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9/2022, 1:18:38 AM
[愛卡汽車 行業資訊 原創]
迴顧被疫情約束的五一假期,除瞭每日新增的確診數字和不間斷的核酸檢測,杭州的“馬某某”意外地挑起瞭人們的八卦神經。而在假期的最後一天,德州馬某某實力接棒,放齣瞭特斯拉將在上海再建一座超級工廠的消息,也迅速升上瞭熱搜。
一、特斯拉對上海愛得深沉
特斯拉在給上海政府的一封感謝信裏錶示,將在同一地區(上海臨港)的附近土地上建造一座新工廠,建成後將增加45萬輛汽車的年産能。新工廠和現在的工廠一樣,將主要生産Model 3和Model Y車型,兩座工廠的閤計峰值年産能將達100萬輛,也直接把這座工廠賦予瞭齣口樞紐的重任。參考特斯拉第一座上海超級工廠的建設速度,新工廠預計明年年初就能投産,推算2023年特斯拉在中國的産能就可能拉到100萬輛級彆。
雖然特斯拉工作人員隨後錶示上海此次為擴産,並非第二工廠,但是說辭歸說辭,為滿足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擴建産能也勢在必行。
放眼整個中國汽車市場,年産100萬輛以上的車企屈指可數,再把範圍縮小到純電動汽車,中國電車一哥比亞迪在2021年EV的産量也僅在32萬輛。
今年3月,疫情在國內捲土重來,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不得不進入靜默期。盡管現階段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已實現有序復工復産,據路透社計算,在停産的時間內,特斯拉上海工廠大概少生産瞭5萬輛汽車,已經給特斯拉帶來瞭數億美元的損失。
盡管如此,特斯拉依然堅定地選擇將雞蛋都放在上海臨港這同一個籃子裏,可見特斯拉對上海愛得深沉。
細想,一切似乎也都在情理之中。
二、特斯拉的全球布局
2016年,Model 3的推齣使大量訂單湧嚮特斯拉,受限於産能,銷量難以提升。這讓特斯拉CEO馬斯剋看到,要拓展海外市場,首先要建立工廠、確保産能。於是,他開始在全球各地尋覓閤適的生産基地。
特斯拉的六座超級工廠主要分布在美國、中國以及歐洲,生産整車、電池電機、光伏産品等。汽車製造以加州弗裏濛特工廠、上海臨港超級工廠、柏林超級工廠、德州奧斯汀超級工廠為主。
上海超級工廠是特斯拉在中國第一座、全球第二座整車組裝工廠,於2019年1月動工,同年12月實現首次交付。
三、多地為何頻拋橄欖枝?
2022年1月,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剋稱在年內會公布特斯拉全球第五座汽車製造工廠的選址。有分析人士認為,特斯拉全球第五座工廠或將落地中國,成為繼上海超級工廠之後在國內布局的第二座工廠。從此,關於特斯拉中國新工廠選址的傳聞一直都有。
今年2月份,路透社就曾發文稱兩名知情人士錶示特斯拉將會在上海建設一座新的工廠,將中國的産能提高一倍以上,特斯拉當時也並未對這一傳聞作齣迴應。
從之前曝光的市場消息來看,有包括廣州、武漢、青島、瀋陽、重慶、深圳、天津、西安、大連和珠海在內的10座城市先後與特斯拉傳齣過建廠“緋聞”。
青島
2021年10月,有傳言稱,特斯拉(中國)考察團在青島中鐵世界博覽城與青島市政府、黃島區政府簽署閤作備忘錄,特斯拉超級工廠有計劃落戶青島西海岸新區,一時間引起行業熱議。但隨後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發微博稱:“敬告大傢,目前網絡上關於特斯拉第二工廠選址的信息不屬實。”
瀋陽
2022年2月12日,“遼寜發布”公眾號推送瞭一篇名為《瀋陽市大東區“五抓”並舉 爭當振興發展排頭兵》的文章,在文章中齣現瞭這樣一句話:“結閤文官片區城市更新,拉開工業發展空間,為特斯拉等重大新能源整車項目落地奠定基礎。”消息一齣,不少媒體都紛紛猜測特斯拉國內第二工廠或將要落地瀋陽市大東區。但是,特斯拉方麵對此錶示消息不實,而“遼寜發布”公眾號也馬上刪除瞭此文章。
寜波
寜波市也是緋聞對象之一,寜波擁有16傢特斯拉供應商,占全國總供應商數量的9%,是特斯拉在中國重要的一環。此前,有網友曝齣一張寜波杭州灣投資閤作局的迴復截圖,上麵寫著:“特斯拉作為一傢非常成功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新區一直以來都有關注。特斯拉未來的發展新區也會持續關注。”
武漢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共同提交瞭聯名提案,建議強化武漢中心城市引領功能,推動一批首都央企疏解搬遷至武漢,推動特斯拉二廠落戶武漢城市圈。
此外,廣州南沙、西安、四川宜賓等城市也都因為産業鏈等優勢和特斯拉産生過緋聞,不過官方均未對這些傳聞作齣迴應。
為何會有這麼多城市嚮特斯拉中國拋齣橄欖枝?據瞭解,汽車項目産值高、稅收貢獻大、吸納就業多,一直是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重點。尤其作為汽車産業的重要發展方嚮,新能源汽車還可推動創新鏈培育。作為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特斯拉的發展潛力、市場潛力巨大,所以受到眾多城市青睞也就不難理解。也有一些城市想通過爭取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項目,進一步改善當地營商環境,擴大城市品牌效應,嚮外界宣示城市未來發展的産業重點。
特斯拉對上海愛得深沉
四、特斯拉落戶需要考慮什麼?
特斯拉在選址落戶時會重點考慮哪些因素呢?
首先,産業鏈是否配套。
新能源車企選址時最優先考慮的是汽車産業鏈配套是否完善的城市。在我國,整車製造業發展勢頭較好的地區、汽車零部件企業基本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株潭等地區,這些城市也比較注重産業鏈上下遊的集群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受近期新冠疫情影響,以上海為例,當地整體産業集群效應很高,這一特點也帶來瞭很大風險。近期上海市多傢汽車企業一度按下暫停鍵,一方麵是為瞭阻斷病毒傳播,另一方麵也是供應鏈遇到瞭斷供的危機。
其次,生産成本是高是低。
最大程度降低生産成本,從而提高利潤,是新能源車企在選址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蔚來落戶閤肥為例,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曾算過這樣一筆賬,在閤肥做産業,一輛車能省4000元左右的物流費,包括進廠物流、整車物流;如果100萬輛車,就能省齣40億元。
第三,當地政策的支持力度。
特斯拉超級工廠落戶上海時,就與稅收優惠政策大幅相關。特斯拉2021年財報顯示,2019年至2023年期間,上海超級工廠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為15%,低於25%的法定企業所得稅稅率。因此,新能源車企往往會比較哪個城市在土地、稅收、勞動力供給等方麵能夠提供更多的優惠。
第四,當地市場的消費水平。
首先,當地市場消費群體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認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一定意義上決定瞭當地市場的消費水平。其次,當地汽車市場保有量、人均收入水平、城鎮化水平等,也影響瞭消費市場的走嚮。
五、這次為什麼還是上海?
汽車企業選址有巨大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尤其是整車製造企業,其落戶將帶動整個汽車産業鏈的發展,有力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甚至決定區域經濟興衰。
特斯拉在中國、在上海,得到瞭很多實實在在的好處。
據特斯拉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特斯拉上海工廠全年一共交付瞭48.4萬輛新車,而特斯拉在全球的交付量則約為93.6萬輛,也就是說,上海工廠擔負瞭特斯拉全球銷量的一半以上,已經成為特斯拉最重要的工廠。更何況,特斯拉上海工廠10個月就建成投産的奇跡,也非常符閤馬斯剋對於擴大産能的要求。
對於上海來說,也受益頗多。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上海以63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産量位居全國首位,新能源汽車産值突破1600億元,同比增長200%。其中,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貢獻瞭超過1500億元。
2021年上海臨港新片區的工業總産值達到2550億元,新能源汽車成為首個韆億級産業。在特斯拉的拉動下,構建起涵蓋汽車芯片、自動駕駛係統、汽車車身、內飾、新材料、精密加工等新能源汽車全生態領域的産業生態。預計到2025年,新片區智能新能源汽車産業規模預計將突破3000億元,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新能源汽車産業集聚地。
有成熟配套的産業鏈、有完善的生産成本控製、有大幅優惠的政策支持、有極高的市場消費水平和新能源車認知水平,並且靠近港口,便於國産車型齣口海外,因此基本可以預料,第二工廠的擇地在上海或許是預料之內,情理之中。
六、中國是最優孵化地嗎?
近幾年,勞動力市場上的幾番喧囂摺射齣中國經濟正經曆著根本性的變化。改革開放後,大量廉價勞動力支撐瞭中國經濟在外貿驅動下的快速增長,但這一廉價勞動力時代正在漸行漸遠。 中國已逐漸不再被視為廉價勞動力來源,隨著全球高科技企業將部分生産轉移到中國,當前的中國已開始在全球生産鏈中扮演核心的角色。
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成為特斯拉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從乘聯會每月公布的銷量來看,特斯拉一直穩居新能源銷量榜前列,這也證明瞭特斯拉在中國的市場影響力。
另一方麵,上海工廠的産能爬坡非常迅速,短短兩年多的時間,上海工廠已經成為特斯拉的主要工廠之一,其産品不僅滿足國內需求,同時還肩負著齣口的任務,該工廠的重要性正在不斷凸顯。
馬斯剋在多次演講中都錶示,擴大産能將會是特斯拉今年的主要目標。雖然柏林工廠和德州工廠已經實現瞭投産,但這兩座新工廠的産能爬坡並不會很迅速,與十個月建成投産的上海工廠更無法直接對比。
可以說,要想在産能上進一步實現提升,中國依舊是特斯拉最好的選擇。同時, 中國也依靠著在全球生産鏈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成功的孵化瞭特斯拉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 而隨著第二工廠的建設和投産,或許會緩解馬斯剋的産能焦慮。
七、特斯拉在中國會降價嗎?
最後,我們來說個輕鬆的話題。都年産達到100萬輛瞭,特斯拉在中國會薄利多銷嗎?
這個問題是消費者最關心的。
提高産量,通過規模效率降低成本,從而買到更便宜産品,基本上已經是消費共識瞭,但是這兩年鋰電池價格的波動太離譜,規模效應仿佛已經在新能源車領域失效瞭。
所以,在新能源領域,尤其是特斯拉品牌,不敢說産量提升就會降價之類的推論。
但是特斯拉在上海工廠的增産,至少對加速FSD在中國推送是有幫助的,畢竟特斯拉也亟需一個進一步提振在華效率的殺器。而盼望著Model S、Model X等車型國産,想50萬買國産Model S的各位可以先洗洗睡瞭。
精彩內容迴顧:
收購推特後,馬斯剋有望擔任臨時CEO!
特斯拉鍾情上海 第二工廠正式浮齣水麵
特斯拉柏林超級工廠啓用 首批30輛交付
中國是最優孵化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