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8/2022, 12:18:55 PM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劉瑞朝 攝影 白周峰
桃紅杏白海棠粉,花謝花飛花滿天。時間不等人,榆錢又掛滿瞭枝頭。春色可餐,榆錢也是一道菜。“食色性也”,取之於天也,而在很多人看來,榆錢便是天賜的好食材。
榆錢,在古代詩人的眼裏,是詩意浪漫的,在古代和今日的世人們、吃貨們眼裏,是鮮嫩的、可蒸可炒可煲粥的。
那麼,榆錢都有哪些趣事呢?大河報・豫視頻記者今日和您一起探秘。
【現象】綠城榆錢掛枝頭 有人不慎栽跟頭
春色滿城,秀色可餐。而民以食為天,故無所不吃,春草可食,春花可餐,隨著榆錢一串串掛在枝頭,肥嘟嘟隨風飄轉,於是乎,榆錢也就上瞭餐桌。
鄭州市區,雖然榆樹的數量比不上法桐、楊樹、柳樹,隻是零星分布在河邊、路旁、小區裏,但頗具辨識度的榆錢,還是會勾動人們肚子裏的“饞蟲”,想擼幾串迴去,吃一頓“春色”嘗嘗。
榆錢,並不是榆樹的花,而是榆花初謝後顯現的幼果,也就是它們的種子。由於它們呈圓形,像紐扣般大小,厚度薄如紙,中間有小凸起,樣子像銅錢,所以得名“榆錢兒”。
榆錢好吃,但都長在高枝。筆者小時候,每到農曆二月下旬,榆錢嫩綠時候,大傢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如猴子般蹭蹭上樹,直接用手掰摺榆枝,有的則將鐮刀橫著綁在竹竿一端,用巧勁割斷枝乾,有的則用鈎杆(末端有鈎狀物),用勁拉摺綠枝。
樹枝落下,扛迴傢裏,將榆錢擼下來,衝洗一遍,或蒸著吃,或炒著吃,或攙著其它的食材吃,當然更常見的辦法是生吃,吃得滿嘴都是綠色的汁液。
但是,在爬高爬低過程中,難免發生意外。就在前幾天,3月23日,鄭州市區,南四環,一名女子在擼榆錢時,不慎摔倒,緻使腰部受傷,被睏10多米的土丘之上。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接到報警後,迅速調配人員,趕到現場,對被睏土丘上的女子進行轉運。
榆錢雖美味,還是要保證自身的生命安全。大河報・豫視頻記者注意到,紫荊山公園南側的金水河邊,就長瞭幾棵榆樹,但樹冠基本都懸空在河道之上。有市民說,這段時間有人冒險爬樹上擼榆錢,看起來很危險。
其實,每到這個時節,鄭州市城區河道管理處就迎來瞭“煩惱事”。管理處相關人士說,金水河管養區域內榆樹主要集中在紫荊山路至黃委會橋北岸,2021年“7.20”暴雨後,他們已對部分倒伏榆樹進行清理,河坡處仍有部分榆樹。
今年開春季節,榆樹剛長齣榆錢,就有市民不顧安全私自采摘嘗鮮。金水河管養人員已在現場進行多次勸阻。
韆言萬語一句話,前車之鑒,後事之師,莫到摔時,後悔莫及。
【記載】榆錢可蒸可炒可煮粥 看看古代吃貨們的“騷操作”
作為一道菜,榆錢徵服瞭不少文人墨客的胃。
清代詩人徐夜曾寫過一首《榆錢麯》,專詠吃榆錢的事兒。“傢傢采榆錢,雜以菠菱炒。高枝難盈筐,徒自煩指爪。糝米作羹並作團,滑美初嘗倍鮮好……今日采榆錢,榆錢日尚小。今日采榆錢,榆錢日已老。榆錢日小日還多,榆錢日老將奈何”。
可見,他們吃榆錢,不是乾吃,而是混搭著其它食材吃。有拌著菠菜或菱炒的,有摻瞭玉米糝做湯喝的,味道是滑膩鮮美。但是,榆錢的新鮮期很短,如果錯過瞭,它們就變黃變乾,無法食用瞭。所以,徐夜發齣瞭類似於“花開堪摺直須摺”的呼聲。
清末明初的薛寶辰列舉瞭榆錢的幾種吃飯。“嫩榆綫,揀去葩蒂,以醬油、料酒�@湯,頗有清味。有和麵蒸作糕餌或麥飯者,亦佳。秦人以菜蔬和乾麵加油、鹽拌勻蒸食,名曰麥飯。香油須多加,不然,不腴美也。麥飯以硃藤花、楮穗、邪蒿、因(茵)陳、同(茼)蒿、嫩苜蓿、嫩香苜蓿為最上,餘可作賣飯者亦多,均不及此數種也。”(《中國烹飪古籍叢書・素食說略》(薛寶辰撰,王子輝注釋,1984年9月第一版))
看完以後,是不是口水已經在口腔裏打轉瞭?中國著名鄉土文學作傢劉紹棠則寫道,“楊芽兒摘嫩瞭,浸到開水鍋裏燙一燙會化成一鍋黃湯綠水,吃不到嘴裏;摘老瞭,又苦又澀,難以下咽”,榆錢“隻有不老不嫩的纔能吃……用玉米麵羼閤榆皮麵擀薄皮兒,包大餡兒團子吃。可這也省不瞭多少糧食”(《榆錢飯》)。
不過,榆錢雖好吃,卻不能貪吃,凡事都有一個度。三國時期的嵇康在《養生論》裏講到,“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閤歡蠲忿,萱草忘憂 ,愚智所共知也”。常吃黑大豆,身體就會變得沉重,過量使用榆皮和榆葉(榆錢),就會讓人昏昏欲睡……這是愚蠢人和聰明人都知道的常識。
【詩意】春天容易匆匆離去 詩人希望用榆錢買得春光駐
小小榆錢,其實不僅連著世人的胃,也連著詩人的心。
由於其狀似錢,就有不少詩人拿它開玩笑。盛唐詩人岑參,曾經做瞭一首《戲問花門酒傢翁》。“老人七十仍沽酒,韆壺百甕花門口。道傍榆莢巧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
詩裏寫瞭一個在花門賣酒的老人,已經七十瞭,還大壇子小甕子地擺酒賣。道路旁邊,正好有一棵結滿瞭榆錢的樹,岑參就問他,摘下來的榆錢,如果買你的酒,你肯不肯?
有句俗語叫“春脖子短”。特彆是鄭州的春天,“春如四季”,去掉不正常的時間,正兒八經的春天並沒有多少天。所以,愛惜春天的人們,總擔心春天匆匆歸去瞭。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辛棄疾也有這樣的感慨。所以,就有詩人打算用榆錢嚮造物主行賄,希望能讓春天留下來,不要匆匆離去。
清代詩人王鵬運在《點絳唇・餞春》裏寫道,“拋盡榆錢,依然難買春光駐。依春無語,腸斷春歸路”。這種想法,很單純,也很幼稚,和很多詩人想拉住太陽不讓落山一樣,所體現的其實是依依惜彆之情。
等到燕子歸來,黃鶯啼鳴,芳草碧綠之際,春天就真的難留瞭。北宋詞人萬俟詠如是寫道,“縱岫壁韆尋,榆錢萬疊,難買春留”。正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隻不過是詩人們的一廂情願罷瞭。
【典故】消失的“榆火”文化 “為霞尚滿天”的桑榆晚景
榆樹,不僅榆錢可吃,榆葉也可吃,飢荒年代,榆皮也能吃。榆樹本身,還能做闆材用。相比較而言,榆樹是有用之樹。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瞭解到,全省29968株古樹,共涉及3714個樹種,基本都是鄉土樹種。其中,榆樹有316株,數量不算太多。經過盤點發現,榆樹的年齡基本都在幾百年,不像鬆柏、皂莢、國槐、櫟樹那樣有韆年以上的。這也從一個側麵印證瞭榆樹是有用之樹,因為它有用,所以基本都被利用,保護下來的就不太多瞭。
榆樹的民俗文化,體現在榆火一詞上。什麼是榆火呢?明末清初文學傢、史學傢張岱寫道,“燧人掌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鞦取柞�A之火,鼕取槐檀之火”(《夜航船・天文部・時令・改火》)。
唐宋時期,每到清明節,朝廷就會取榆柳之火,賞賜給近臣、戚裏。“惟將新賜火,嚮曙著朝衣”(韓愈《寒食直歸遇雨》),“踏青寒食追遊騎,賜火清明忝侍臣”(歐陽修《和較藝將畢》),““榆火換新煙,翠柳硃簷,東風吹得落花顛””(李萊老《浪淘沙》)等,不一而足。
不過,到瞭元朝,隨著寒食節與清明節閤並,禁火的習俗漸漸不被記載,而榆火一詞也逐漸不被人提及瞭。
有個成語叫做,“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隅是日齣之處,桑榆是日落之處,桑榆便成為晚年的象徵。但每個人生階段,都有其獨特、精彩之處。李商隱雖然寫瞭“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但也寫瞭“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即便是到瞭老年,依然是豐滿充實的。
心態調整好瞭,滿園春色,也都是絢爛熱烈的瞭。
來源:大河報・豫視頻 編輯:王鳳華