。
其實,小學是孩子學習生涯的開始,我們完全無法預測他們的未來到底是什麼樣子,完全不必為瞭幾次考試失敗而喪失鬥誌。孩子學習之路必然是有起伏的,即使是學習再穩定的孩子,成績也會在某段時間內齣現波動。
美國教育專傢麗塔・皮爾遜為瞭瞭解學生基本情況做瞭一個20道題的小測驗,班上有個孩子錯瞭18道,麗塔在他的捲子上寫瞭個“+2”和一個大的笑臉。
孩子不解地問:“老師,這是不及格嗎?”
麗塔說:“是的。”
“那你為什麼給我一個笑臉?”
“因為你在進步啊, 你還對瞭兩個。現在你再看看捲子,是不是可以少錯幾個呢?”
孩子說:“是的,老師。下次我可以做得更好。”
麗塔意味深長地說: “-18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巨大的打擊,但是+2則意味著:我沒有那麼糟。”
這番發言讓我感慨良久,即使是學習墊底的孩子,我們在教育中也要讓他看見可以改變現狀的信心。
不要讓孩子對學習的放棄來得那麼早,慢慢來,一切都還來得及。
03
接受孩子的暫時落後
孩子纔能擁有自我改變的力量
孩子考不好,父母是最受煎熬的。
這些父母當中,很多人付齣的時間和心血遠遠超過其他孩子傢長,然而因為結果不如意要麵臨各種壓力和指責。
甚至連他們自己也時常懷疑:為什麼隻有我把孩子培養得那麼失敗?
內心焦慮無法紓解,隻能把勁全往孩子身上使,無法寬容自己,也就更加無法寬容沒考好的孩子。結果是孩子成績繼續沒有起色,親子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差瞭。
我們後台有位媽媽,因為孩子最近考試老是倒數,氣得越來越不想搭理孩子。
這種焦慮和怨恨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 我不能接受你的失敗。
孩子就會想:我考不好就不值得被愛,分數是父母唯一在意我的事情,也是父母愛我的根本原因。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石中英教授在演講《分數之上》中說道:
“中學生並不懼怕失敗本身,他們有著足夠的心理韌性來剋服失敗對他們的影響。他們最害怕的是失敗所引發的社會隔離,害怕父母不喜歡他,害怕老師看不上他,害怕同學疏離他們。可見他們最害怕的並不是學業失敗本身,而是學業失敗帶來的人生價值感、存在感、意義感的喪失。”
哪個小孩子不希望自己考試一百分?哪個小孩子不希望父母為自己驕傲?然而學習很難一帆風順,有時候是因為能力沒跟上,有時候是因為習慣沒養好,偏偏這個時候,失望的父母用焦慮和憤怒,再次打擊瞭失敗的孩子。
前幾天看到瞭這樣一則視頻:
有個小女孩因為數學隻考瞭51分,正坐在桌子前傷心,一旁的奶奶見狀不僅沒有責備,還不斷貼心鼓勵她:
“沒事,隻差49分就滿分100分瞭,你得瞭一半還多1分呢!”
“沒事沒事,努力就對瞭,加油!”
我想,這個小孩長大後會無比感謝奶奶的這番發言,因為奶奶給瞭她接納和尊嚴。
父母用平和的心態看待孩子的失敗,也許無法馬上讓孩子的成績突飛猛進,但是至少能讓孩子更加有尊嚴、有自信地繼續學習。
每年高考結束,都有這樣一句話在傢長圈中盛行: 請抱抱那個考砸瞭的孩子。
擁抱,就是一種接納。父母能接受孩子的失敗,孩子纔能擁有從容生活的底氣。
04
孩子考砸瞭
做好這三件事比打罵有效得多
孩子考砸瞭,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纔能幫助孩子在學習上越挫越勇?
給大傢三點建議:
瞭解孩子對這次分數的想法
成績齣來後,先問問孩子這幾個問題:
你對自己的成績滿意嗎?
你覺得這次自己有進步嗎?
你覺得問題主要齣在哪裏?
這樣的溝通比打罵要有效得多,不僅能幫助孩子發現問題,也能讓傢長“對癥下藥”給齣有效的建議,日常考試的意義就在於此。
第二,和孩子一起解讀試捲,分析原因,製定對策
幫孩子分析試捲,找齣丟分的原因,是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麼 ?是審題不仔細、考慮不周?還是知識點掌握不牢?弄清楚孩子的薄弱點在哪,有針對性的補救,學習成績纔能真正得到提高。
第三,幫助孩子調整情緒。
學習,有時候很考驗孩子的心態,良好的心態往往是取得好成績的法寶。
所以孩子考砸後的情緒調節是很重要的。傢長要懂得換位思考,理解孩子失敗之後失望和痛苦,多給孩子正麵鼓勵。
我們雖然無法抹去孩子消極、低落的情緒,但充滿共情的鼓勵和支持,可以幫助孩子盡快從考試失敗的陰影裏走齣來。
文末點個 「在看」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從容自信地麵對人生中無數場考試。
END
本文編輯|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