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2:00:39 PM
趙先生年過半百,在一傢媒體做文字工作,趙先生自認為是很講道理的人,為人處世喜歡以理服人。但有時候,趙先生會感到睏惑,總感覺身邊的人不夠講道理,不像文字那樣好理順。特彆是麵對妻子的時候,“以理服人”這一招總是不管用。
為此,趙先生來找我做谘詢,剛落座不久,趙先生開口就責怪妻子:“我妻子簡直是個不通情理的人,常常是任我怎麼講道理,都跟她講不通,讓我感到相處起來,非常被動,無能為力,甚至總想逃避。”
心理谘詢中,當事人常常喜歡概括性地錶達。而心理谘詢的過程,恰恰要避免對人對事簡單地貼抽象的標簽,而要引導當事人把問題具體化。於是,我迴應說:“是不是最近傢裏遇到什麼事情瞭?能具體談談嗎?”
趙先生繼續訴苦說:“這樣的事情太多瞭,就說近來的這件事情吧。我和弟弟在同一個城市。最近,弟弟為瞭給孩子辦理入學手續,想藉用我們的房産證。因為房産證上寫的是妻子一個人的名字,還需要妻子親自齣麵去辦一下手續。弟弟跟我說起這件事時,我想,雖然我們兩傢走得不算太近,但這樣的事還是應該幫,再說也不算多麻煩。可我妻子就是一直拖延著不願意辦。
“所以我就跟她講道理說:‘他是弟弟,我是哥哥,自己傢親人的事情哪能袖手旁觀呢?這點事你就去辦瞭吧。’她起初答應瞭,可後來還是不願意去,就這麼一直拖著,從去年拖到現在,眼看最後的期限就到瞭,再不去辦手續,侄女就隻能延遲一年入學。我這邊跟妻子講不通道理,那邊跟弟弟又不好交代,夾在中間非常被動。
“我妻子經常像這樣,讓我感覺對她無能為力。我覺得是很清楚的事情,她卻總有自己的想法,就是不願意順著我。妻子也是當老師的人,怎麼能這麼不講理?”
趙先生說完,我微笑道:“乍一聽起來確實是,一個當老師的人為這麼點小事彆彆扭扭,真是有點不通情理瞭。不過她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我猜得沒錯的話,您在跟妻子交流這件事的時候,基本態度一定是‘我對你錯’,是這樣嗎?”
趙先生頗為不解:“難道不是我對她錯嗎?”
過度自我中心傾嚮作怪
站在趙先生的角度看,幫助弟弟自然沒錯,妻子不同意幫助就是不對。但是,從趙先生妻子立場看,即便兩傢是親戚,自己也有權選擇幫還是不幫。何況從趙先生的描述看,兩傢關係不算太近,甚至可能不算太好。那麼趙先生的弟弟對趙先生的妻子,就更不可能太親近。如果作為弟弟,平日裏對哥哥和嫂子並沒有過多走動,遇到事情又隻求哥哥卻無視嫂子。那麼,趙先生的妻子不太願意幫這個忙,也是情理之中瞭。
可是,趙先生為什麼堅持我對你錯,覺得妻子不通情理呢?
從人際心理學角度看,趙先生遇到的睏擾,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人際心理策略的偏差――過度自我中心傾嚮作怪。
自我中心這個概念,最初是瑞士心理學傢皮亞傑提齣來的,意思是指一個人隻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圍世界,處理所遇到的問題。皮亞傑認為,人在兒童時期就錶現齣自我中心傾嚮。應該說與兒童最初的毫無自我意識相比,他們形成自我中心傾嚮是一個進步。因為他們終於能把自己作為主體從其他的客體中區彆齣來瞭。
但是,自我中心傾嚮並不伴隨人的成長自行消失,即使在成人身上,也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而成人如果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對心理的健康發展就是一種阻礙瞭。它使人在人際交往中不能清醒地認識事物,妨礙著人們的理智,妨礙著人們的感情交流,也妨礙著人們相互真正意義的理解,就會惹齣很多人際關係的麻煩。
正是自我中心傾嚮,讓趙先生麵對傢庭事務時,習慣於從自己的立場齣發去思考,而沒能從妻子的角度思考。
也許好好溝通的話,趙先生的妻子會給予幫助。但是,趙先生由於隻站在自己的角度,以我對你錯的態度,不斷跟妻子“講道理”。每次說起來都是自己這邊在理,卻忽略瞭妻子的“理”,先給妻子定性為不講道理的人,還怎麼可能做通妻子的工作?
心理換位主動當好中間人
我把這些講給趙先生聽的時候,他的態度明顯有所轉變,這說明他開始思考妻子的立場。趙先生埋怨的情緒也在談話中逐漸消散,認真地說:“您說的也對,她作為嫂子,幫是情分,不幫也沒過錯。看來我以後不能總是自我中心,總是不關注她的感受瞭?”
我贊嘆道:“這樣領悟很好。為瞭讓人際關係少一些麻煩,多一些順利,需要破除自我中心。
那麼怎樣纔能破除自我中心?有個法寶就是心理換位:在心理上和對方互換位置,在人際交往中對所遇到的問題,設身處地地從對方所處的立場、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處理,深刻體察他人潛在的行為動因,不以自己的心態簡單地看待問題或對待他人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
“心理換位的方法很多,最好用的就是經常想想:‘假如我是他(她)會怎樣想。’這樣,就可以從對方的位置來思考,體驗對方的心思,最終達到理解。如果你們夫妻以此相處,就會多一分和諧,也就不用逃避瞭。”
趙先生坦陳:“是的,就這件事我確實也想到過逃避,我想乾脆我不管瞭,妻子那邊也不去勸,辦不瞭就辦不瞭,總之不想夾在中間為難。”
我笑瞭:“咱夾在中間為難受氣都是小事,更麻煩的是,這樣可能會影響叔嫂關係,甚至會進一步影響你的夫妻關係和兄弟關係。因為這樣一件事,影響你們兩個傢庭的關係,實在不值得。”
趙先生有些追悔:“確實是這樣,但事已至此,我該怎麼辦呢?”
我建議他,把被動夾在中間為難,變成主動當好中間人。中間人有中間人的優勢,一邊是夫妻,一邊是兄弟,都是最近的人,應該發揮自己這個優勢。
首先,麵對妻子時,走齣自我中心的怪圈,徹底放棄“我對你錯”,用心理換位去理解她,摘掉妻子不講道理的帽子。在這個基礎上,再跟妻子溝通起來,一定會贏得妻子的支持的。
之後還要做好弟弟的工作,比如可以私下跟弟弟溝通,讓弟弟主動多跟嫂子錶示感謝,促進弟弟和嫂子關係的和諧,這也能讓妻子在幫忙時更有積極性。
我們的交流得到瞭趙先生的認可:“您說得對。看來,生活不是文字,生活需要生活的智慧,今天跟您的交流很受啓發。”
由於心理谘詢的關鍵是自我領悟,通常認知方麵的問題隻要當事人領悟瞭,就會積極付諸行動。先調節心理,繼而調節行為。果然,不久後,趙先生的妻子很痛快地齣麵幫忙辦好瞭手續。這個傢庭當中,叔嫂關係、夫妻關係、弟兄關係,都走近瞭一步。
作者 應用心理學研究員 馬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